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修福,没修福,埋怨自己上辈子讲人家的坏话,这辈子遇到的都是恶的眷属,每次遇到的都是不好的,生几个孩子,孩子也不听我们的,娶媳妇,媳妇跟我们吵架,生个儿女,跟我们抢丈夫,真糟糕!佛经就是有这样,生你要死了?生力美食【面包店名】,生力美食凑著读:生你要死了,很近音,所以,这世间若了解因缘果报的人,一切都是空性,因缘果报、福报多少,全都注定好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还要埋怨谁?没什么好埋怨的,一切都平静,没什么好斗争的,无违无诤:没什么好争执的,我就说这个人没那么坏,你诽谤他,他也不会堕地狱,这个人没那么好,你赞叹他,他也不会做佛祖,为什么?因果个人担,各人做各人担,你一直伤害他,换我们负因果,反而更严重,什么事情要查清楚,这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这段就是教导我们,任何事情,你都安住在你的本分,无违无诤,这才是真正修行人,我们不同,我们若没有心地法门,你修到死,还是整天看别人的错,你怎么会回光返照。下面叫做四依止,
【依于义.不依语.】依佛所说的道理,理就是一定,理就是空性,不依于语,不依于语就是不按照语,因为,语言变化无穷,变化无穷会执著于语言相,而违背理,所以,依于义,不依语,依于佛所讲的妙理,因为,妙理它是一个准则,而语言变化无穷,变化无穷,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听经也要听法师所讲的,到底他在讲什么道理,跟你们买录音带,买什么?你帮我找一套师父笑话讲最多的,要找哪一套能让我们开悟才对,竟找哪一套笑话讲最多,怎么这样问?对不对?
【依于智,不依识.】智就是平等、没有是非、没有对立,不依于识,识就是分别心,著叫做识,达理叫做智,所以,达理谓之智,执著谓之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说,达理:按照我们的智慧达到到理,我们达到的道理,能够达到的道理叫做智,分别心、执著叫做识,所以,我们要按照通达的道理,不要违背佛的道理,这叫做智慧,所以,以佛讲出来无分别心地智慧的道理为主,不要以凡夫分别心为主,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就是究竟,究竟的实相,不依不了义,不了义叫做方便,方便,佛讲的道理,在《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把戒律判为不了义教,戒律,为什么?因为戒律里面讲的很多是事相,其实若对清净心的人,若对究竟悟到的人,他了义、不了义统统是究竟涅槃相,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机,因为戒律讲的,他不会运用戒律,就糟糕了!像今天有人来请教我,师父!他是半路才出家的,半路才出家就是五、六十岁的,五、六十岁出家叫做半路出家,法师!出家之后,佛祖说不能垦土掘地,后面的菜园,种菜之处,都不敢去浇菜,我说:是啊!佛陀在世时,当时并没有种菜,不过,我们现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定清规,马祖建丛林,在中国没办法这样,有的人,一天不作,他就一天不吃,对不对?所以,种了也要采,不然,怎么办?他说:不采。我告诉他:那就没办法,不采,就没办法!他说:不采是小事,现在菜采下来,要他挑,他不挑,说里面有虫,我说:煮出来有没有吃?他说:有!嗯!持戒律持到连挑菜都不要,他自己标榜:他是持戒清净,所以说,戒律要会运用,这是妙有,你若执在文字上,佛当然制戒律有他的历史背景,所以,有一个随方毗尼,随方毗尼就是随著风俗习惯,可以稍微改变一下,佛为何不让你垦土掘地?不让你上树过人头?比丘不能爬树,我们要了解他的缘起,佛当时在世时,是因为农夫没有地位,接著,你掘土地会掘死虫,会掘死虫,接著,如果你出家整天耕种,你会没时间修行,所以,佛陀制戒,才不让你垦土掘地,我说:若这样,我们后面也自己种菜。在中国没办法,印度过著托钵的生活,我们在台湾,是中国人,你要如何过托钵生活,现在托钵都是托钱,人家真的倒饭给他,他就说..,手拨开说..,本来是静静站在那里,人家拿饭来倒,他就说:钱,拿钱给我。还点头,不能化缘饭,时间、空间不同,对不对?为什么不能上树过人头?因为,佛当时在世时,有一个比丘爬到树上,采东西、采东西,因为,佛在世时没有穿裤子,只是袈裟披著而已,三衣而已,听得懂吗?他爬到树上,风吹来,树摇、摇..,有一个小沙弥,哇!..,我现在讲什么,你知道吧!哇!..,不雅观,所以,他就制戒律:不要上树过人头,上树过人头,结果,有一个动物,现在,不能上树过人头,结果,豺狼虎豹来,经过那里,猛兽来,有一个不上树,不敢爬树,现在老虎来不敢爬树,被老虎咬死,老虎咬死,不敢上树过人头,不敢爬到树上,佛说:除了命难,除了有危险的时候,还是要爬,所以,佛陀聪明,比丘听到佛的戒律,他就死止一方,至于我,我遇到老虎,即使我没开悟,我也会爬,不然,怎么办?对不对?所以,有时候要了解他的生活习惯、背景是如何,要了解戒律的精神,现在,很严重!现在连洗菜都不要,看着如何修行才好,我说:走到哪里,哪能跟人合得来,一个比丘尼,每样都不要,也不种菜、不挑菜,也不洗菜,煮了你又要吃,这样也算是自私,由他摘菜造业,再煮来给你吃,这样也算是自私,所以,说起来行不通,所以,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就是有般若大智慧,通达实相叫做了义,不依不了义经,
