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得。菩提达摩就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住了,既然了不可得,就无所住嘛,我就已经把你的心安住了!因此在达摩大师底下几年,达摩大师就把这个心印传给他,改名叫做慧可。那么经过九年,菩提达摩已经有继承人了嘛,那么经过九年就想要西归,欲归西方,交代慧可这一宗的秘奥,然后把袈裟跟《楞伽经》四卷,交给慧可大师,因为找到传人了,一个就可以了,是不是?他就会继续传下去了,不久他就入了这个涅槃了,葬在熊耳山的上林寺,经过了三年了,魏朝派这个魏使宋云度过葱岭的时候,刚好碰到菩提达摩,携带着一只鞋子,绑在拐杖上面,打着赤脚,只剩下一只鞋子,看得很清楚,刚好在这个葱岭,由西方要越过印度的葱岭那个地方,看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用个拐杖,还绑著一只鞋子,那么师一生颇富传奇,也没有办法分辨他到底深到什么程度,是真、是伪没有人看得出来,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师,那么达摩大师示现这个寂灭的年代,有两种讲法,第一种讲法,是梁大通二年,西元528年,或者是梁大同元年,西元535年,但是一般人都是采用西元535年,是他的涅槃的时间,那么梁武帝后来就尊称他叫做圣胄大师,那么唐代宗的时候,到代宗的时候,谥号圆觉大师,他就把他建一个塔做纪念,他的塔叫做“空观”。他的弟子除了慧可以外,比较有名的,还有道育大师,昙林大师,还有僧副大师,昙林等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到:弟子昙林序。所以他有几个高足,慧可以外,道育、僧副,那么及昙林这三个大师。好了!菩提达摩我们就这样子简单介绍一下,给大家加强一个印象。
[菩提达摩大师略辨],[略]就是大约、大概的、简要、重点的,[辨]就是判别、分析,或者是解释。就是大约、大概的来判别、解析大乘入道,我们中国修大乘法嘛,那你修大乘法,你要入道,入道就是要门道啊,你怎么样才能走到这个门道呢?你这个门道弄不清楚啊,你就是跑到山上,自已去住过十年、二十年,你都不可能开悟,因为门路错误啊。所以叫大乘入道四行观,四种修行的观照,四行观。
那四行观呢?第一,报冤行,就是我们要认清楚,今天的因缘果报,都是宿世恶业所感,所以不要冤恨、不要忧愁。也就是说,在业感缘起当中的逆境,要能去接受,简单讲,报冤行就是我们要认命,我们不要抗拒命运的安排。也简单讲,我们要懂得,缘起法里面的果报是有定数的,是有一定的定数,我们不是宿命论,但是我们了解因缘果报。什么叫做报冤行?简单讲就是在因缘果报里面,无怨无悔,甘心甘受,自够欢喜的去接受一切的境界,那么你的心从来不动摇,也就是说不会抱怨上苍给我的这个色身,譬如说丑陋啊,譬如说贫穷啊,譬如说夫妻吵架吵得很历害,统统没有怨恨,或者是生了一个智障的儿子、残废的儿子,都不怨恨,乃至于我做一切的事业,我也从来不怨恨,我只要尽心尽力,那么关于个人的福报,赚多少钱也不抱怨,娶什么老婆也不抱怨,这样子的话,我们了解生生世世我们造恶业,今生今世人家是来报仇的,所以我们很欢喜的去接受,还债想,叫做报冤行。这样可以入道,没有这一层的观念,不能接受命运,跟命运争吵的人,是不能入道的,所以这个叫做报冤行。
第二,叫做随缘行,什么叫做随缘行呢?因为缘就是因缘产生的一种业力,不管是苦、是乐,都是我宿世所造的(业力的)感应,所以说一切苦乐不要去动摇。简单讲,一切的因缘法所显现的苦乐,或者是欢喜、忧愁,统统不要去动到这个念头,这样就能够合于道,也就是缘起就是空性,当下就是道,缘起里面有喜有乐,对不对?有忧有苦啊,意思就是说,不要在情绪化里面,一直在打转,因为缘本身就是感应力,我们造善业得乐,我们也不要执著,我们造恶得到苦,这个缘起,我们也不要动它,动到这个念头。也简单讲,在缘起法里面,没有所谓的苦跟乐,没有所谓的忧跟喜,这些都是生灭无常法的东西,所以我们要随一切的因缘,放下、如如不动,这样子就合于真正的禅法,道就在里面,如果我们一直在情绪里面高低潮,在生灭的无常法里面拼命的执著,我们根本不了解道是什么,不了解。要与大乘道相应,随缘两个字,要彻底的遵守。
第三,叫做无所求,众生他是处处贪著的,他不了解我们这个苦乐,善恶业报,是随着一切因缘来的,就算你求的话,你也离不开三界,所以我们如果了解说,有身皆苦,三界不得久居,那么对三界里面的一切贪欲心,马上全部都停止,心静如水,为什么要无所求?禅宗里面讲:求也没有用,求的东西一定会消失,只有从自性清净里面,发挥出来的这种自性的智慧,它是永恒的生命。生命有两种,一个是色身的生命、肉体的生命,一个是法身的慧命。肉体的生命无常的,你怎么求,它还是死亡,怎么求,它还是死亡、还是无常,那么只有怎么样?透过般若的智慧,了解毕竟空的道理,了解这个世间缘生缘灭的东西,不值得我们去求,当下就放下一切的贪,因为贪不到,嗔,对不对?贪、嗔就是来自于愚痴。所以我们无所求,是大乘入道的根本,活在这个世间里面,我们要安分守已,我们于世间无所求,对不对?所以禅宗说:无所求、无所得、无所惧,这是禅学的九个字,入道的根本。
