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够问的,[即是汝心;]你开口,有能力问我,这就是你的心了,师父讲的见、闻、觉、知,开口能问就是你的心。
[吾答汝,即是吾心。]你能问,这是你的心,我能够回答你,这是我的心,它在作用嘛!
[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如果我没有心,那用什么能力来理解、回答你的问题呢?我如果没有这颗心在作用,那么怎么样来理解你的意思,又能够回答你呢?
[汝若无心,]又怎么能够来解答、来理解、来问我这些问题呢?([因何解答汝
])如果你没有心,你如何来理解、来思维,而懂得这个问题来问我呢?所以,[问吾,即是汝心;]问我的那个当下,就是你的心,这颗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施为的旁边写四个字:就是我们的“举止行为”,[运动,一切时中,]这个运动,不是我们那个sport,[运动]就是造作。乃至施为运动,就是我们的举止行为,我们的一切造作,一切时中,一切处所,因为自性不离一切时空嘛!一切的时中,一切的住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你只要没有妄想、颠倒,也不执著,那就是显现我们的佛性出来。
[即心是佛,]你的心就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除了这个心以外,[终无别佛可得;]除了这个心以外,没有其它的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但看你悟不悟,悟,就在眼前;你不悟,就拼命的往外寻求。
[自性真实,非因非果。]这句话,可能有时候会看不懂。说:自性真实,什么是真实呢?意思就是自性智慧的显现,它非常的贴切的,而不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想像,自性它是很真实的,为什么很真实?它的一切运作,一切时空,都可以显现我们的清净自性出来。非因非果,什么叫做非因非果呢?注意!这个因本身就是缘起,这个果也是一种缘起,在《俱舍》或者《阿含》里面,因缘果本身并没有清楚的界限,也就是因就是缘,缘就是果,那么这个因,当然要集合种种的缘,才叫做因。譬如我们的出生,我们说:哎呀!生是因,老死是果,那么这个因,它还是要父亲、母亲结合、结婚才生我们,这个因的本身,它就是缘起,所以这个因本身还是缘起。当然谈到缘起,它就是性空。所以说真正的佛性离开这个因果法,为什么?譬如说,什么叫做有因跟有果?因果就是有增跟有减,才能称为因果法。比如说一颗树,在栽下去的时候小小的,我们一直加水、阳光、肥料,这颗果树就慢慢成长,它每天都在变化,这个叫做因果。但是我们的佛性,它虽然变化,但它本身就是空性的东西,也就是一切的运作、施为,它当下就是空性。所以说,你讲因的话,其实因本身也是空。譬如说我们今天是因明天是果,我们现在当下这一念,它还是空性缘起的东西,我们如果把今天当作因,明天当作果的话,那么当成说,它本身就是空性的,所以我们体悟到这一点。因为众生的智慧不够,所以我们必须假设一个开始,简单讲,每一个假设开始,它统统是缘起,那么缘起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所以说:自性真实,非因非果,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它是无为法,它本身不是生灭法,那么不是生灭法的话就不能讲它是因果。所以讲因果,大部分是对凡夫,以及对二乘人讲的,对二乘人讲的话,就讲四谛,四谛,就是讲世间的因果,跟出世间的因果。那么最上乘的这个佛性,它是无为法,不能落入因果里面去讨论,但是它又不能离开因果。所以说:自性真实,非因非果,因果是无明的众生,没办法彻底的了解毕竟空,在有相,以及业力、业识方面,没有办法彻底的透视的时候,他必须在相上面去论断,所以因果是站在相上面,给它一个观念。如果论到究竟的本体界的话,那就是空的,毕竟绝对平等的东西,没有这个因果的东西。如果修学佛法,如果不能与空相应,修到死,也没有办法成就佛道,可以解脱,但是没办法究竟成佛,你只要好好念佛就解脱,那么你如果谈到因果,顶多给你证二乘人。
[法即是心义,]法就是我们所讲的心,[自心是菩提,]诸位,这个要加五个字,自心是菩提。那么[自心是涅槃。]
[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如果说心外还有一个佛,或者心的外面还有一个菩提可得,那这不可能的东西,简单讲,除了你好好的回光返照,这个是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以外,拼命的要在外相里面打转,认为打个佛七就是修行,认为拜几拜佛就是修行,认为念几万声的佛就是修行,那这是错误的!如果念几万声的佛,烦恼还在呢?不懂法,如果你拜佛认为比别人更精进,那个也不是法,法是平等的,哪有高低呢?如果我今天施舍了几千万,我认为我很不得了,那还是凡夫,永远是凡夫,也就是说,什么是真正的佛道?行一切法,当下全部是寂灭,无可行,说一切法,度一切众生,没有一切众生可度,行一切六度,没有六度可行,何以故?无为法,不落入一切观念,不落入一切的形相,当下就是大寂灭的清净的佛性/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那就问了:[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你这个手能捉虚空嘛?当然不可能了!底不说[虚空但有名,]就是名字啦,[亦无相貌;]虚空[取不得、舍不得,]我取虚空,取虚空没有用啊,虚空你取不到的。或者说,我舍掉虚空。它还是原本的存在的,取跟舍是生灭的东西。意思说是说,所有的因果的连锁生灭的东西,它当下就是毕竟空性的本体界,这些现象的千差万别里面,如果我们有个悟入,肯放下这份妄想颠倒执著,就完成了佛道,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以你取不得,你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只有讲这个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如果你要体悟到这个,就要好好的观照你这颗心下手。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就像我们来到这个地方,下午有在家居士来拜佛、念佛,看到这个玉佛很庄严的,在这边做晚课,念念念。。。。。。当然这个是对的啦,众生一开始就是要这样子,有能所,有能拜及外在的佛。但是如果说把它弄清楚的话,这个是什么?这个是玉石雕的,是玉佛嘛,你把它剖开来,粉碎它,佛在那里啊?那如果你把全身粉碎,找你自已,你也找不到佛啊,这个色身是四大构成的,佛在那里啊?所以说,佛在一念之间,若言心外有佛,佛在那里呢?
