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問的,[即是汝心;]你開口,有能力問我,這就是你的心了,師父講的見、聞、覺、知,開口能問就是你的心。
[吾答汝,即是吾心。]你能問,這是你的心,我能夠回答你,這是我的心,它在作用嘛!
[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如果我沒有心,那用什麼能力來理解、回答你的問題呢?我如果沒有這顆心在作用,那麼怎麼樣來理解你的意思,又能夠回答你呢?
[汝若無心,]又怎麼能夠來解答、來理解、來問我這些問題呢?([因何解答汝
])如果你沒有心,你如何來理解、來思維,而懂得這個問題來問我呢?所以,[問吾,即是汝心;]問我的那個當下,就是你的心,這顆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爲]施爲的旁邊寫四個字:就是我們的“舉止行爲”,[運動,一切時中,]這個運動,不是我們那個sport,[運動]就是造作。乃至施爲運動,就是我們的舉止行爲,我們的一切造作,一切時中,一切處所,因爲自性不離一切時空嘛!一切的時中,一切的住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你只要沒有妄想、顛倒,也不執著,那就是顯現我們的佛性出來。
[即心是佛,]你的心就是佛,[亦複如是。][除此心外,]除了這個心以外,[終無別佛可得;]除了這個心以外,沒有其它的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但看你悟不悟,悟,就在眼前;你不悟,就拼命的往外尋求。
[自性真實,非因非果。]這句話,可能有時候會看不懂。說:自性真實,什麼是真實呢?意思就是自性智慧的顯現,它非常的貼切的,而不是一種理念,不是一種想像,自性它是很真實的,爲什麼很真實?它的一切運作,一切時空,都可以顯現我們的清淨自性出來。非因非果,什麼叫做非因非果呢?注意!這個因本身就是緣起,這個果也是一種緣起,在《俱舍》或者《阿含》裏面,因緣果本身並沒有清楚的界限,也就是因就是緣,緣就是果,那麼這個因,當然要集合種種的緣,才叫做因。譬如我們的出生,我們說:哎呀!生是因,老死是果,那麼這個因,它還是要父親、母親結合、結婚才生我們,這個因的本身,它就是緣起,所以這個因本身還是緣起。當然談到緣起,它就是性空。所以說真正的佛性離開這個因果法,爲什麼?譬如說,什麼叫做有因跟有果?因果就是有增跟有減,才能稱爲因果法。比如說一顆樹,在栽下去的時候小小的,我們一直加水、陽光、肥料,這顆果樹就慢慢成長,它每天都在變化,這個叫做因果。但是我們的佛性,它雖然變化,但它本身就是空性的東西,也就是一切的運作、施爲,它當下就是空性。所以說,你講因的話,其實因本身也是空。譬如說我們今天是因明天是果,我們現在當下這一念,它還是空性緣起的東西,我們如果把今天當作因,明天當作果的話,那麼當成說,它本身就是空性的,所以我們體悟到這一點。因爲衆生的智慧不夠,所以我們必須假設一個開始,簡單講,每一個假設開始,它統統是緣起,那麼緣起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所以說:自性真實,非因非果,也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它是無爲法,它本身不是生滅法,那麼不是生滅法的話就不能講它是因果。所以講因果,大部分是對凡夫,以及對二乘人講的,對二乘人講的話,就講四谛,四谛,就是講世間的因果,跟出世間的因果。那麼最上乘的這個佛性,它是無爲法,不能落入因果裏面去討論,但是它又不能離開因果。所以說:自性真實,非因非果,因果是無明的衆生,沒辦法徹底的了解畢竟空,在有相,以及業力、業識方面,沒有辦法徹底的透視的時候,他必須在相上面去論斷,所以因果是站在相上面,給它一個觀念。如果論到究竟的本體界的話,那就是空的,畢竟絕對平等的東西,沒有這個因果的東西。如果修學佛法,如果不能與空相應,修到死,也沒有辦法成就佛道,可以解脫,但是沒辦法究竟成佛,你只要好好念佛就解脫,那麼你如果談到因果,頂多給你證二乘人。
[法即是心義,]法就是我們所講的心,[自心是菩提,]諸位,這個要加五個字,自心是菩提。那麼[自心是涅槃。]
[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如果說心外還有一個佛,或者心的外面還有一個菩提可得,那這不可能的東西,簡單講,除了你好好的回光返照,這個是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以外,拼命的要在外相裏面打轉,認爲打個佛七就是修行,認爲拜幾拜佛就是修行,認爲念幾萬聲的佛就是修行,那這是錯誤的!如果念幾萬聲的佛,煩惱還在呢?不懂法,如果你拜佛認爲比別人更精進,那個也不是法,法是平等的,哪有高低呢?如果我今天施舍了幾千萬,我認爲我很不得了,那還是凡夫,永遠是凡夫,也就是說,什麼是真正的佛道?行一切法,當下全部是寂滅,無可行,說一切法,度一切衆生,沒有一切衆生可度,行一切六度,沒有六度可行,何以故?無爲法,不落入一切觀念,不落入一切的形相,當下就是大寂滅的清淨的佛性/
[佛及菩提皆在何處?]那就問了:[譬如有人以手捉虛空得否?]你這個手能捉虛空嘛?當然不可能了!底不說[虛空但有名,]就是名字啦,[亦無相貌;]虛空[取不得、舍不得,]我取虛空,取虛空沒有用啊,虛空你取不到的。或者說,我舍掉虛空。它還是原本的存在的,取跟舍是生滅的東西。意思說是說,所有的因果的連鎖生滅的東西,它當下就是畢竟空性的本體界,這些現象的千差萬別裏面,如果我們有個悟入,肯放下這份妄想顛倒執著,就完成了佛道,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所以你取不得,你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除此心外覓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只有講這個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果你要體悟到這個,就要好好的觀照你這顆心下手。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就像我們來到這個地方,下午有在家居士來拜佛、念佛,看到這個玉佛很莊嚴的,在這邊做晚課,念念念。。。。。。當然這個是對的啦,衆生一開始就是要這樣子,有能所,有能拜及外在的佛。但是如果說把它弄清楚的話,這個是什麼?這個是玉石雕的,是玉佛嘛,你把它剖開來,粉碎它,佛在那裏啊?那如果你把全身粉碎,找你自已,你也找不到佛啊,這個色身是四大構成的,佛在那裏啊?所以說,佛在一念之間,若言心外有佛,佛在那裏呢?
