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我们的身命以及我们的外财,身命叫做内财,一个是内财,一个是外财,怎么样?行檀舍施,就是把它布施出去。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布施外在的金钱之外,还要看破这个色身,为常住、为一切众生牺牲。
[心无吝惜,达解三空,]
脱解改达解,达解三空就是三轮体空,这个三空不是我空、法空、空空,这个三空是指能够布施的我空,然后所布施的对象也空,中间布施的东西也空,叫做三轮体空。因为施舍本身,就是三轮体空。
[不倚不著,]
也不仗势什么,也不执著什么。[倚]就是希望得到。我不希望藉着这个布施而得到什么回馈,我也不执著这个布施出去的东西,叫做不倚不著。
[但为去垢,]
只是为了去垢,为了升华我们的悭贪,所以我们要布施,所以布施是为了使我们更清净。所以歇即是菩提,离幻即觉,但尽凡情,就别无圣解了。所以歇即是菩提,把你那个妄想、布施,会归到菩提。离幻即觉,布施也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只要你除掉凡夫的那一份执著,圣人也没有特别的见解。
[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称化]就是应机教化,应机教化众生,而不取一切众生相。
[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檀施既尔,余五亦然。]
[檀施]就是布施,布施度即然这么样子,怎么样?其它五度,那么就是执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五度也是这样子。[余五]就是五度,六度里面的其它五度,既然布施度是这样子,其它五度也是这样子,三轮体空。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称法行就是无所行,就是对你所做的一切不要执著。
[达磨大师四行观终]
[附达磨大师碑颂]
这是[梁武帝萧衍]的颂。梁武帝,西元464年到西元549年,活了八十六岁,是南朝南陵人,就是江苏的武进人,姓萧名衍,字叔达。他本来是南朝的雍州剌史,但是南朝主残忍无道,他把梁武帝的哥哥杀掉,梁武帝为了报仇,就举兵攻陷这个建康,另外立这个和帝。后来这个和帝庸无能,对国家也没有什么贡献,梁武帝就请他下台自已篡位。在中兴二年,西元502年,篡齐朝位改国号为梁。这个梁武帝因为影响佛教很大,所以要讲。在位的期间整修文教,国势大盛,这个梁武帝笃信佛教,有“皇帝菩萨”之称。所以将来你如果看到,有人称什么“皇帝菩萨”,这个就是指梁武帝。天监三年,也就是西元504年,宣布舍道归佛,就是说所有的道教全部废掉。天监十六年,废天下所有的道观,令所有的道士还俗,意思就是你们道教不究竟,全部还俗。佛教那时候是大盛,因为他是信佛的嘛,那一些神教啊、道教啊,全部叫他们返俗。十八年从钟山草堂寺慧约受菩萨,当时的名僧很多,像僧迦婆罗、法宠、僧迁、法云、慧超、明彻,统统受他的礼敬。首都建康有大寺七百多所,这个僧尼每次法会,都聚众几万人。大通元年527年,这个同泰寺落成的时候,设无遮大会、平等大会、盂兰盆会,把平等慈悲的精神普及万民。然后再设这个水陆大法会,所以这个水陆大法会梁武帝是办第一个,恩及水陆所有的众生。皇帝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四次到同泰寺讲经,讲什么经?讲《涅槃经》、《般若经》、《三慧经》等经。梁武帝著作了《涅槃经》、《大品经》注解,及《净名经》、《三慧经》等义记数百卷。后来这个梁武帝被他的大臣,叫做侯景起兵叛乱,攻陷建康,在太清三年,经过了七天,饿死在台城。梁武帝是饿死的,他是很有志气,他就是不服、不投降,受菩萨戒嘛,一切法不可得,就坐着饿死了。粮食都缺乏,没有办法,他也不投降嘛!在位四十八年,世寿八十六岁。
[楞伽山顶坐宝日。]
这楞伽山是佛陀讲《楞伽经》的地方,然后要听《楞伽经》一定要飞到楞伽山上去,飞不上去,你不能听经,不够资格,所以到楞伽山都是讲菩萨法,没有小乘的,那么小乘的没有能力的话,飞不上去没有办法。楞伽山上都是讲菩萨法,叫你如何成佛。这菩萨山顶怎么样?坐宝日,这是比喻,比喻有一个尊贵如太阳的,[宝日]就是尊贵的意思。楞伽山顶上坐著一个好像太阳光放出万丈的光芒,底下就形容:
[中有金人披缕褐。]
金人就是佛,披缕褐就是袈裟,粗布的衣服叫做褐,丝线叫做缕。那这个当然是指佛陀啦,里面有佛陀披着袈裟,在做什么?当然是弘法、讲经说法。
[形同大地体如空。]
他的形,就如大地一样的平等,那么他的体性,就如虚空一样的。因为四大,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形如大地体如空,就表示说:他说的法统统是平等的意思,无论是外在,无论是内在的体,外在的形如大地,内在的心,那么性体,就是心如空。