[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如何能在自心以外,起这个心外有佛之见呢?何起佛见?心外既无佛,怎么可以在心外,执著一个心外之佛的这种看法呢?
[递相诳惑,] 递相就是交替、相互,欺逛、困惑。[不能了本心。]不能彻底的了解我们的本心。[被它无情物摄,]被外在,无情物就是外在,无情物就是相,我们都被这个相骗得团团转,为什么?[无自由分。]我们因为执著于外相,这外相本身就是,境界本身就是缘起,就是性空,可是我们被弄得团团转,被它无情物所摄,意思是,被这个外境转得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无自由分,我们一点自由都没有。
[若也不信,]加四个字,[即心即佛,][自诳无益。]如果你不相信即心即佛,这个心就是佛,你向外去追求,以为佛在外面,就是自我欺诳,没有益处。自诳无益,就是自已欺骗自己。
[佛无过患,]佛没有什么过失,[患]就是失。体本身并没有什么过失,但因为[众生颠倒,]不能体悟到见闻觉知,即心即佛这个道理,[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加一个字,[相]如果我们知道自心是佛,我们的心是佛。简单讲,我们念念都要去控制住,念念都要回光返照,去入于空性相契,那么你就不会向心外去找佛了。佛不在玉雕里面,佛不在这张纸里面,佛也不在画里面,在我们这颗心中,画佛,雕刻佛,是为了方便,启发你这个觉性。
[佛不度佛,]佛怎么度佛呢?佛佛平等,佛怎么度佛呢?怎么心内的佛,还要去度一个心外的佛?那不可能的![将心觅佛,而不识佛。]拿这一颗心去找佛,你是没有办法去了解佛是什么东西的。[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但是就是“只要”,你只要向外去找佛,你统统不了解我们这颗心就是佛。
[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这个[不得]不可以说成不可以哦,如果你解释成不可以,那就严重的错误,也不可以将佛礼佛,不是这个意思。佛就是存在于我们的心,你不要向外去礼佛,认为有佛可找。你没有办法把这个心佛去礼这个外面的佛,也不要把这个内在的佛去念外在的佛,是这个意思。
[佛不诵经,]经典是文字相,因为即心即佛嘛,[佛不持戒、]这里要注意听,不持戒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佛性,本身就在持戒的能力。另外一种解释是说,持戒都是在戒相里面打转,佛不会有这些持戒的执著于外在的东西,因为他内在得大自在、大解脱,没有持戒的执著相,佛持戒,不会执著在执戒相上面打转,这做佛不执戒。你不能解释说,佛不要执戒,那就糟糕,佛不要执戒,那怎么能成佛?佛不著于执戒之相,这就对了。佛不著于执戒之相,也就是说,佛是彻底的在心法用功,而不是在相上里面打转。
[佛不犯戒;]执跟犯是一对的东西,那么佛性是无为法,那有什么执戒、犯戒东西?它既不增也不减,没有所谓的犯戒。犯戒在《毗尼作执》的定义就是说,你的道念慢慢的退失,而你的行为受一切众生诽谤,名为破戒,名为犯戒。那么我们这个无为法的佛性里面,既没有增减,既没有来去,没有生灭的东西,不能有什么执跟犯的东西,执跟犯,对凡夫位及二乘人,或者是说,还末成佛道究竟义的,可以这么方便说:执戒、犯戒。有执跟犯,那么就不是佛性了,因为佛性是绝待的。
[佛无执犯,亦不造善恶。]因为佛没有所谓的持戒,也没有所谓的犯戒,也不造作这个善,因为落入善就人天了,落入恶就三途了,众生能讲…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