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出什么相,是菩萨行。有一次,中午,我到一贯道的素食馆吃饭,这点我很感恩一贯道,因为外出都没素食可吃。到那里吃的时候,一看就有一贯道的气息,书都是一贯道的,他们的小姐全都不化妆,嘴唇都发黑,修到发黑,真的。小姐过来就说:「法师!您吃什么?」我看她们的相,很黑。若我今天开素食馆,我要将每位小姐都打扮得很美,不打扮得很美,不可以上班,我不是老鸨,你们不要误会我,我是蒜头,不是葱头,为什么?你想想看!你把每一个小姐都打扮得很美,每个人来吃素又能欣赏到美的一方面,真的,我认为一切法无碍,你怎么想法,我不管,但是,我是现代的法师,我希望这样子,所以,在我这里上班的小姐,每个都是打扮得很美,一切众生欢喜,但是不能引诱我们这里的法师倒是真的,这点要交代清楚,真的,叫你们打扮得很美,是要应付众生,不是应付我们这里的,要记得!不要方向应付错了,应付众生,外面那边,应付我们这里不可以。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因为空本来无现,为众生而现,所以,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虽得佛道转于*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虽然现成佛转*轮入涅槃相,但是,而不永灭,照常再来生死六道轮回,再来度众生,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他示现涅槃,其实他根本没有所谓的入涅槃,他本性是不生不灭,他的因缘到,众生福报到,佛祖又再继续示现。《华严经》讲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示现八千次,成佛以来,已经经过尘点劫,他不得了,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如何形容他成佛有多久,你知道吗?他说,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放一粒沙,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粒沙,过一粒沙,每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粉碎成颗粒微尘,每一个颗粒微尘当作一大劫,我是成佛以来超过刚刚所有的譬喻,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不是今生今世成佛,这部「电影」不知演过多少次,众生的福报若到,释迦牟尼佛传再演一遍,他是重复演电影给你看,因为,众生不觉悟。有的人说,释迦牟尼佛怎么不一出生就自称是释迦牟尼佛,我说:若这样,大家都敢说,大家一出生都自称是释迦牟尼佛,没有经过苦的薰习,没有经过放下妻子、儿女,没有经过出城门去修行,大家都可以打妄语,我也可以自称是佛祖,你也可以自称是文殊师利菩萨,一出世就说:我是文殊师利菩萨、我是佛祖,这样会大乱,不可以,佛要做一个标准给众生看,即使法师是菩萨再来,他也不可以自称是菩萨,他同样要出生在贫穷,同样要生病,同样要读书,全都要跟你一样。他真的吃苦,才能有今天,这样才能引导众生精进。不然,一出生每个都可自称为佛,所以,诸佛菩萨的模式不可以改变,不可以我出生就自称为佛,完蛋了!若这样,谁还想修行,对不对?所以,现在人说,你看!释迦牟尼佛他也是受尽苦才成道,对不对?我们有话可说,不可以不劳而获,乱吹牛,自称是佛祖再来,不可以这样子,所以,佛很行,从他本身做起,示现得很得体,所以,虽得佛道,转于*轮,入于涅槃,其实是没入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文殊师利菩萨所带来的大众,其中八千天子发大菩提心。很惊人!维摩诘很惊人!他度众生比我们快多了,才两句话而已,就有无量无边发心。我讲到感冒,感冒又讲到腹泻,腹泻又讲到头痛,没什么人听,不知几个发大心,不知道。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
舍利弗心想:怎么空无一物,没有床也没有座位,诸菩萨大弟子坐哪里呢?
