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P43

  ..續本文上一頁袖慧律法師,電視播出來,幾秒鍾,不曾再來,這跟作秀沒什麼兩樣。我們重視宗教把它列爲課程,這才是根本治療,來拜訪慧律法師做什麼?他說要來拜訪我,我又不敢不開門,我還不敢叫他不要來,還得寫一塊:You are welcome。還得這樣迎接,沒辦法!所以,不能落實到真正的國民教育裏面。

  【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

  有一個心可以調伏是聲聞。

  【是故菩薩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

  調伏就是二乘,不調伏變成凡夫,就是說我在調伏也不要執著我在調伏,不要有這樣的想法。

  【在于生死不爲汙行,】

  生死不能染汙,在于生死,但不爲汙行,就是在生死的煩惱當中,不會染汙他。

  【住于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

  若是要住在涅槃,不可以永遠滅度,因爲還要度衆生,不永滅度就是不住于涅槃的意思,不能安住在涅槃,也要出來度衆生。

  【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

  注意!「非」,非要當作不執著,不取聖賢行是菩薩行,就是不取證于聖賢,執著是聖、我是賢,這是菩薩行。這句話很多人看錯。

  【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垢就是煩惱,執著于淨也不行,這是菩薩行。

  【雖過魔行,而現降伏衆魔,是菩薩行;】

  超越衆魔,而能降伏衆魔,是菩薩行。

  不可得而有,不可得而無,不可以說它有,也不可以說它沒有,這是大乘修行法,爲什麼?你說它有,它是無相、無名字,說它沒有,一切萬德又都具足,所以不可以說它沒有,所以,雖「沒有」但是又「有」。說「有」不違背「沒有」,說「沒有」又不違背「有」,這就是大乘行。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

  無非時就是因緣不具足。雖然求一切智慧,但因緣不具足功德不圓滿時,他也不求一切智,這是菩薩行。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

  因爲觀無生是取證法,不入正位就是不取證,這意思是說雖然觀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但是不入正位,是菩薩行。不入不取,不執著正位,以我們現在所講的,叫做倒駕慈航。

  【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

  觀十二因緣,緣生緣滅,當下是空,但是能夠跟邪見和光同塵,入種種外道邪見中度衆生,這是菩薩行。

  【雖攝一切衆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

  比如說,我度多少衆生,我有多行,我多麼了不起,變成執著,這樣不是菩薩行。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

  無分別心叫做遠離,這個遠離不是跑到深山。當下就是空,而不要依著身心去取空相,這句話很不容易了解,文字顛倒修飾。再解釋一遍,雖然我很喜歡當下無煩惱,空性的寂滅法,但是空性無分別心的寂滅法是遠離,這個遠離,不是事相上的遠離,無分別心叫做遠離,你若當下沒有分別心,你就是真正遠離一切境界,你不用躲到深山林中,你即使是在都市,行住坐臥全都是道。雖然說我很歡喜涅槃的境界,但是,不籍著身心說我有取證這個境界,也就是不執著的意思,是菩薩行。

  【雖行叁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叁界當下就是法性,有何所壞?雖然行于叁界,而不壞法性,當處就是。

  【雖行于空,而植衆德本,是菩薩行;】

  爲什麼行于空?因爲空是破除執著最佳的辦法。行于空而勤修于衆德本,一切法都空,但是不消極,還是很精進,還是很積極地去修德行,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內心擁有無量空性的智慧,但是,不離事相,我們一樣慈悲喜舍地去修一切德。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什麼叫做無起?滅諸生滅相叫做無起,無起就是無生。雖然一切生滅相,當下就是無生,但依然行一切善,還是要做虛妄的佛事,這才是菩薩行。不會因爲悟到一切不生不滅,而就坐在這裏,或躺著不動。不是這樣,一樣要行一切善事,師父也知道一切都是空相,但是,不可以自己知道就自行在那裏什麼都不做,一樣要講經,一樣要說法,一樣要度衆生。但于一切處又回歸自性,本無衆生可度,說法者亦無法可說,聽法者也無法可聞,當下自如如。

  【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衆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

  心數就是心所法,六度是自行法,自行既然具足,能夠度化衆生,度化衆生才能了解衆生心。雖行六度波羅蜜,慢慢就能了解衆生一切心以及心所有法,也就是百法裏所講的,五十一個心所有法,是菩薩行,爲什麼?因爲菩薩是觀一切法無相,因爲無相是無礙,所以他能夠治衆生心。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

  爲什麼不盡漏?不盡漏就是不除掉有漏法,也就是願處生死海中度衆生,跟一切衆生一樣有漏。意思就是爲了度衆生,雖然行六通,但是,願意處在生死有漏的衆生,跟他相處在一起,而不願意斷掉一切的煩惱,繼續讓他受生,那叫做菩薩慈悲留惑潤生,繼續跟衆生生死在一起,太偉大了!太偉大了!至于我,我不敢,也不夠資格,菩薩行是這樣,我們沒辦法!我是沒辦法,我看到衆生會害怕(客語)。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