[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如何能在自心以外,起這個心外有佛之見呢?何起佛見?心外既無佛,怎麼可以在心外,執著一個心外之佛的這種看法呢?
[遞相诳惑,] 遞相就是交替、相互,欺逛、困惑。[不能了本心。]不能徹底的了解我們的本心。[被它無情物攝,]被外在,無情物就是外在,無情物就是相,我們都被這個相騙得團團轉,爲什麼?[無自由分。]我們因爲執著于外相,這外相本身就是,境界本身就是緣起,就是性空,可是我們被弄得團團轉,被它無情物所攝,意思是,被這個外境轉得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無自由分,我們一點自由都沒有。
[若也不信,]加四個字,[即心即佛,][自诳無益。]如果你不相信即心即佛,這個心就是佛,你向外去追求,以爲佛在外面,就是自我欺诳,沒有益處。自诳無益,就是自已欺騙自己。
[佛無過患,]佛沒有什麼過失,[患]就是失。體本身並沒有什麼過失,但因爲[衆生顛倒,]不能體悟到見聞覺知,即心即佛這個道理,[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加一個字,[相]如果我們知道自心是佛,我們的心是佛。簡單講,我們念念都要去控製住,念念都要回光返照,去入于空性相契,那麼你就不會向心外去找佛了。佛不在玉雕裏面,佛不在這張紙裏面,佛也不在畫裏面,在我們這顆心中,畫佛,雕刻佛,是爲了方便,啓發你這個覺性。
[佛不度佛,]佛怎麼度佛呢?佛佛平等,佛怎麼度佛呢?怎麼心內的佛,還要去度一個心外的佛?那不可能的![將心覓佛,而不識佛。]拿這一顆心去找佛,你是沒有辦法去了解佛是什麼東西的。[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但是就是“只要”,你只要向外去找佛,你統統不了解我們這顆心就是佛。
[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這個[不得]不可以說成不可以哦,如果你解釋成不可以,那就嚴重的錯誤,也不可以將佛禮佛,不是這個意思。佛就是存在于我們的心,你不要向外去禮佛,認爲有佛可找。你沒有辦法把這個心佛去禮這個外面的佛,也不要把這個內在的佛去念外在的佛,是這個意思。
[佛不誦經,]經典是文字相,因爲即心即佛嘛,[佛不持戒、]這裏要注意聽,不持戒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佛性,本身就在持戒的能力。另外一種解釋是說,持戒都是在戒相裏面打轉,佛不會有這些持戒的執著于外在的東西,因爲他內在得大自在、大解脫,沒有持戒的執著相,佛持戒,不會執著在執戒相上面打轉,這做佛不執戒。你不能解釋說,佛不要執戒,那就糟糕,佛不要執戒,那怎麼能成佛?佛不著于執戒之相,這就對了。佛不著于執戒之相,也就是說,佛是徹底的在心法用功,而不是在相上裏面打轉。
[佛不犯戒;]執跟犯是一對的東西,那麼佛性是無爲法,那有什麼執戒、犯戒東西?它既不增也不減,沒有所謂的犯戒。犯戒在《毗尼作執》的定義就是說,你的道念慢慢的退失,而你的行爲受一切衆生誹謗,名爲破戒,名爲犯戒。那麼我們這個無爲法的佛性裏面,既沒有增減,既沒有來去,沒有生滅的東西,不能有什麼執跟犯的東西,執跟犯,對凡夫位及二乘人,或者是說,還末成佛道究竟義的,可以這麼方便說:執戒、犯戒。有執跟犯,那麼就不是佛性了,因爲佛性是絕待的。
[佛無執犯,亦不造善惡。]因爲佛沒有所謂的持戒,也沒有所謂的犯戒,也不造作這個善,因爲落入善就人天了,落入惡就叁途了,衆生能講…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