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超世表。
[悲悔边隅正教陵替,]
[悲]就是慈悲。这个[悔]字不能解释作忏悔,要解释作怜悯,[悔]字跟这个言部的教诲的[诲]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要教诲呢?因为众生值得怜悯,他怜悯众生,所以悲悔边隅,意思就是慈悲怜悯的来教化,[边隅]就是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没有佛法的地方,当时我们中国的佛教不是很鼎盛,也没有禅宗的思想,是不是?所以说悲悔边隅,就是慈悲怜悯这些边地的可怜众生,为什么呢?因为[正教陵替],那时候印度的佛教已经慢慢慢慢的衰微了,所以说正教已经陵替,[陵替]就是衰弱,或者是讲废弛。
[遂能远涉山海,]
[遂]就是于是,[能]就是因而,远涉山海,当然嘛,从印度到中国这个地方相当远,所以不是涉山就是渡海啦!
[游化汉魏。]
[汉魏]就是中国的北边,那么[汉]就是中国,[魏]就是北魏,那么中国这个汉魏,就是朝代啦,中国的北魏。
[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
[亡心]就是没有信心,本来没有信心的这些读书人,到后来没有一个不归信的,亡心就是无心,无心就是没有信心,这一句话也就是说,本来没有信心的这一些学子们,后来没有一个不信仰达摩大师的。[存见之流],[存]就是心存,[见]就是我见,心存我见之辈的,[流]就是品类,怎么样?因为他不了解禅宗的平等空性,即心即佛的道理,[乃生讥谤]。讥谤这个[谤]就是言过其实而诋毁,叫做谤,人家没有那么样子的,他把他扭曲,所以可见达摩大师也受过诽谤。好像要做一个大师,他的过程就像佛陀的示现一样,被诽谤是避免不了的。
[于时唯有道育、惠可,]
在当时只有他的两个徒弟,道育大师、惠可大师,这个惠有人写作智慧的慧。道育这是个大法师,也是菩提达摩的高足。
[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
这两位出家人,虽然是后生,就是虽然慢一点出生,就是年轻人罗,但是[俊志高远],[俊志]就是崇高的志向,也可以解释作才智过人,眼见很高远,很有远见。
[幸逢法师,事之数载,]
就是幸运的遭逢达摩大师,奉事他几年。
[虔恭咨启,善蒙师意。]
[虔恭]就是虔诚恭敬的,[咨启]就是咨问、启教,也就是启请开示。[善蒙师意],善于承受体会,这个[蒙]可以解释作体会的意思,[善蒙]就是蒙受教化,体会师父的用心。
[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
达摩大师感动于他,[精]就是真实的,是真正的很诚恳的,然后[诲以真道],就是教导他,这个真道就是究竟之道,因为这个禅宗一入就是如来地,没有阶级的,不论阶级的,单刀直入,悟了就是佛,没有这个枝枝叶叶,没有这个葛藤,一悟就是佛道!
[令如是安心,]
所以我们众生常常讲:哎呀!只求心安。没有一个人心安,没有一个人心能够安得住,为什么?你不见性,你就有所住,有所住就心不安,在生灭法里面,假相的世间里面,拼命的怎样?产生错觉、妄想、颠倒,他的心安不下来,安不下来,安不下来就算八字、看地理,然后就搞一些稀奇古怪的神道设教的,念念咒啦、驱神弄鬼的,为什么?心不安嘛,心不安嘛!要是见性的人,这一些都可以省下来。
[如是发行,]
就是发起实行,实践的意思。令一切众生能够把心都安下来,所以师父曾经也讲过,一个佛教徒,不能够单靠一股热诚来为三宝服务,我们如果不听经、不闻法,我们的心根本没有办法安住,今天我到这个地方去工作,跟人家吵架,为什么?心不安嘛!今天到那个地方去,又跟人家吵架,你想想看,我们是个佛弟子,为什么本来是要做功德、做福德,来服务三宝的,结果因为我执、我见太重了,因为什么?他不见性嘛,不平等嘛,没有包容心嘛,跟这个也吵架,跟那个也吵架,为什么?心不安嘛!所以一个佛弟子,不能单靠一股热诚来服务三宝,你就认为你能够永远的在这个地方,不可能的!你很发心,发心要怎么样?人家来讲两句话:哎呀!那边比较好,功德比较大!又去了,心又动摇了,是不是?所以我们的心、我们的道,如风中之毛,没有真正的道,两句话就改变了,两句话就松散了,两句话心就乱了,所以说没有办法单刀直入的去实践,正因为不了解自性的东西。
[如是顺物,]
[顺物]就是随顺众生,用方便善巧随顺众生。
[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
这个[壁观]在旁边写:理入。[发行],这个发行的意思,就是起而行,说:坐而观,起而行。坐着就理入,观照啊,观照就是理入,但是你总是要动啊,要动啊,要妙用现前啊,那当然要发行了,发起这个实践,是不是?要发起这个实践,要实践了。
[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遣]就是令,令其不著,你只要不著相,那佛道就完成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嘛,你要不著,那么不著的话,就没有分别心,就没有分别心跟执著心了,那么就没有颠倒了,那这个就是佛道了,所以就是遣其不著。
[此略序所由云尔。]
