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石女,因为我查辞汇,我也不晓得这个石女是什么,查查看!它的答案就是不能性交之女人,当然也没有儿女。
【如化人烦恼,】
变化人,他根本没有烦恼,变化出来的人哪里有烦恼。
【如梦所见已寤,】
晚上在做梦,做梦时又自己觉得很清醒,怎么可能?在梦中,你哪有可能看到自己清醒的时候,不可能!
【如灭度者受身,】
未入涅槃,未有入涅槃,而复受身者,叫做如灭度者受身,入涅槃当然不可能,所以,这都是讲不可能,灭度已经证涅槃了,灭度就是证涅槃,证涅槃怎么可能受身,他来的都是神通。
【如无烟之火,】
无烟之火。就算是瓦斯的话,也有白色的烟,微细的我们看不到而已。
【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菩萨观众生就是这样观,就是这样观法。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慈当然是对众生来讲,若没有众生,我们的慈悲心就发不起来,下面要讲真正的慈是什么?一切慈悲就是在因缘中而离一切因缘,变成无相的真正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说什么法?菩萨悟到之后,要开示众生实相的道理。众生本来就是空性,但是,不能自觉,没有关系,有时候还会邪觉,还认为自己的觉悟是正确,所以,为了要讲这种法,令众生自己悟到,悟到什么?悟到一切众生当下就是空性,所以,我们若能观众生空,一切造作就离开生灭,以空性之心来修行就是无相,这是真正的慈,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在行一切善,说法也好,我们若动一个念头,有众生相就不是慈,这才是真实的慈。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寂灭,诸法寂灭无生,对待众生产生慈悲,不影响你的寂灭,不影响你的涅槃的本性。行寂灭慈悲就是说用不生不灭本性的慈悲,不能用生灭的慈。生灭的慈就是有一点想要回馈的感觉。我对众生慈是理所当然,慈有什么条件吗?没有任何条件,因为一切法无相,所以说,行寂灭慈,无所生故,为什么说无所生?因为不生不灭,当下就是。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
不热,要注意!不热就是不爱见的慈,就是行慈不夹杂着爱跟见。热恼,热就会恼,人若夹带着爱、见,爱就是占有,见就是肯定自己,我是慈悲的人,这是着相的慈,这会产生烦恼,所以,我们若没有爱见,我们就没有热恼。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等就是平等,为什么?等三世故就说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没有分别,没有差异,昨天我对你这样慈悲,现在我也对你这样慈悲,乃至于未来,我也对你这样慈悲,没有任何改变,因为空性没有对立的不同。众生没办法做到这样,我昨天对你很慈悲,但是,今天不一定,若将来更是不一定,所以,我们的慈变成有隔易的、有变动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慈不相同。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没有诤讼,没有斗争的慈,无所起故,能人所做的,对一切众生的慈,他做到团体无诤,无诤慈就是说做得让一切众生,没有嫉妒、没有斗争,无所起故,一切法若有起就会有斗争。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不二就是平等。注意!内是指我们这个个体的存在性,外就是一切众生,内是空性,外也是空性,不和合,不和合就是没有所谓的因缘,因缘当下就是空,直白讲就是这样。内心的慈悲,心是空性,外面的众生可以让你度化的,也是空性,所以,内是指我们心灵的慈悲,外是指可以度化的众生,统统是空性,没有所谓的因缘和合。用现在的数据来讲,零加零等于零,Zero plus zero equal zero。零加零还是零,永远都是进入平等。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尽就是空。什么是行不坏慈?有坏就是有生灭,不坏就是无缘大慈,行不坏慈就是没有慈的相,行于慈,但是不执着有慈之相,一切法毕竟是空性。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坚固就是说不管遇到任何的来自外在或或是内在里面的影响,统统不动摇,永远都是保持这样,叫做坚固慈,没有人可以动摇他的慈的心。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真慈是无相,所以,清净慈就是无相的慈,它跟法性同样是那么清净,法性同样清净。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当然这不用解释,无量无边如虚空般。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阿罗汉中国话称为杀贼,这个结是一种烦恼的意思,凝结内心里面错误的思想,变成不通,不能通畅、不能自在、不能解脱,这叫做结贼,这个贼是烦恼的别名,结贼都是表示嫉妒、嗔恚、邪见、怀疑、烦恼,只有慈能够灭除,所以,行阿罗汉的慈,也就是没有烦恼。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因为慈安众生,可说是菩萨。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如就是不动,来就是随缘,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慈,所以,得到如相故,就像佛陀一样,不动。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前面讲如来得如相,是就本体界来讲,现在行佛之慈,觉众生故,是指作用来讲,佛能自觉也能觉他,这才叫做佛,慈既然是自悟,又能令众生觉悟,当然这就是佛。