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出什麼相,是菩薩行。有一次,中午,我到一貫道的素食館吃飯,這點我很感恩一貫道,因爲外出都沒素食可吃。到那裏吃的時候,一看就有一貫道的氣息,書都是一貫道的,他們的小姐全都不化妝,嘴唇都發黑,修到發黑,真的。小姐過來就說:「法師!您吃什麼?」我看她們的相,很黑。若我今天開素食館,我要將每位小姐都打扮得很美,不打扮得很美,不可以上班,我不是老鸨,你們不要誤會我,我是蒜頭,不是蔥頭,爲什麼?你想想看!你把每一個小姐都打扮得很美,每個人來吃素又能欣賞到美的一方面,真的,我認爲一切法無礙,你怎麼想法,我不管,但是,我是現代的法師,我希望這樣子,所以,在我這裏上班的小姐,每個都是打扮得很美,一切衆生歡喜,但是不能引誘我們這裏的法師倒是真的,這點要交代清楚,真的,叫你們打扮得很美,是要應付衆生,不是應付我們這裏的,要記得!不要方向應付錯了,應付衆生,外面那邊,應付我們這裏不可以。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因爲空本來無現,爲衆生而現,所以,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雖得佛道轉于*輪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雖然現成佛轉*輪入涅槃相,但是,而不永滅,照常再來生死六道輪回,再來度衆生,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他示現涅槃,其實他根本沒有所謂的入涅槃,他本性是不生不滅,他的因緣到,衆生福報到,佛祖又再繼續示現。《華嚴經》講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示現八千次,成佛以來,已經經過塵點劫,他不得了,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如何形容他成佛有多久,你知道嗎?他說,過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國土,放一粒沙,過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每一粒沙,過一粒沙,每一粒沙當作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叁千大千世界,粉碎成顆粒微塵,每一個顆粒微塵當作一大劫,我是成佛以來超過剛剛所有的譬喻,所以,釋迦牟尼佛才不是今生今世成佛,這部「電影」不知演過多少次,衆生的福報若到,釋迦牟尼佛傳再演一遍,他是重複演電影給你看,因爲,衆生不覺悟。有的人說,釋迦牟尼佛怎麼不一出生就自稱是釋迦牟尼佛,我說:若這樣,大家都敢說,大家一出生都自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經過苦的薰習,沒有經過放下妻子、兒女,沒有經過出城門去修行,大家都可以打妄語,我也可以自稱是佛祖,你也可以自稱是文殊師利菩薩,一出世就說:我是文殊師利菩薩、我是佛祖,這樣會大亂,不可以,佛要做一個標准給衆生看,即使法師是菩薩再來,他也不可以自稱是菩薩,他同樣要出生在貧窮,同樣要生病,同樣要讀書,全都要跟你一樣。他真的吃苦,才能有今天,這樣才能引導衆生精進。不然,一出生每個都可自稱爲佛,所以,諸佛菩薩的模式不可以改變,不可以我出生就自稱爲佛,完蛋了!若這樣,誰還想修行,對不對?所以,現在人說,你看!釋迦牟尼佛他也是受盡苦才成道,對不對?我們有話可說,不可以不勞而獲,亂吹牛,自稱是佛祖再來,不可以這樣子,所以,佛很行,從他本身做起,示現得很得體,所以,雖得佛道,轉于*輪,入于涅槃,其實是沒入涅槃,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衆,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文殊師利菩薩所帶來的大衆,其中八千天子發大菩提心。很驚人!維摩诘很驚人!他度衆生比我們快多了,才兩句話而已,就有無量無邊發心。我講到感冒,感冒又講到腹瀉,腹瀉又講到頭痛,沒什麼人聽,不知幾個發大心,不知道。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于何坐?】
舍利弗心想:怎麼空無一物,沒有床也沒有座位,諸菩薩大弟子坐哪裏呢?
