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P87

  ..續本文上一頁沒修福,沒修福,埋怨自己上輩子講人家的壞話,這輩子遇到的都是惡的眷屬,每次遇到的都是不好的,生幾個孩子,孩子也不聽我們的,娶媳婦,媳婦跟我們吵架,生個兒女,跟我們搶丈夫,真糟糕!佛經就是有這樣,生你要死了?生力美食【面包店名】,生力美食湊著讀:生你要死了,很近音,所以,這世間若了解因緣果報的人,一切都是空性,因緣果報、福報多少,全都注定好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還要埋怨誰?沒什麼好埋怨的,一切都平靜,沒什麼好鬥爭的,無違無诤:沒什麼好爭執的,我就說這個人沒那麼壞,你誹謗他,他也不會墮地獄,這個人沒那麼好,你贊歎他,他也不會做佛祖,爲什麼?因果個人擔,各人做各人擔,你一直傷害他,換我們負因果,反而更嚴重,什麼事情要查清楚,這是有智慧的人,所以,這段就是教導我們,任何事情,你都安住在你的本分,無違無诤,這才是真正修行人,我們不同,我們若沒有心地法門,你修到死,還是整天看別人的錯,你怎麼會回光返照。下面叫做四依止,

  【依于義.不依語.】依佛所說的道理,理就是一定,理就是空性,不依于語,不依于語就是不按照語,因爲,語言變化無窮,變化無窮會執著于語言相,而違背理,所以,依于義,不依語,依于佛所講的妙理,因爲,妙理它是一個准則,而語言變化無窮,變化無窮,意義完全不同,所以,我們聽經也要聽法師所講的,到底他在講什麼道理,跟你們買錄音帶,買什麼?你幫我找一套師父笑話講最多的,要找哪一套能讓我們開悟才對,竟找哪一套笑話講最多,怎麼這樣問?對不對?

  【依于智,不依識.】智就是平等、沒有是非、沒有對立,不依于識,識就是分別心,著叫做識,達理叫做智,所以,達理謂之智,執著謂之識,自古以來都是這樣說,達理:按照我們的智慧達到到理,我們達到的道理,能夠達到的道理叫做智,分別心、執著叫做識,所以,我們要按照通達的道理,不要違背佛的道理,這叫做智慧,所以,以佛講出來無分別心地智慧的道理爲主,不要以凡夫分別心爲主,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就是究竟,究竟的實相,不依不了義,不了義叫做方便,方便,佛講的道理,在《大智度論》,《大智度論》把戒律判爲不了義教,戒律,爲什麼?因爲戒律裏面講的很多是事相,其實若對清淨心的人,若對究竟悟到的人,他了義、不了義統統是究竟涅槃相,這是因爲衆生的根機,因爲戒律講的,他不會運用戒律,就糟糕了!像今天有人來請教我,師父!他是半路才出家的,半路才出家就是五、六十歲的,五、六十歲出家叫做半路出家,法師!出家之後,佛祖說不能墾土掘地,後面的菜園,種菜之處,都不敢去澆菜,我說:是啊!佛陀在世時,當時並沒有種菜,不過,我們現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定清規,馬祖建叢林,在中國沒辦法這樣,有的人,一天不作,他就一天不吃,對不對?所以,種了也要采,不然,怎麼辦?他說:不采。我告訴他:那就沒辦法,不采,就沒辦法!他說:不采是小事,現在菜采下來,要他挑,他不挑,說裏面有蟲,我說:煮出來有沒有吃?他說:有!嗯!持戒律持到連挑菜都不要,他自己標榜:他是持戒清淨,所以說,戒律要會運用,這是妙有,你若執在文字上,佛當然製戒律有他的曆史背景,所以,有一個隨方毗尼,隨方毗尼就是隨著風俗習慣,可以稍微改變一下,佛爲何不讓你墾土掘地?不讓你上樹過人頭?比丘不能爬樹,我們要了解他的緣起,佛當時在世時,是因爲農夫沒有地位,接著,你掘土地會掘死蟲,會掘死蟲,接著,如果你出家整天耕種,你會沒時間修行,所以,佛陀製戒,才不讓你墾土掘地,我說:若這樣,我們後面也自己種菜。在中國沒辦法,印度過著托缽的生活,我們在臺灣,是中國人,你要如何過托缽生活,現在托缽都是托錢,人家真的倒飯給他,他就說..,手撥開說..,本來是靜靜站在那裏,人家拿飯來倒,他就說:錢,拿錢給我。還點頭,不能化緣飯,時間、空間不同,對不對?爲什麼不能上樹過人頭?因爲,佛當時在世時,有一個比丘爬到樹上,采東西、采東西,因爲,佛在世時沒有穿褲子,只是袈裟披著而已,叁衣而已,聽得懂嗎?他爬到樹上,風吹來,樹搖、搖..,有一個小沙彌,哇!..,我現在講什麼,你知道吧!哇!..,不雅觀,所以,他就製戒律:不要上樹過人頭,上樹過人頭,結果,有一個動物,現在,不能上樹過人頭,結果,豺狼虎豹來,經過那裏,猛獸來,有一個不上樹,不敢爬樹,現在老虎來不敢爬樹,被老虎咬死,老虎咬死,不敢上樹過人頭,不敢爬到樹上,佛說:除了命難,除了有危險的時候,還是要爬,所以,佛陀聰明,比丘聽到佛的戒律,他就死止一方,至于我,我遇到老虎,即使我沒開悟,我也會爬,不然,怎麼辦?對不對?所以,有時候要了解他的生活習慣、背景是如何,要了解戒律的精神,現在,很嚴重!現在連洗菜都不要,看著如何修行才好,我說:走到哪裏,哪能跟人合得來,一個比丘尼,每樣都不要,也不種菜、不挑菜,也不洗菜,煮了你又要吃,這樣也算是自私,由他摘菜造業,再煮來給你吃,這樣也算是自私,所以,說起來行不通,所以,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就是有般若大智慧,通達實相叫做了義,不依不了義經,

