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P58

  ..续本文上一页。犹尚不能尽。】

  你看看!菩萨的度量有多大?他如何做?如何吃亏?受一切,如何忍辱?如何示现?于无数亿劫,赞叹他的功德,也是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除了那些没有志气的人,肖就是顺从的肖,就是顺从圣人叫做肖,不肖就是不顺从圣人的意思,就是没有志气的人,除了听到这种法的人,你若不发菩提心,要进入清净,众生的善恶跟我们自己的成佛、生死没有问题,世间的对立法是妨碍我们修行的地方,我们的心要容天容地、容富容贫、容大容小、容善容恶,一切以清净心,其实也不必容,一切法不可得,你容什么东西?这样心就当相即道,当相即道。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说到鬼,有善鬼,也有恶鬼,有一次,他家是乩童,有一次,信徒,他一开始是拜神,后来拜佛,人家叫他要皈依,皈依之后,他不知要皈依谁,皈依谁?写出几个名字,他就开始掷杯爻,掷杯爻,一个个法师,掷杯爻,掷到慧律法师,总共十一杯,总共十一杯,可见我讲的法正确,不然,鬼神怎么要叫他到这里听经,是不是这样?所以说,善鬼会帮助众生成道,恶鬼就会破坏众生,阻挡你,破坏你的清净心,所以说,人有善恶,神也有善恶,只有圣者没有善恶,只有圣人,他的心直契佛陀的本怀,我说修行、修行,如果不能找到来去,不受来去影响的人,你不可能修行,在座诸位!我们今天参道场,我们出来走一走,参道场,参高僧大德,他讲的法能跟师父讲的法不同吗?他也是叫你要找到本性,难道不是吗?他讲的法若不同,那事情可就大了,我们因为是凡夫,所以心浮动,心浮动时,他就一直想、想…,找到后来,回光返照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回光返照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你找到天边海角,找到中国、美国,参高僧大德,他所讲的有离开《六祖坛经》吗?离开我们的本性,想一想,这本,师父早就讲完了,只是你不会用而已,所以,你转一百圈,来来去去,不可能离开师父所讲的法,会用跟不会用而已。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这品是《维摩诘经》的精华。什么叫做不二?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相对法,都是事相的对立,但是,从法界角度来讲,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绝对,它不是对立、不是相对的世界,这个就叫做不二。入不二法门就是说虽然一切都是相对待,但是,当下就入不对待的世界,待而无待,无待而待,无对待当下就是对待,对待当下就是无对待的世界,这叫做入不二法门。

  世间所有一切都叫做法,一切圣人通达之处叫做门,也就是说世间一切法通往圣人之道叫做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有为法无碍,无为法也无碍;贫穷无碍,富裕也无碍;看到众生做善无碍,看到众生造恶也无碍。所以,入不二法门就是可以包容、可以释怀,不执着、没有对立,容天容地、容贫容富、容善容恶、能净能秽,一切解脱自在圆融无碍。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你们一个个起来报告,如何入不二法门。本性当然是一,但是,就事相来讲入道方法又个个不同,不只一种,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诸仁者,表示尊重会中一切菩萨,比如说徒弟给师父写信,写:恩师慈座!师父给徒弟写信,就:某某贤者或者是某某仁者。

  世间人以为:生,有一个开始,产生了就是开始;灭,有一个结束,消失叫做灭。生跟灭,这是二,是不同。但菩萨悟道,悟到什么?悟到法本不生。为什么说法本不生?诸法因缘生,当下就是空性,只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内外四大(地水火风)在变化,因缘业报在打转而已,没有实体。生,是虚妄的生,既然它是虚妄的生,其实是无生,是你自己起心动念产生错觉,变出一个世界来,又一直执着,这也怪不得别人,因为我们有惯性意识,有异熟的习气、等流的习气,变成我们不得不分别,不得不执着,一直被迫着走向业障的那一端。

  真正的实相是如如不动觉悟的本体,一切的法相都是虚妄地存在,没有这种东西,生的当下即是灭,体相一如,就是无生法忍。

  有人会说:奇怪!这世间明明就有来来去去。你若透视它就会知道:生,是短暂且不实在的,既然是虚妄的,就不能讲它是生。你说生的前一秒是什么?是生,生的前一秒又是什么?有无穷的过患,你说这一秒灭,灭了以后,另外一秒又跑出来,这一秒,第二秒对第一秒来讲,它也是灭,所以说,我们从第一秒来讲,第一秒对前一秒来讲,第一秒是所谓的生,第一秒对第二秒来讲,它又是灭,生本身又是灭,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就是虚妄、假设的名词,所以,生者无生。这不是否认生的存在性,不是开悟者看到这世间都是如如不动,都动弹不得,不是,开悟者是将这一分意识转成本性,他只有一分,但是,千百万亿众生无明的共业,还是继续支持这世间的生灭。虽然这一分转过来,完成了觉悟,但并不代表把所有世间的生灭都转成不动,这个不能误会,比如说,假设说我今天大彻大悟,虽然转得过来,但这个大彻大悟只占有千百万众生之一,才一分而已,无量无边的众生仍然被束缚住,没办法!不是我今天大彻大悟,就有办法把所有生灭法的众生的心,转成不生灭,不可能!你这分是不生不灭,但是,对方还是生灭,因此,佛得到解脱,他的徒弟也还在烦恼,也是没有办法,佛是这么了不起的人,还是没有办法。