说其由来,如此而已。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
这个[要]就是简要、大道,你要入道,有各种法门,[多途]就是多种法门。
[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就是坐著就要回光返照,为什么?理是一嘛,[一]就是空性绝待的东西,你不悟到无生的理,不悟到这个空性绝待的理,你没有悟到见性,无一法可得的这个见性的理,你怎么修行呢?这个[理]字,全部都是指空性,无一法可得,怎么样?理入,理就是一嘛,事有千差万别,理就是平等法嘛!行就有无量的差别相,行住坐卧啦,自利利他的说法修行啦,在相上里面,要体悟到理体,所以理入就是理,那么行入就是事相,那么在事相上要磨练,然后要会归到观照的理体,那么这么样子,就可以达到性相一如,禅宗里面所讲的:就即心即佛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嘛!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
[教]就是言教,[悟宗]就是悟心宗,就是藉着语言去悟到自已心性,叫做藉教悟宗,这个太重要了!一般人我们听经闻法,纵然说得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在名相上打转而已,教义教理再通达,如果不悟到清净的自性,清净的见性法门,他也不过是世间的世俗,何以故?所有的言教都是生灭,所有的言教都是形相,都不真实,为什么?因为见性是心地的功夫,心地的实在的功夫,没有心地的功夫没有办法解脱,我们会在文字相里面彻底的打转,转来转去。。。转不出一个所以然,所以我们的一般人,说见性、说开悟,那只是名相的东西,所以说般若,不明了般若;说心性,不名了心性,何以故?一天到晚都把语言文字、化作一种观念,然后把观念认为这个就是真理,这就完蛋了!这个禅宗自内证的心性的东西,除非你能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去体悟到、证悟到,自内证,内证的实实在在的去相应,空、毕竟的、究竟的这个佛性,否则的话,在语言里面打转,通通是世俗法!所以讲经讲得好好的人,并不一定很有修行,并不一定能够解脱,因为他所讲的,是按照语言、文字(在世俗)里面(打转),是不是?要真正解脱的人,一定要在彻底的心性下手,什么叫做在彻底的心性里下手呢?就注意你的起心动念,如果你不悟道,至少你所起念,要往好的一方面去想,要平等、要慈悲、要无所住,这是才真正的修行人。我们不要弄得,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弥陀经》,念了以后,然后烦烦恼恼的,所以你要解脱啊,那还有十万八千里。我们今天如果对禅宗的见性法门,彻底的去了解,就空一切法,万缘放下,然后一句阿弥陀佛提起,就是依体起用,那不是自性佛是什么?决定上品上生。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含生]就是有情,我们绝对相信一切的有情,都[同一真性],同样一个本性,但为外来的客尘,[客尘]就是受到外境的影响,然后我们执著,化作我们内在里面的妄想,所以这个[客尘]是指境界的意思,外在的境界,我们有强烈的得失观念,不了解外在的东西,不是真实的,所以,[为客尘妄想所覆]。[覆]就是隐盖著,不能显发明了。如果你能够这么做,怎么做呢?你就会成道。
[若也舍妄归真,]
这个[妄]就是相,要舍掉外在的相,归什么?归这个毕竟空性的理,[真]就是毕竟空性的理。那么意思就是你见一切相,保持如如不动,当下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不要去妄想,不要去追遂,它当下就是我们的东西。
[凝住壁观,]
[凝住]就是意志聚集专注的意思,[壁观]就是心不动如壁,心不动如墙壁一样,这个叫做壁观,所以壁观的这个[壁]其实是指如如不动,那么如同墙壁一样,这墙壁他不会动,动了它就倒了嘛,叫做壁观。怎么下手呢?怎么壁观呢?
[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观想[无自],我们这个色身只是四大五蕴所构成的,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我。[无他],也没有一切外在的众生相,我们为什么会烦恼?就是我、你、他强烈的对立,贪不到就嗔,嗔不到就恨、嫉妒,就什么都来了。所以因为有自、有他,不能进入平等,以平等心来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凡是凡、圣是圣。可是我们现在修行不一样了,无自无他,无凡无圣。[等一],就是平等一如,凡圣平等一如。我们能够这样做的话,你怎么样要烦恼呢?你烦恼什么呢?烦恼有用嘛?没有用!执著有用嘛?没有用!为什么?无常的东西,不是你用执著,你就可以得到的,到临命终时,为什么你要到临命终才感叹说:唉!生命真的无奈!为什么?不可得嘛!我们想想看以前的伟人,秦始皇要不要死?要啊!蒋中正也要死,毛泽东也要死,乃至于邓丽君也要死,今天的邓小平,他还…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