斷無明的法身大士,他的色身不會疲厭。聲聞只縛于斷,果縛尚存,就是說他不會再六道輪回,但是,他的果報還存在,所以,他還會累,心雖然喜歡聽經聞法,但是,色身還會疲厭,仍須要休息,法身大士就 不用,因爲,他證得心地,打破了無明,是身心俱無的空性。
在說這部《維摩诘經》時,佛大概有六、七十歲了,舍利弗當時年紀已經很大了,舍利弗至少有六十幾歲,舍利弗跟目犍連都比佛還早往生。按照經典來講,舍利弗不是很高大,個子小,大智慧,年紀大,身體又不好,所以會累。你是否感覺到大智慧者個子都很小,你是否有這種感覺,我講這樣,你們都知道意思吧!不用講大清楚,所以,他心想:站這麼久很累,怎麼都沒有床,怎麼沒得坐,連椅子也沒得坐,他就這麼想。
【長者維摩诘知其意,語舍利弗言:雲何仁者爲法來耶?求床座耶?】
維摩诘是佛再來,當然他會知道舍利弗的意思。「雲何」,這是很親切的問候,若套句我們現在的名詞叫做:有什麼事嗎?你覺得怎樣?這是一種問候,親切的問候。
「仁者」, 仁者就是維摩诘居士對舍利弗這麼說,你是爲法而來,還是爲了床,還是爲了椅子, 想坐椅子而來。
【舍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床座。】
今天,在座諸位來聽經,是爲了什麼而來?當然你也是爲法而來,不然,你是爲了什麼?爲了吃素食而來嗎?不可能!爲了生死而來。
【維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
若是真正求法的人,不執著他的色身,軀命就是色身,連他的色身、他的生命都不執著,何況是床座。意思是說真求即是不求,不求一切,連色身跟生命都要放下。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界就是十八界,入就是十二入,六根、六塵名十二入。我們若真的心中擁有真理,放下一切無所求名爲求法,所以,若是真正求法者,是什麼?無有五蘊之求。非色求、非受求、非想求、非行、非識之求,若真正在求法,就知道五蘊皆空,當下就無所求,名爲真正求法,人到無求品自高就是這樣。非有界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名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名十八界,十二入就是六根六塵之求。非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之求,也沒有叁界之求,因爲叁界是虛妄的。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
什麼叫做真正求法的人?真正求法的人是不著佛求,著佛求即是求心外之佛,真正求法是求心中的佛,心中的佛就是覺性。我們若自己覺性,當下就是空,空當然就不執著佛求,一般人都是求心外之佛,但是,我們不知道當體就是佛。不著法求,一切法不可得,求法者無法可求,衆就是僧,僧叫做衆,不執著佛求,不執著法求,不執著僧,僧若按照自性叁寶來講,心地安詳、和平、無诤、無惱、輕安者叫做僧,僧叫做和合衆,也就是說對事相來講,團體當中無诤叫做僧團,就本性來講,能夠調伏煩惱叫做僧,就自性叁寶來講,自己調伏本性,放下一切執著叫做僧,僧翻譯成中文,僧伽,僧伽翻譯成中文叫做和合衆,和合衆的意思是說我們能夠調伏我們的自性爲清淨心,能夠讓內心的矛盾全都調伏,不會讓它矛盾、鬥爭,這才是真正僧伽,所以,這句就是說不要著相而求。
【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小乘是講苦集滅道四谛法。知道世間是苦,我們要斷集,有道可修,有果可證,這是小乘的修法。大乘則不同,無見苦就是說苦當下就是空性,沒有所謂痛苦的壓力的執著,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于自己的無知,都是不能調整自己,也就是說,所有矛盾的對立現象,都是自我的問題,不是對方、不是境界給你痛苦,佛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我們痛苦,就是自己,自己造的業自己牽引著痛苦,即使人家要殺我、要害我,也是自己的業力。我們若自己有辦法,業力對我們就絲毫沒作用,所以說,無見苦就是說苦是緣生緣滅的假相,不是真實有個苦,是衆生不了解真理,以爲這世間是真實性,認爲有真實的痛苦,事實上是沒有,沒有這種痛苦。或者說無所謂四谛裏面的苦谛之求。苦谛是對衆生講的,真正的苦沒有苦性,無自性,比如說我們過去,比如說我,我過去,爲了種種境界,或是感情的問題,或是種種不順利,我們內心會煩惱,我過去沒有學佛,但是,我現在學佛了,出家修行做法師,了解這種道理,同樣是這顆心,沒有二心,沒有二種心,過去的煩惱心跟現在師父的心都是一樣,可見苦無自性,以前,覺得很痛苦,會煩惱,別人對我怎樣,很在意,執著、不滿對方;現在回光返照,是自己不好,我們要自我檢討,別人講我們,是爲我們好,講我們的是佛祖,害我們的是菩薩,批評我們的是大菩薩,這麼想就全都解決了,沒事了。
無斷集求,這個集就是集合一切煩惱,變成一種業力的因,世間的因,生滅法的因就是集,集就是貪、嗔、癡,集合貪、嗔、癡而有業力。在二乘人來講,有一個貪、嗔、癡可以斷,但是,就我們的本性來講,沒有貪、嗔、癡可以斷,所以說,無斷集,因爲貪、嗔、癡是錯覺,是錯覺。以前,我們很窮,很窮,想吃塊雞肉很困難,想吃頓好的、豐盛的,逢年過節時,豐盛,辦幾桌,挾、挾、挾、…,有時候會說他吃得比較多,我吃得比較少,兄弟間,當然多少會有貪念,雖是兄弟,但是還有那種你吃得比較多,我吃得比較少,現在學佛了,心境不同,如果今天…,我現在還跟俗家兄弟一起吃飯,來!辦幾桌,要吃全都給你,我拌醬油就好,很簡單!身體支持得了就可以,觀念完全不同。所以,貪、嗔、癡也只是一個念頭而已。無斷集求,沒有所謂的斷,以前的心跟現在的心都一樣,只是念頭改變,所以說,修行、修行,修正念頭叫做修行,把錯誤的念頭修正好,正念常現前,正知正見就常常現前,你可以運用在任何的時間、空間,都不會礙到,無造盡證,這個造就是所謂的身口意造作的意思,盡就是滅,把身…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