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得。菩提達摩就說:我已經把你的心安住了,既然了不可得,就無所住嘛,我就已經把你的心安住了!因此在達摩大師底下幾年,達摩大師就把這個心印傳給他,改名叫做慧可。那麼經過九年,菩提達摩已經有繼承人了嘛,那麼經過九年就想要西歸,欲歸西方,交代慧可這一宗的秘奧,然後把袈裟跟《楞伽經》四卷,交給慧可大師,因爲找到傳人了,一個就可以了,是不是?他就會繼續傳下去了,不久他就入了這個涅槃了,葬在熊耳山的上林寺,經過了叁年了,魏朝派這個魏使宋雲度過蔥嶺的時候,剛好碰到菩提達摩,攜帶著一只鞋子,綁在拐杖上面,打著赤腳,只剩下一只鞋子,看得很清楚,剛好在這個蔥嶺,由西方要越過印度的蔥嶺那個地方,看到菩提達摩,菩提達摩用個拐杖,還綁著一只鞋子,那麼師一生頗富傳奇,也沒有辦法分辨他到底深到什麼程度,是真、是僞沒有人看得出來,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大師,那麼達摩大師示現這個寂滅的年代,有兩種講法,第一種講法,是梁大通二年,西元528年,或者是梁大同元年,西元535年,但是一般人都是采用西元535年,是他的涅槃的時間,那麼梁武帝後來就尊稱他叫做聖胄大師,那麼唐代宗的時候,到代宗的時候,谥號圓覺大師,他就把他建一個塔做紀念,他的塔叫做“空觀”。他的弟子除了慧可以外,比較有名的,還有道育大師,昙林大師,還有僧副大師,昙林等一下我們就可以看到:弟子昙林序。所以他有幾個高足,慧可以外,道育、僧副,那麼及昙林這叁個大師。好了!菩提達摩我們就這樣子簡單介紹一下,給大家加強一個印象。
[菩提達摩大師略辨],[略]就是大約、大概的、簡要、重點的,[辨]就是判別、分析,或者是解釋。就是大約、大概的來判別、解析大乘入道,我們中國修大乘法嘛,那你修大乘法,你要入道,入道就是要門道啊,你怎麼樣才能走到這個門道呢?你這個門道弄不清楚啊,你就是跑到山上,自已去住過十年、二十年,你都不可能開悟,因爲門路錯誤啊。所以叫大乘入道四行觀,四種修行的觀照,四行觀。
那四行觀呢?第一,報冤行,就是我們要認清楚,今天的因緣果報,都是宿世惡業所感,所以不要冤恨、不要憂愁。也就是說,在業感緣起當中的逆境,要能去接受,簡單講,報冤行就是我們要認命,我們不要抗拒命運的安排。也簡單講,我們要懂得,緣起法裏面的果報是有定數的,是有一定的定數,我們不是宿命論,但是我們了解因緣果報。什麼叫做報冤行?簡單講就是在因緣果報裏面,無怨無悔,甘心甘受,自夠歡喜的去接受一切的境界,那麼你的心從來不動搖,也就是說不會抱怨上蒼給我的這個色身,譬如說醜陋啊,譬如說貧窮啊,譬如說夫妻吵架吵得很曆害,統統沒有怨恨,或者是生了一個智障的兒子、殘廢的兒子,都不怨恨,乃至于我做一切的事業,我也從來不怨恨,我只要盡心盡力,那麼關于個人的福報,賺多少錢也不抱怨,娶什麼老婆也不抱怨,這樣子的話,我們了解生生世世我們造惡業,今生今世人家是來報仇的,所以我們很歡喜的去接受,還債想,叫做報冤行。這樣可以入道,沒有這一層的觀念,不能接受命運,跟命運爭吵的人,是不能入道的,所以這個叫做報冤行。
第二,叫做隨緣行,什麼叫做隨緣行呢?因爲緣就是因緣産生的一種業力,不管是苦、是樂,都是我宿世所造的(業力的)感應,所以說一切苦樂不要去動搖。簡單講,一切的因緣法所顯現的苦樂,或者是歡喜、憂愁,統統不要去動到這個念頭,這樣就能夠合于道,也就是緣起就是空性,當下就是道,緣起裏面有喜有樂,對不對?有憂有苦啊,意思就是說,不要在情緒化裏面,一直在打轉,因爲緣本身就是感應力,我們造善業得樂,我們也不要執著,我們造惡得到苦,這個緣起,我們也不要動它,動到這個念頭。也簡單講,在緣起法裏面,沒有所謂的苦跟樂,沒有所謂的憂跟喜,這些都是生滅無常法的東西,所以我們要隨一切的因緣,放下、如如不動,這樣子就合于真正的禅法,道就在裏面,如果我們一直在情緒裏面高低潮,在生滅的無常法裏面拼命的執著,我們根本不了解道是什麼,不了解。要與大乘道相應,隨緣兩個字,要徹底的遵守。
第叁,叫做無所求,衆生他是處處貪著的,他不了解我們這個苦樂,善惡業報,是隨著一切因緣來的,就算你求的話,你也離不開叁界,所以我們如果了解說,有身皆苦,叁界不得久居,那麼對叁界裏面的一切貪欲心,馬上全部都停止,心靜如水,爲什麼要無所求?禅宗裏面講:求也沒有用,求的東西一定會消失,只有從自性清淨裏面,發揮出來的這種自性的智慧,它是永恒的生命。生命有兩種,一個是色身的生命、肉體的生命,一個是法身的慧命。肉體的生命無常的,你怎麼求,它還是死亡,怎麼求,它還是死亡、還是無常,那麼只有怎麼樣?透過般若的智慧,了解畢竟空的道理,了解這個世間緣生緣滅的東西,不值得我們去求,當下就放下一切的貪,因爲貪不到,嗔,對不對?貪、嗔就是來自于愚癡。所以我們無所求,是大乘入道的根本,活在這個世間裏面,我們要安分守已,我們于世間無所求,對不對?所以禅宗說:無所求、無所得、無所懼,這是禅學的九個字,入道的根本。