  雖然行慈悲喜舍,但是不貪著生于梵天,是菩薩行。梵世就是大梵天,希望修到四禅天,四禅通名叫做梵世,四禅天。

  【雖行禅定解脫叁昧,而不隨禅生,是菩薩行。】

  因爲禅定而生歡喜,生歡喜心變成執著。雖然修禅定解脫叁昧等等,但是不會因爲自己有所禅定,充滿著喜悅而變成一種執著,是菩薩行。意思就是什麼都要無相,什麼都空。

  【雖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

  雖然行是修四念處——因爲小乘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但是,要離開一種執著。所以說,永離身受心法,是小乘所修的,取證于身受心法裏面,但是,現在雖然行四念處,而不畢竟永離,還是不離開身受心法,所以,不即不離是大乘菩薩道的精神。

  【雖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進,是菩薩行;】

  小乘法行四正勤就舍入無爲,菩薩不可以這樣子,行四正勤,但不可以舍身心的精進。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四如意足前面都已講過了。

  【雖行五根,而分別衆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進、念、定、慧,現在開始講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這些都是,雖行五根,而分別衆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

  五根慢慢成長以後變成五力。

  【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因爲文字很簡單,這沒什麼好解釋的,意思是行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跟小乘所修的行一樣,但是,他發心不同。雖行七菩提分,而分別佛的智慧,他的境界夠,能夠了解佛的智慧,徹底的了解,雖然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八正道,小乘所講的八正道,但是,他又歡喜行無量的佛道,所以,以叁十七道品爲根據,大乘開展無量無邊的法,都不執著。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于寂滅,是菩薩行;】

  止是定,觀是慧;墮于寂滅就是說不敢出來,會怕,衆生這麼難度化,六道輪回這麼可怕,他不來世間度衆生,他不要說法,他自修,這樣變成二乘法。修定、慧助道之法,但不墮于二乘寂滅之法,是菩薩行。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

  不生不滅是理,莊嚴是事相。雖行諸法不生不滅的理體本性,但是不壞事相的莊嚴,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有的在家居士,還沒學佛以前,打扮得很美,她學佛之後,知道要持八關齋戒、持五戒,就不再化妝,全都打扮得很樸素、很平淡,這不一定是正確。道是在我們內心,你若今天持八關齋戒,你不化妝這是正確的。現在這世間,化妝變成一種禮貌,不要太妖豔,但也不要不化妝,要稍微補妝一下,稍微擦點粉。「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你看看!這句話是不是這意思。觀世音菩薩打扮得那麼美,還戴飾品,沒差別,我不騙你,人家是聲聞,是法師,現出家身不可以化妝,這是佛的戒律,因爲,我們是出家人。如果,出家人戴兩個類似美國影片中怪頭戴的,能看嗎?不能看!比丘就是比丘身,我們是菩薩比丘身,我們要持菩薩戒、又要持聲聞戒,所以,我們比較不能開緣。我讀書時,當時我還留頭發時,我的相片——普門雜志這期有刊登,那是小學的相片——,我不覺得很好看,頭發很長,頭皮屑很多,頭發也常常梳,我爲什麼會理光頭?這是我的體質,我從小頭皮屑洗什麼都治不好,如果用梳子一梳下去,哇!像飄雪一樣,頭皮屑非常之多,沒辦法,這是我的業,沒辦法!有一次,我的頭發很長,剃完之後,倒下去,噢!飄雪,若電風扇再吹下去不得了,整個頭都是頭皮屑,老板娘嚇到,到現在還沒有好。因此,說到菩薩行,我贊歎女衆化妝,看時間化妝,比如說,我們的店面,你想想看!店面是站在第一線,你在那裏要死不活的,眼眶黑黑像熊貓,顧兩天就嘴唇發黑,站在那裏,這是誰雇傭的,是慧律法師雇傭的,慘了!不能看!你盡量打扮得很美,有法師有微辭,不要理他,你要打扮得美美的,「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是菩薩行」,拿張單子寫好貼在門上,以後,他若再來便告訴他,你看看這句是什麼意思。你化妝可要打扮好,你不要買像黑人擦的那種,擦下去像鬼似的,很嚇人,有一種胭脂是黑色的,黑紫色的,指甲擦下去都是黑的,不要,鮮紅色的,只要莊嚴都沒差,佛教徒盡管化妝,要看場所、看時間倒是真的,這樣就對了。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

  小乘是指比丘、比丘尼,聲聞、辟支佛大部分都是比丘身,雖然現聲聞、辟支佛的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爲現其身,是菩薩行;】

  究竟清淨相是無形相,隨著衆生需要,他就…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