[心有琉璃色如雪。]
心中就像一颗清净无染的琉璃珠,它的色泽就像雪一样,雪就是晶莹洁白,就是心清净的意思。心中就有一颗如琉璃的心,透视的心,他的色就像雪白一样。
[匪磨匪莹恒净明。]
[匪]同非洲的非。这一颗清净的本来的心,怎么样?不是能够可以磨练的,因为他是无为嘛,无为就是不能磨,你磨什么呢?你说我修。。。。。。修到成佛,这是方便说,本来就是佛,你修什么佛?非磨,也不是经过磨练,非莹这个[莹],就是琢磨,这个器具经过琢磨,会产生洁白色的,叫做琢磨,非莹。也不是磨练,也不是琢磨,或者是拂拭,[莹]也可当作是拂拭。很清净,永恒的清净光明,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子。
[披云卷雾心且彻。]
披云,这个云跟这个雾,注意!这个比喻无明,这个[披]就是开,[卷]就是收。无论是把这个云开开的,或者是卷在这个雾里面,意思就是不管你混在无明的众生心里面,这一颗心不是彻,就是说还是保持清净。所以这个[云]跟[雾]就是指无明的众生。就算披云卷雾,意思就是在六道轮回的众生,这个云雾本来的意思,是遮住阳光,无论是披云会遮住阳光,卷雾也会遮住阳光,那么披云卷雾遮住阳光就透不过光线。那么意思就是无明遮挡了我们的真如自性,但是这个心还是清净的,透明的,彻底的。意思就是指,虽然在无明云雾的众生位里面,但是清净本性是不失的,我们还是具足的。
[芬陀利花用严身。]
[芬陀利花]就是白莲花,用这个白莲花来庄严,来庄严这个色身。
[随缘触物常怡悦。]
随着这个因缘,触就是遇,遇到任何的事情,要常常保持一颗欢喜的心,这个太重要了!随缘触物常怡悦,我们一个有自性清净心的人,悟道的人,他的喜悦,必须要在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他的境界里面,否则我们真的是自我惩罚。所以要随缘,那一个众生统统好,那一个有没有修也好,善恶的众生,统统没有关系,或者是一切境界碰到,统统欢喜。
[不有不无非去来。]
也没有所谓的有,有当体即空,也不能说没有哦,它也是当体即空,对不对?所以没有所谓的来去,何以故?空性是每一个动点上的显现,其实每一个动点上也是方便说。动点斯空的、架构,是在我们的妄想、意识心态里面,所以说没有根本所谓的来跟去的东西,“有”当体即空,“无”当体即空。有,空中不离有,有不离空,那你讲它有还是没有呢?体用一如,没有所谓的去来。
[多闻辨才无法说。]
你有证悟到本体,不有不无非去来,这是指本体,那么底下是指妙用:多闻辨才无法说,外现,外面现出多闻,以及一个大的辨才说法。但是无法说,无一法可说,你能说什么呢?法的东西是文字,法是东西是意识形态,里面的具体的观念,所有的法、文字相、心缘相、一切举止,它统统是空性,那有什么法可说?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金刚经》里面讲:说释迦牟尼佛有所说法,即是谤佛,简单讲就是大寂静法,要叫你悟到大寂静法。
[实哉空哉离生有。]
[实哉]就是有,[空哉]就是空。有跟空,生有,就是生死三有,你有哉、空哉,怎么讲?就离这个生死的三有,不实在的意思。
[大之小之众缘绝。]
本性没有所谓的大,也没有所谓的小,为什么?大,你大到多少?大如虚空。小怎么样?小到如针孔一样的小。意思就是众缘绝,就是非因果,非因非果,唯有最上乘的心印,叫做众缘绝。绝待存在的本性,众缘统统要放下。
[刹那而登妙觉心。]
刹那顿悟登妙觉的心。
[跃鳞慧海起先哲。]
[跃鳞]是指跳过龙门的鲤鱼,这个鲤鱼会往上跳,比喻一般人登上显赫的地位,在这里指开悟,见性成佛,进入智慧的大圆觉海,叫做跃鳞慧海。跃鳞是比喻修行人见性,一下子见性,就进入佛的大智慧的海里面。那么你现在修行往上,一悟就怎么样?一念就进入大圆觉海,慧海。起先哲,起就是继起,先哲就是先圣先贤。我们只有进入佛的大智慧海里面,我们就可以继起先圣先贤的遗教。
[理应法水永长流。]
理应,照理应当,这个法水永长流。
[何期暂通还蹔渴。]
很可惜啊,何期,就是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这个法水暂时通达,后来又恢复到怎么样?又暂停了。[渴]就是没有水,流水不动了,就是佛法传不出去了。没有想到这个佛法暂时通达一下,佛法又还蹔渴,就是祖师已经示寂了,他们已经进入涅槃了。
[骊龙珠内落心灯。]
[骊龙]就是黑龙。这个龙的下鄂有颗宝珠,内怎么样?落心灯,落就是堕落,心灯就是心法。意思就是这颗宝珠已经堕落了,意思就是佛陀的心法,已经没有人传下来了。黑龙下鄂的这颗宝珠已经没有人拿到了,这个宝珠,已经失掉了。就是指佛法是个宝,结果这个心法,已经没有人再传了。
[白毫慧刃当锋缺。]
白毫就是佛本身的这个中庸,两眉之间这个白毫,慧刃就是断烦恼的慧刃。佛教给我们的智慧,[当]就是面临,锋缺,这么利的这个刀,结果刀锋缺口了,因为没有人悟到。白毫慧刃当锋缺…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