【依于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依法,法是佛讲的准则,不依人,为什么?因为,各人的方式不同,难免对他的认知度、看法会有差错,所以说,我们依法不依人,一个法师讲的法,你按照他讲的法去做就对了,不依人,这个人用什么方法、手段度众生,这是他个人的方便,你不要看他的方便当作他的缺点,这样不对,所以,佛讲这句很了不起,依于法,不依于人,法:佛所讲的,永恒不灭的真理,人,因为手段、方式种种不一样,你对他的看法又有不同,所以说,法是有定则,人没有准则,有的人,有的人爱打佛七,有的人爱拜梁皇,爱拜梁皇,有的人爱受八观斋戒,有的人爱听经闻法,有的人只爱念佛而已,有的人爱拜地藏王菩萨,但是,所有的法都是由人弘扬的,所以,你若听法师讲的,你会一头雾水,你遇到这位法师,比丘尼讲:噢!地藏法门是如何好又如何好,听一听,我要诵《地藏经》,现在又亲近另外一位禅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金》是怎么好,不着相,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是怎么好,又去诵《金刚经》,接著,唉!你诵什么《金刚经》,那是圣人的境界,你要先消灾,你要先诵《药师经》,又诵《药师经》,你的灾难那么多,不然,诵《普门品》,就改变诵《普门品》,所以,每位法师弘扬的法门不同,跟著他团团转、团团转,但是,所有的法,要记得!要通达实相,通达实相就是说实相毕竟空,缘生缘灭无自性,中道第一义谛,你再怎么讲都不会变,《金刚经》讲空,《地藏经》要救度你,到最后也是要入实相,同理,你要消灾,你内心证悟到实相,一切都消灾,所以说,依法不依人,也就是说那个人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手段,甚至他有一切看法,都不管,你讲出来的法,是否合佛的意思,这样就能判断这个人是正知正见,还是邪知邪见。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随顺著法相,随顺法相就是顺著因缘,法相就是一切因缘法,因为,一切法相都是因缘而起,随顺法相就是随顺因缘,顺著因缘,无所入,无所入:没有所谓的得,无所归:也没有所谓的去,也没有所谓的失去的东西,缘生即得,缘灭即散、即失,所以说,无所谓的入,入也是空性,无所谓的归,归也是空性,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里,生灭法、分别执著法,法从缘而有,也从缘而无,缘有是暂时的,缘无是很自然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无来也无去,所以,无所入、无所归,就是无所谓的来,也无所谓的去,法无来、去相。
【无明毕竟灭故,】无明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毕竟是空性,
【诸行】就是刹那间站在每一个动点上的形容,叫做诸行,身口意的每一分、每一秒,任何一个时间跟空间的交会点都叫做诸行,有所造作叫做诸行,三业有所造作叫做诸行,诸行【亦毕竟灭.】一切法皆不可得,毕竟是空性,
【乃至生毕竟灭故,】生毕竟灭,所以说,诸行毕竟灭,生也毕竟灭,
【老死亦毕竟灭。】因为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没有所谓的老、死。
【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无有尽相就是说没有办法讲出一个界限,为什么?因为缘起毕竟是灭,无所谓的灭,无所谓的不灭,十二因缘灭尽,所以说,无有尽相,你拿什么当作最终点呢?
【不复起相。】前面说观十二因缘无生,离我见,现在观十二因缘是无尽,离断灭,离开断灭相,所以说,不复起见,不复起断灭见,无有尽相的意思就是说它是连续性的,不是断灭,无有尽相就是破除断灭见叫做无有尽相,我们若觉起无明,或生、老、死的某一段,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不,还继续有,所以,无有尽相就是还继续有十二因缘,不会灭,叫做以免落入断灭见,以免落入断灭。
【是名最上法之供养。】这就是无上法的供养。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