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无因就是不必人家教自然就会,又叫做无师智。我们的自然慈跟外道讲的自然是不一样,外道讲的自然就是没有什么原因,他天生就是这样子,佛教讲的自然,本性本来就是这样,不假任何造作,这叫做自然,所以,二者差距是很大的。我们这里所讲的自然慈,就是无师智而发挥出来的慈悲,要记住!无因,无因就是自然,没有任何条件,自自然然就有这种慈。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平等一味是无上之道,这叫做菩提,所以,我们若要入菩提之慈,一定要修无相。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无等就是无等等,没有一样能够超过这个。无等就是超越一切的慈,就是无等等,因为断掉一切的束缚、烦恼、爱结,断诸爱所结的烦恼。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帮助消除众生的苦难,引导他入大乘,这就是大悲。慈是要给他快乐,引导他入大乘可说是大悲,你只是对他好,但是,你没有引导他进来学佛,这不是真正有悲心的人。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无厌就是不疲倦,精进的意思,因为我们能够观空无我,所以,对慈不疲倦。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法施就是法的布施,我们今天若没听到法的布施,布施再多的钱财,也不能解脱生死,所以,法师是法的布施,众生是金钱的布施。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毁禁就是犯戒,慈悲持戒,叫做持戒的慈,度化犯戒。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我们若有忍辱,对方就不会对我们反感,护彼我就是让彼此不要有斗争,叫做护彼我。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这是六度里面的第四。我们若要负担众生、帮助众生,一定要精进,精进就是勇敢,把救度众生的任务勇敢的承担下来。人总是这样子,批评别人的,有很多,过去,有一位法师说:法师,您讲经时该怎样、怎样,我说:法师!你讲得很有理,来!你来发心度众生,换我来休息。噢!我没办法!我没办法!都是这样子,要他批评是很厉害,若要他上台就没办法。我们在看人家雕刻,说:嗯!这尊佛像刻得不庄严,换自己拿雕刻刀,自己刻看看!五官就刻不太拢了,刻不像,唉!你刻这佛像怎么这么丑,来!雕刻刀拿给你,自己雕刻看看!对不对?我们能做评审委员,你几分,你几分,换自己上台就不是这样,度众生哪有这么简单。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不受味就是说于众生里行慈,但是不着五欲之味。不受就是不执着于五欲六尘的意思。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智慧就是般若。无不知时,就是恰到好处,因为他有智慧,有智慧你才会看时间跟空间,有的人度众生是硬塞的,硬要的,硬要卖的,像用卖的,像一贯道就是这样,硬要的,喔!今天来,明天也来你家,后天也来你家,佛教不是这样讲法,佛教是尽自己的力量跟他讲,分析给他听,接着,不是我们的责任了,我们这里开课讲经,你们不来听,不是我的责任,无不知时,了解什么时候应该说法,了解什么时候不应该说法。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方便就是权巧的意思,想尽办法就是要让他入佛门,而且又不会让他反感,这样才有用。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无隐就是有罪必悔,无隐就是直心,心不弯曲,没有任何的隐瞒。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深心比较困难,信任对方,信到极点坚固不动,信任三宝信任到深心,都不可动摇,谁说什么,我都坚持我的佛道,永远不改变,这叫做深心慈。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无诳就是身业清净,正直叫做无诳,所以这个无诳就是身业清净。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最大的安乐当然就是涅槃,安乐慈就是安住在涅槃的慈,就是不生不灭的境界,佛的快乐不是世间的快乐,是涅槃的快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就是这样。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因为要拔众生的苦、要帮助众生,所以舍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功德给众生。我曾告诉诸位,什么事情都不要抢功劳,你就没有敌人,人家说你很好,对某人很有贡献。我没有,都是大家的。推出去,就没有敌人,所以,菩萨所作功德,统统给众生。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这个欢喜心很重要,有所饶益就是宽恕众生,对一切事都欢喜施舍没有后悔,看到众生在顺境当中欢喜,我们替他欢喜,看到众生在逆境中困难,我们同情他,看我们的能力是否能帮忙他。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现世不求人家抱恩,未来也不求果报,就是这样。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因为生死是可怕,菩萨要依靠什么才能在生死当中不畏惧?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二乘人若不依如来…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