第四,叫做稱法行,[法]就是以“自性清淨”才有稱法行,簡單講就是要見性。如果沒有見性,自性沒有得到清淨,這不能稱爲稱法行,這個叫做妄行。所以後面有講到:若不見性,不名善知識,如果一個人沒有見性,他不能稱爲一個善知識。
好啦!這四行觀就簡單介紹到這個地方,現在繼續講第一頁。
[弟子昙琳序]
昙琳,這是達摩大師的弟子,昙林,隋代僧,是隋朝的出家人,生年不詳,是禅宗初祖菩提達摩的弟子,又稱爲昙林,或者法林。這個[琳],有的人沒有加上左邊的玉部,我們查資料,只有雙木“林”,沒有左邊的玉部,也稱爲法林。那麼因爲他的臂,也就是手臂被盜賊所砍斷,所以人家稱爲無臂琳。那麼從北魏元象元年,西元538年,到武定元年,就是西元543年期間,爲瞿昙般若流支跟菩提流支,或者是佛陀扇多等等,這些諸師把印度文翻譯成中文,那麼昙琳大師是擔任筆受,這學問是相當好的,同時昙琳大師撰寫這個序文。還有就是嘉祥大師,就是吉藏大師,所著的《勝曼經寶窟》一書當中,常常引用昙琳大師所寫的《勝曼經》的注疏,所以說《勝曼經》的研究是昙琳大師的一個專門,那麼他曾經編輯這個菩提達摩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一文,同時寫這個序文,那麼《續高僧傳》卷十六慧可傳,那麼也是講到昙琳大師的事績,這個是達摩大師得意的一個門徒。
[法師者,]
諸位要注意,法師這兩個字,不是指以法爲師,以法師人,這是指達摩大師,這要弄清楚。法師,不是通稱的法師,是專指達摩大師。達摩大師者,這個人怎麼樣呢?
[西域南天竺國人,]
那麼中國稱印度當然是稱西域,是南天竺國人,南印度人,天竺就是印度嘛,當時印度分爲五天竺,那麼他是南天竺人。
[是婆羅門國王第叁之子也。]
[神慧疏朗,]
這個[神]字,說:這個人很神哦![神]的意思是不可思、不可測,叫做神。[神慧],他不可思、不可測的智慧。[疏朗],這個[疏]跟注疏的疏,疏通的疏是一樣的,[朗]就是明達清澈,廣闊或者是高遠,疏朗的意思就是通達,智慧通達,個性開朗,可以這麼說。心情、心性、個性怎麼能夠開朗呢?因爲他明達智慧清澈的本性,然後廣闊而且高達,所以叫做神慧疏朗,意思就是他不可思、不可測的智慧很通達,爲人明達清澈,廣闊高遠。
[聞皆曉悟;]
只要聽了他說法,多少都會有悟,悟就是明白、了悟,聞皆曉悟,他本身有這個自利的根性,他聽到一切法,他就開悟,沒有一樣他不通達的,當然他有這個能力啦,所以他開示後代的人,也都是以見性法爲指導,所以說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他是一個上根利器的人,他見到一切的法,他就自已能夠開悟,叫做聞皆曉悟,這是個大根器的人。
[志存摩诃衍道,]
[摩诃衍道],就是大乘之道,他的心一向就存在、就向這個大乘之道。
[故舍素隨缁,]
這個[素]就是白衣,舍掉這個白衣,這個[缁],本來是指黑衣服,是僧衣的意思,意思是指出家修行之人,所以我們有這個《缁門崇行錄》,這個就是指出家人,就是舍掉白衣,就跟隨著出家了。
[紹隆聖種;]
這個[紹隆]就是繼承而發揚光大,也就是所謂的繼往開來,紹隆聖種,那當然就是佛的種子了。
[冥心虛寂,]
這個[冥心]就是深入、深潛在心底,默默的不言,[虛寂]的意思就是空寂。簡單講,冥心虛寂,就是潛心于空性的思想,虛寂之佛道,或者是潛藏這個妄心,慢慢的觀照,使妄心消除,而致虛守寂,達到了虛,就是無所生,寂就是守住這個空性,所以冥心虛寂,也就是潛心在虛寂的佛道,也可說是潛藏這個妄心,而致虛守寂。
[通鑒世事,]
[通]就是通達,[鑒]就是明照,他不但對佛道,出世間法的佛道很通達,還有通達明照這個世間的萬法差別相,事相。[世事],就是一切的差別相。
[內外俱明,]
[內]就是內心對清淨的自性悟道,[外]是指一切事相建立的一切法。所以叫做內外俱明,就是內心的心性徹底的明了,外在事相的一切法、俗谛,無不明了,這個人不得了了,跟佛沒什麼兩樣了。
[德超世表。]
[德]就是德行,[超]就是超出,世表也就是說,我們說世間的表率,意思就是當代的模範。那麼世表就是說塵世之外,叫做世表,超出塵世之外,意思就是說,世間人的一個表率、一個代表,那麼世間的代表就是君子,他不但是世間當代的模範,他還超越它,當然就是出塵了,就是塵世之外。所以德行超出一切塵世之外,叫做德…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