第四,叫做称法行,[法]就是以“自性清净”才有称法行,简单讲就是要见性。如果没有见性,自性没有得到清净,这不能称为称法行,这个叫做妄行。所以后面有讲到:若不见性,不名善知识,如果一个人没有见性,他不能称为一个善知识。
好啦!这四行观就简单介绍到这个地方,现在继续讲第一页。
[弟子昙琳序]
昙琳,这是达摩大师的弟子,昙林,隋代僧,是隋朝的出家人,生年不详,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弟子,又称为昙林,或者法林。这个[琳],有的人没有加上左边的玉部,我们查资料,只有双木“林”,没有左边的玉部,也称为法林。那么因为他的臂,也就是手臂被盗贼所砍断,所以人家称为无臂琳。那么从北魏元象元年,西元538年,到武定元年,就是西元543年期间,为瞿昙般若流支跟菩提流支,或者是佛陀扇多等等,这些诸师把印度文翻译成中文,那么昙琳大师是担任笔受,这学问是相当好的,同时昙琳大师撰写这个序文。还有就是嘉祥大师,就是吉藏大师,所著的《胜曼经宝窟》一书当中,常常引用昙琳大师所写的《胜曼经》的注疏,所以说《胜曼经》的研究是昙琳大师的一个专门,那么他曾经编辑这个菩提达摩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一文,同时写这个序文,那么《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那么也是讲到昙琳大师的事绩,这个是达摩大师得意的一个门徒。
[法师者,]
诸位要注意,法师这两个字,不是指以法为师,以法师人,这是指达摩大师,这要弄清楚。法师,不是通称的法师,是专指达摩大师。达摩大师者,这个人怎么样呢?
[西域南天竺国人,]
那么中国称印度当然是称西域,是南天竺国人,南印度人,天竺就是印度嘛,当时印度分为五天竺,那么他是南天竺人。
[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
[神慧疏朗,]
这个[神]字,说:这个人很神哦![神]的意思是不可思、不可测,叫做神。[神慧],他不可思、不可测的智慧。[疏朗],这个[疏]跟注疏的疏,疏通的疏是一样的,[朗]就是明达清澈,广阔或者是高远,疏朗的意思就是通达,智慧通达,个性开朗,可以这么说。心情、心性、个性怎么能够开朗呢?因为他明达智慧清澈的本性,然后广阔而且高达,所以叫做神慧疏朗,意思就是他不可思、不可测的智慧很通达,为人明达清澈,广阔高远。
[闻皆晓悟;]
只要听了他说法,多少都会有悟,悟就是明白、了悟,闻皆晓悟,他本身有这个自利的根性,他听到一切法,他就开悟,没有一样他不通达的,当然他有这个能力啦,所以他开示后代的人,也都是以见性法为指导,所以说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是一个上根利器的人,他见到一切的法,他就自已能够开悟,叫做闻皆晓悟,这是个大根器的人。
[志存摩诃衍道,]
[摩诃衍道],就是大乘之道,他的心一向就存在、就向这个大乘之道。
[故舍素随缁,]
这个[素]就是白衣,舍掉这个白衣,这个[缁],本来是指黑衣服,是僧衣的意思,意思是指出家修行之人,所以我们有这个《缁门崇行录》,这个就是指出家人,就是舍掉白衣,就跟随著出家了。
[绍隆圣种;]
这个[绍隆]就是继承而发扬光大,也就是所谓的继往开来,绍隆圣种,那当然就是佛的种子了。
[冥心虚寂,]
这个[冥心]就是深入、深潜在心底,默默的不言,[虚寂]的意思就是空寂。简单讲,冥心虚寂,就是潜心于空性的思想,虚寂之佛道,或者是潜藏这个妄心,慢慢的观照,使妄心消除,而致虚守寂,达到了虚,就是无所生,寂就是守住这个空性,所以冥心虚寂,也就是潜心在虚寂的佛道,也可说是潜藏这个妄心,而致虚守寂。
[通鉴世事,]
[通]就是通达,[鉴]就是明照,他不但对佛道,出世间法的佛道很通达,还有通达明照这个世间的万法差别相,事相。[世事],就是一切的差别相。
[内外俱明,]
[内]就是内心对清净的自性悟道,[外]是指一切事相建立的一切法。所以叫做内外俱明,就是内心的心性彻底的明了,外在事相的一切法、俗谛,无不明了,这个人不得了了,跟佛没什么两样了。
[德超世表。]
[德]就是德行,[超]就是超出,世表也就是说,我们说世间的表率,意思就是当代的模范。那么世表就是说尘世之外,叫做世表,超出尘世之外,意思就是说,世间人的一个表率、一个代表,那么世间的代表就是君子,他不但是世间当代的模范,他还超越它,当然就是出尘了,就是尘世之外。所以德行超出一切尘世之外,叫做德…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