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P48

  ..續本文上一頁做石女,因爲我查辭彙,我也不曉得這個石女是什麼,查查看!它的答案就是不能性交之女人,當然也沒有兒女。

  【如化人煩惱,】

  變化人,他根本沒有煩惱,變化出來的人哪裏有煩惱。

  【如夢所見已寤,】

  晚上在做夢,做夢時又自己覺得很清醒,怎麼可能?在夢中,你哪有可能看到自己清醒的時候,不可能!

  【如滅度者受身,】

  未入涅槃,未有入涅槃,而複受身者,叫做如滅度者受身,入涅槃當然不可能,所以,這都是講不可能,滅度已經證涅槃了,滅度就是證涅槃,證涅槃怎麼可能受身,他來的都是神通。

  【如無煙之火,】

  無煙之火。就算是瓦斯的話,也有白色的煙,微細的我們看不到而已。

  【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菩薩觀衆生就是這樣觀,就是這樣觀法。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雲何行慈?】

  慈當然是對衆生來講,若沒有衆生,我們的慈悲心就發不起來,下面要講真正的慈是什麼?一切慈悲就是在因緣中而離一切因緣,變成無相的真正慈。

  【維摩诘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說什麼法?菩薩悟到之後,要開示衆生實相的道理。衆生本來就是空性,但是,不能自覺,沒有關系,有時候還會邪覺,還認爲自己的覺悟是正確,所以,爲了要講這種法,令衆生自己悟到,悟到什麼?悟到一切衆生當下就是空性,所以,我們若能觀衆生空,一切造作就離開生滅,以空性之心來修行就是無相,這是真正的慈,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在行一切善,說法也好,我們若動一個念頭,有衆生相就不是慈,這才是真實的慈。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

  寂滅,諸法寂滅無生,對待衆生産生慈悲,不影響你的寂滅,不影響你的涅槃的本性。行寂滅慈悲就是說用不生不滅本性的慈悲,不能用生滅的慈。生滅的慈就是有一點想要回饋的感覺。我對衆生慈是理所當然,慈有什麼條件嗎?沒有任何條件,因爲一切法無相,所以說,行寂滅慈,無所生故,爲什麼說無所生?因爲不生不滅,當下就是。

  【行不熱慈,無煩惱故;】

  不熱,要注意!不熱就是不愛見的慈,就是行慈不夾雜著愛跟見。熱惱,熱就會惱,人若夾帶著愛、見,愛就是占有,見就是肯定自己,我是慈悲的人,這是著相的慈,這會産生煩惱,所以,我們若沒有愛見,我們就沒有熱惱。

  【行等之慈,等叁世故;】

  等就是平等,爲什麼?等叁世故就說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沒有分別,沒有差異,昨天我對你這樣慈悲,現在我也對你這樣慈悲,乃至于未來,我也對你這樣慈悲,沒有任何改變,因爲空性沒有對立的不同。衆生沒辦法做到這樣,我昨天對你很慈悲,但是,今天不一定,若將來更是不一定,所以,我們的慈變成有隔易的、有變動的,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慈不相同。

  【行無诤慈,無所起故;】

  沒有诤訟,沒有鬥爭的慈,無所起故,能人所做的,對一切衆生的慈,他做到團體無诤,無诤慈就是說做得讓一切衆生,沒有嫉妒、沒有鬥爭,無所起故,一切法若有起就會有鬥爭。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

  不二就是平等。注意!內是指我們這個個體的存在性,外就是一切衆生,內是空性,外也是空性,不和合,不和合就是沒有所謂的因緣,因緣當下就是空,直白講就是這樣。內心的慈悲,心是空性,外面的衆生可以讓你度化的,也是空性,所以,內是指我們心靈的慈悲,外是指可以度化的衆生,統統是空性,沒有所謂的因緣和合。用現在的數據來講,零加零等于零,Zero plus zero equal zero。零加零還是零,永遠都是進入平等。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

  盡就是空。什麼是行不壞慈?有壞就是有生滅,不壞就是無緣大慈,行不壞慈就是沒有慈的相,行于慈,但是不執著有慈之相,一切法畢竟是空性。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

  堅固就是說不管遇到任何的來自外在或或是內在裏面的影響,統統不動搖,永遠都是保持這樣,叫做堅固慈,沒有人可以動搖他的慈的心。

  【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真慈是無相,所以,清淨慈就是無相的慈,它跟法性同樣是那麼清淨,法性同樣清淨。

  【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當然這不用解釋,無量無邊如虛空般。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阿羅漢中國話稱爲殺賊,這個結是一種煩惱的意思,凝結內心裏面錯誤的思想,變成不通,不能通暢、不能自在、不能解脫,這叫做結賊,這個賊是煩惱的別名,結賊都是表示嫉妒、嗔恚、邪見、懷疑、煩惱,只有慈能夠滅除,所以,行阿羅漢的慈,也就是沒有煩惱。

  【行菩薩慈,安衆生故;】

  因爲慈安衆生,可說是菩薩。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如就是不動,來就是隨緣,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慈,所以,得到如相故,就像佛陀一樣,不動。