  我们的世间从哪里来?从业感来,这个业感就是众生共同的无明,因为宿世所造的业不同,人所看的世间跟畜生所看的世间,业报又不同。就诸佛菩萨来讲,他完成这一分的觉悟,他拥有的世间,跟众生的世间完全不同,看出去就是洒脱、自在、清净……,因为,他已经大彻大悟,神通自在,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转变众生,因此,他只有转变自己,所以,虽然共同活在这世间,佛也无奈众生何。哪一种情形可以同时改变世间?所有众生心全都改变的那一天,整个宇宙当中,所有的世间就能够改变,如果,只有改变一个、二个人,那没有办法,没办法!

  入不二法门就是这样,一切事相就不同,所以,法,实在是无生,法既然无生,如何说灭呢?比如说,这个人是无生,他是无,怎么能说他是灭,所有的灭,也是因为生的观念才建立的。

  生与灭跟得失的观念一样,如果说,我现在身上有一万元,但是我透视它,我今天虽然得到一万元,但是,这一万元无有真实性,有一天,我若失去这一万元,我不会难过,因为我内心没有过这种东西,本来就不得,无相,哪里有损失?我的心知道一万元,虽分别不作分别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这个道理。

  圣者在他心中建立一种透视的能力,没有能力的人就起观照,观空、观空、观空…,空性就无一切相,所以,生生灭灭,对圣者来讲,他从不起心也从不动念,他也不会觉得可惜,他也不会觉得高兴,统统清清净净,他这一分已经转过来了,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就是这个道理。你要完成自己佛性的觉悟,永远不看众生的过失,众生永远是菩萨,你将每个人当作佛,将每个人当作菩萨,他就像一块大磁铁,一直吸引着你同样的频率,你每天把他当作他是佛,他是菩萨,他是佛,他是菩萨,你又没有恨他,又没有占有欲,也没有强烈的贪嗔痴,久了,你自然就变成菩萨了,你没有恨嘛!所以,心头的念力是比什么更重要。

  忍,这个忍不是解释作忍,忍耐、忍辱,不是。它是印证的意思,境界到某一种程度的认同,印证叫做忍,印可的意思,印章的印,可以的可,我已经印证到无生法的道理。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不二法门。】

  建立一个主观意识执着的我,一切世间所拥有的东西就产生,我的楼房、我的妻子、我的儿子、我的金钱、我的金戒指、我的金项链、我的棉被。有了我的主观意识,就有陪伴着我的错觉起来的我所拥有——我所就是我所拥有。附带在我主观意识状态的一切物质生活现象,或者心灵的忧悲苦乐,统统建立在一个我的前提下。有我,以及我所拥有的东西,这为二,世间就这么两样东西。我当下五蕴皆空,四大是无,所以就无我所的观念。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眴就是眨眼,不眴就是从来不眨眼,天人就不眨眼,以前,你若常看歌仔戏或是电视剧,若演三八的出来,她就一直眨眼、一直眨眼,三八的出来都戴一朵花,嘴边画一个红圈圈,遇到人就抛媚眼。

  这个眴是观佛但是不敢眨眼,表示恭敬到极点,含意是第二种含意,第三种不眴菩萨的含意,心里没有尘垢遮盖,就是所谓的慧眼常开。

  受就是因为分别心而产生一种执着叫做感受,不受就是不落入印像,虽感受一切境界,但是不去执着它。以世间来讲,有乐受、苦受、忧受、喜受,所以,世间都有感受,但是,对菩萨而言,受当下就是空性,不受当下就是空性,就是不要去执着它,认为我有一个苦、我有一个乐。这个不受不是不去接受它,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一切境界到我们这里,我就会去消化它,发生得事情,不到两秒钟就没了,等于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若一切法能够不受,就是不去执着有苦、乐、忧、喜,强烈的希求心,那么,则不可得。

  无取;不执着。舍就是你要遣除它,对好的我们要执着,对坏的要遣除它。过去,我曾听过一种女人这么说,说:她若看到死人,若知道隔壁有灵堂,她就不敢过去,怕被鬼缠身,会不舒服,就绕得很远,绕一圈,过去,我曾听女众说过。我不曾这样,我从小就不会忌讳死人,我也不会执着这种事,我从小就不怕死人。我们若不执着就无舍,没有执取就没有所谓的舍,舍就是说有所感受,然后,要尽量把它排开来。没有…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