  【依于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依法,法是佛講的准則,不依人,爲什麼?因爲,各人的方式不同,難免對他的認知度、看法會有差錯,所以說,我們依法不依人,一個法師講的法,你按照他講的法去做就對了,不依人,這個人用什麼方法、手段度衆生,這是他個人的方便,你不要看他的方便當作他的缺點,這樣不對,所以,佛講這句很了不起,依于法,不依于人,法:佛所講的,永恒不滅的真理,人,因爲手段、方式種種不一樣,你對他的看法又有不同,所以說,法是有定則,人沒有准則,有的人,有的人愛打佛七,有的人愛拜梁皇,愛拜梁皇,有的人愛受八觀齋戒,有的人愛聽經聞法,有的人只愛念佛而已,有的人愛拜地藏王菩薩,但是,所有的法都是由人弘揚的,所以,你若聽法師講的,你會一頭霧水,你遇到這位法師,比丘尼講:噢!地藏法門是如何好又如何好,聽一聽,我要誦《地藏經》,現在又親近另外一位禅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金》是怎麼好,不著相,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是怎麼好,又去誦《金剛經》,接著,唉!你誦什麼《金剛經》,那是聖人的境界,你要先消災,你要先誦《藥師經》,又誦《藥師經》,你的災難那麼多,不然,誦《普門品》,就改變誦《普門品》,所以,每位法師弘揚的法門不同,跟著他團團轉、團團轉,但是,所有的法,要記得!要通達實相,通達實相就是說實相畢竟空,緣生緣滅無自性,中道第一義谛,你再怎麼講都不會變,《金剛經》講空,《地藏經》要救度你,到最後也是要入實相,同理,你要消災,你內心證悟到實相,一切都消災,所以說,依法不依人,也就是說那個人用什麼方式、用什麼手段,甚至他有一切看法,都不管,你講出來的法,是否合佛的意思,這樣就能判斷這個人是正知正見,還是邪知邪見。

  【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隨順著法相,隨順法相就是順著因緣,法相就是一切因緣法,因爲,一切法相都是因緣而起,隨順法相就是隨順因緣,順著因緣,無所入,無所入:沒有所謂的得,無所歸:也沒有所謂的去,也沒有所謂的失去的東西,緣生即得,緣滅即散、即失,所以說,無所謂的入,入也是空性,無所謂的歸,歸也是空性,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裏,生滅法、分別執著法,法從緣而有,也從緣而無,緣有是暫時的,緣無是很自然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無來也無去,所以,無所入、無所歸,就是無所謂的來,也無所謂的去,法無來、去相。

  【無明畢竟滅故,】無明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畢竟是空性,

  【諸行】就是刹那間站在每一個動點上的形容,叫做諸行,身口意的每一分、每一秒,任何一個時間跟空間的交會點都叫做諸行,有所造作叫做諸行,叁業有所造作叫做諸行,諸行【亦畢竟滅.】一切法皆不可得,畢竟是空性,

  【乃至生畢竟滅故,】生畢竟滅,所以說,諸行畢竟滅,生也畢竟滅,

  【老死亦畢竟滅。】因爲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沒有所謂的老、死。

  【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無有盡相就是說沒有辦法講出一個界限,爲什麼?因爲緣起畢竟是滅,無所謂的滅,無所謂的不滅,十二因緣滅盡,所以說,無有盡相,你拿什麼當作最終點呢?

  【不複起相。】前面說觀十二因緣無生,離我見,現在觀十二因緣是無盡,離斷滅,離開斷滅相,所以說,不複起見,不複起斷滅見,無有盡相的意思就是說它是連續性的,不是斷滅,無有盡相就是破除斷滅見叫做無有盡相,我們若覺起無明,或生、老、死的某一段,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不,還繼續有,所以,無有盡相就是還繼續有十二因緣,不會滅,叫做以免落入斷滅見,以免落入斷滅。

  【是名最上法之供養。】這就是無上法的供養。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薩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于末後,守護法城。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習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于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于此身,化百萬億人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衆生得生天上。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