  【行佛之慈,覺衆生故;】

  前面講如來得如相,是就本體界來講,現在行佛之慈,覺衆生故,是指作用來講,佛能自覺也能覺他,這才叫做佛,慈既然是自悟,又能令衆生覺悟,當然這就是佛。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

  無因就是不必人家教自然就會,又叫做無師智。我們的自然慈跟外道講的自然是不一樣,外道講的自然就是沒有什麼原因,他天生就是這樣子,佛教講的自然,本性本來就是這樣,不假任何造作,這叫做自然,所以,二者差距是很大的。我們這裏所講的自然慈,就是無師智而發揮出來的慈悲,要記住!無因,無因就是自然,沒有任何條件,自自然然就有這種慈。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平等一味是無上之道,這叫做菩提,所以,我們若要入菩提之慈,一定要修無相。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

  無等就是無等等,沒有一樣能夠超過這個。無等就是超越一切的慈,就是無等等,因爲斷掉一切的束縛、煩惱、愛結,斷諸愛所結的煩惱。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

  幫助消除衆生的苦難,引導他入大乘,這就是大悲。慈是要給他快樂,引導他入大乘可說是大悲,你只是對他好,但是,你沒有引導他進來學佛,這不是真正有悲心的人。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無厭就是不疲倦,精進的意思,因爲我們能夠觀空無我,所以,對慈不疲倦。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法施就是法的布施,我們今天若沒聽到法的布施,布施再多的錢財,也不能解脫生死,所以,法師是法的布施,衆生是金錢的布施。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毀禁就是犯戒,慈悲持戒,叫做持戒的慈,度化犯戒。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我們若有忍辱,對方就不會對我們反感,護彼我就是讓彼此不要有鬥爭,叫做護彼我。

  【行精進慈,荷負衆生故;】

  這是六度裏面的第四。我們若要負擔衆生、幫助衆生,一定要精進,精進就是勇敢,把救度衆生的任務勇敢的承擔下來。人總是這樣子,批評別人的,有很多,過去,有一位法師說:法師,您講經時該怎樣、怎樣,我說:法師!你講得很有理,來!你來發心度衆生,換我來休息。噢!我沒辦法!我沒辦法!都是這樣子,要他批評是很厲害,若要他上臺就沒辦法。我們在看人家雕刻,說:嗯!這尊佛像刻得不莊嚴,換自己拿雕刻刀,自己刻看看!五官就刻不太攏了,刻不像,唉!你刻這佛像怎麼這麼醜,來!雕刻刀拿給你,自己雕刻看看!對不對?我們能做評審委員,你幾分,你幾分,換自己上臺就不是這樣,度衆生哪有這麼簡單。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不受味就是說于衆生裏行慈,但是不著五欲之味。不受就是不執著于五欲六塵的意思。

  【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智慧就是般若。無不知時,就是恰到好處,因爲他有智慧,有智慧你才會看時間跟空間,有的人度衆生是硬塞的,硬要的,硬要賣的,像用賣的,像一貫道就是這樣,硬要的,喔!今天來,明天也來你家,後天也來你家,佛教不是這樣講法,佛教是盡自己的力量跟他講,分析給他聽,接著,不是我們的責任了,我們這裏開課講經,你們不來聽,不是我的責任,無不知時,了解什麼時候應該說法,了解什麼時候不應該說法。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

  方便就是權巧的意思,想盡辦法就是要讓他入佛門,而且又不會讓他反感,這樣才有用。

  【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

  無隱就是有罪必悔,無隱就是直心,心不彎曲,沒有任何的隱瞞。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深心比較困難,信任對方,信到極點堅固不動,信任叁寶信任到深心,都不可動搖,誰說什麼,我都堅持我的佛道,永遠不改變,這叫做深心慈。

  【行無诳慈,不虛假故;】

  無诳就是身業清淨,正直叫做無诳,所以這個無诳就是身業清淨。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最大的安樂當然就是涅槃,安樂慈就是安住在涅槃的慈,就是不生不滅的境界,佛的快樂不是世間的快樂,是涅槃的快樂。

  【菩薩之慈,爲若此也。】

  就是這樣。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爲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因爲要拔衆生的苦、要幫助衆生,所以舍自己的快樂、自己的功德給衆生。我曾告訴諸位,什麼事情都不要搶功勞,你就沒有敵人,人家說你很好,對某人很有貢獻。我沒有,都是大家的。推出去,就沒有敵人,所以,菩薩所作功德,統統給衆生。

  【何謂爲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這個歡喜心很重要,有所饒益就是寬恕衆生,對一切事都歡喜施舍沒有後悔,看到衆生在順境當中歡喜,我們替他歡喜,看到衆生在逆境中困難,我們同情他,看我們的能力是否能幫忙他。

  【何謂爲舍?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現世不求人家抱恩,未來也不求果報,就是這樣。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因爲生死是可怕,菩薩要依靠什麼才能在生死當中不畏懼?

  【維摩诘言:菩薩于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二乘人若不依如來…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