断无明的法身大士,他的色身不会疲厌。声闻只缚于断,果缚尚存,就是说他不会再六道轮回,但是,他的果报还存在,所以,他还会累,心虽然喜欢听经闻法,但是,色身还会疲厌,仍须要休息,法身大士就 不用,因为,他证得心地,打破了无明,是身心俱无的空性。
在说这部《维摩诘经》时,佛大概有六、七十岁了,舍利弗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舍利弗至少有六十几岁,舍利弗跟目犍连都比佛还早往生。按照经典来讲,舍利弗不是很高大,个子小,大智慧,年纪大,身体又不好,所以会累。你是否感觉到大智慧者个子都很小,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我讲这样,你们都知道意思吧!不用讲大清楚,所以,他心想:站这么久很累,怎么都没有床,怎么没得坐,连椅子也没得坐,他就这么想。
【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求床座耶?】
维摩诘是佛再来,当然他会知道舍利弗的意思。「云何」,这是很亲切的问候,若套句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有什么事吗?你觉得怎样?这是一种问候,亲切的问候。
「仁者」, 仁者就是维摩诘居士对舍利弗这么说,你是为法而来,还是为了床,还是为了椅子, 想坐椅子而来。
【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
今天,在座诸位来听经,是为了什么而来?当然你也是为法而来,不然,你是为了什么?为了吃素食而来吗?不可能!为了生死而来。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
若是真正求法的人,不执着他的色身,躯命就是色身,连他的色身、他的生命都不执着,何况是床座。意思是说真求即是不求,不求一切,连色身跟生命都要放下。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
界就是十八界,入就是十二入,六根、六尘名十二入。我们若真的心中拥有真理,放下一切无所求名为求法,所以,若是真正求法者,是什么?无有五蕴之求。非色求、非受求、非想求、非行、非识之求,若真正在求法,就知道五蕴皆空,当下就无所求,名为真正求法,人到无求品自高就是这样。非有界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名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名十八界,十二入就是六根六尘之求。非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之求,也没有三界之求,因为三界是虚妄的。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
什么叫做真正求法的人?真正求法的人是不着佛求,着佛求即是求心外之佛,真正求法是求心中的佛,心中的佛就是觉性。我们若自己觉性,当下就是空,空当然就不执着佛求,一般人都是求心外之佛,但是,我们不知道当体就是佛。不著法求,一切法不可得,求法者无法可求,众就是僧,僧叫做众,不执着佛求,不执着法求,不执着僧,僧若按照自性三宝来讲,心地安详、和平、无诤、无恼、轻安者叫做僧,僧叫做和合众,也就是说对事相来讲,团体当中无诤叫做僧团,就本性来讲,能够调伏烦恼叫做僧,就自性三宝来讲,自己调伏本性,放下一切执着叫做僧,僧翻译成中文,僧伽,僧伽翻译成中文叫做和合众,和合众的意思是说我们能够调伏我们的自性为清净心,能够让内心的矛盾全都调伏,不会让它矛盾、斗争,这才是真正僧伽,所以,这句就是说不要着相而求。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小乘是讲苦集灭道四谛法。知道世间是苦,我们要断集,有道可修,有果可证,这是小乘的修法。大乘则不同,无见苦就是说苦当下就是空性,没有所谓痛苦的压力的执着,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无知,都是不能调整自己,也就是说,所有矛盾的对立现象,都是自我的问题,不是对方、不是境界给你痛苦,佛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给我们痛苦,就是自己,自己造的业自己牵引着痛苦,即使人家要杀我、要害我,也是自己的业力。我们若自己有办法,业力对我们就丝毫没作用,所以说,无见苦就是说苦是缘生缘灭的假相,不是真实有个苦,是众生不了解真理,以为这世间是真实性,认为有真实的痛苦,事实上是没有,没有这种痛苦。或者说无所谓四谛里面的苦谛之求。苦谛是对众生讲的,真正的苦没有苦性,无自性,比如说我们过去,比如说我,我过去,为了种种境界,或是感情的问题,或是种种不顺利,我们内心会烦恼,我过去没有学佛,但是,我现在学佛了,出家修行做法师,了解这种道理,同样是这颗心,没有二心,没有二种心,过去的烦恼心跟现在师父的心都是一样,可见苦无自性,以前,觉得很痛苦,会烦恼,别人对我怎样,很在意,执着、不满对方;现在回光返照,是自己不好,我们要自我检讨,别人讲我们,是为我们好,讲我们的是佛祖,害我们的是菩萨,批评我们的是大菩萨,这么想就全都解决了,没事了。
无断集求,这个集就是集合一切烦恼,变成一种业力的因,世间的因,生灭法的因就是集,集就是贪、嗔、痴,集合贪、嗔、痴而有业力。在二乘人来讲,有一个贪、嗔、痴可以断,但是,就我们的本性来讲,没有贪、嗔、痴可以断,所以说,无断集,因为贪、嗔、痴是错觉,是错觉。以前,我们很穷,很穷,想吃块鸡肉很困难,想吃顿好的、丰盛的,逢年过节时,丰盛,办几桌,挟、挟、挟、…,有时候会说他吃得比较多,我吃得比较少,兄弟间,当然多少会有贪念,虽是兄弟,但是还有那种你吃得比较多,我吃得比较少,现在学佛了,心境不同,如果今天…,我现在还跟俗家兄弟一起吃饭,来!办几桌,要吃全都给你,我拌酱油就好,很简单!身体支持得了就可以,观念完全不同。所以,贪、嗔、痴也只是一个念头而已。无断集求,没有所谓的断,以前的心跟现在的心都一样,只是念头改变,所以说,修行、修行,修正念头叫做修行,把错误的念头修正好,正念常现前,正知正见就常常现前,你可以运用在任何的时间、空间,都不会碍到,无造尽证,这个造就是所谓的身口意造作的意思,尽就是灭,把身…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