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惡,佛是超越這個善惡、生滅的東西,所以說:也沒有執犯,也不造這個善,爲什麼?佛行于善,然後不著于善。那麼對見性的人,大徹悟的人究竟來說,就說行個殺人好了,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殺人還有功德呢!爲什麼,他爲了拯救更多的衆生,所以他的動念,統統與絕待的相應,他絕對不去造惡,就算他去殺人,也是爲了衆生。所以佛沒有所謂的執戒跟犯戒,也沒有所謂的善跟惡。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如果你想要找佛的話,你一定要見性。[見性即是佛。]那麼這個[見]也可省略掉,性即是佛,這樣比較直截了當。如果你要找佛,須是見性,這個性就是平等的心。性是什麼?就是這一顆平等的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所以性即是佛,如果你用平等的心,你就是佛。
[若不見性,]如是你沒有見到平等的空性,怎麼樣?[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意思就是不能夠在現象界打轉,著相念佛、誦經,著相持齋、持戒,這個于成佛究竟義來講,是沒有什麼益處的。[念佛得因果,]是不是,得往生的因果嘛![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可得,]你要成就佛道,但是要找佛,那不可能的啦!所以說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還沒辦法成佛,還要等很長的時間,念佛是因,往生是果,衆生只有這樣子了,衆生沒有辦法悟入最上乘的佛性,見性、平等的空性,那只有在念佛裏面好好的用功啦,是不是?只有念佛。現在我們講的是究竟義,單刀直入,今生今世就叫你成佛,見性成佛道,當然不能在這個長遠的生滅的因果法裏面打轉,所以說念佛,你得到往生的因果,誦經你就得到智慧聰明,持戒就得到生天的福報,布施就得到人的福報,覓佛終不可得,終究是不可得,沒辦法成就佛道的。
[若自已不明了,須參善知識,]如果你不能了解這個見性的法門,你須要參究這個善知識,因爲自已弄不清楚,靠著自己看經典,也落入意識的觀念。
[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所以說,如是法師要弘法的話,如果你不見性,會亂講,講來講去,講不到一個重心點,一般人不叫做講經,一般人可叫做勸善,勸善就是說:唉呀!世間是苦的。唉呀!要好好的做善事,要犧牲自己。這個只能講勸善,不能叫做弘法,弘法是要成就佛道的。所以世間人,一般若不見性,他只能說是勸善,不能說是弘法。弘法的“法”可以徹底的輾平我們的煩惱,這才真正的弘法。所以若不見性,不名善知識,他會引導你錯誤的,用自已的心,認爲自己對的去講經弘法,還要攻擊別人,還要傷害其他的法師,講來講去只有我對,別人統統不對,是不是啊?這個就是一般法師所犯的毛病就是這個樣子,講來講去只有我對,別人統統不對。
[若不如此,]加四個字:[了了見性。]若不如此了了見性,如果你不能夠這樣,很清楚的見到你的本性,[縱說得十二部經典,]那都是文字相,[亦不免生死輪回,]你還是逃不掉生死的輪回,爲什麼?你沒有見性,你就會放不下來的,就會有情緒的高低潮,今天好,明天不好了,所以現在我們念佛就是這樣,不能用本性念佛。本性,什麼叫本性?就是萬緣放下。什麼叫做真正的念佛,就是一念提起嘛,放下、提起是同時的東西,是不是?如果我們沒有辦法了了的見性,用無生的空性去念佛、去弘法,縱然你講經講了十二部經典,統統講了,你不免生死輪回,爲什麼?在相上裏面打轉,永遠成不了大器的。
[叁界受苦,無有出期。]沒有辦法出離這個生死。
[昔有善星比丘,]善星比丘就是佛的兒子,佛有叁個兒子,在《法華玄贊》裏面講,佛有叁個兒子,第一個是善星比丘,善星。第二個是優婆摩耶,第叁個是羅侯羅。所以這個《涅槃經》裏面講,說善星比丘是釋迦牟尼佛在家之子,那麼這個人很糟糕,修得四禅定,後來親近惡知識,退失所得到的解脫,他認爲沒有涅槃,就否定因果的邪見,而且對佛陀起這個惡心,本身深陷于無間地獄,所以稱爲闡提比丘,就是沒有辦法成佛,他的爸爸成佛,他竟然誹謗他爸爸。善星比丘是佛生的兒子,叁個兒子裏面這個大兒子,一般經典來講,只記載這個羅侯羅,但是依照經典來講,佛有叁個兒子,他的老子成佛,他竟然去誹謗他的爸爸,而且退失這個所得到的解脫的四禅天功夫,還要否定他爸爸所講的這個因果,因爲他有斷滅見,所以惡報馬上就現前,因此下無間地獄,爸爸成佛,兒子下無間地獄,這講起來是很諷刺的。可見現在我們很安慰了,人家誹謗你沒什麼了不起的了,兒子都誹謗爸爸,他爸爸是佛哦!兒子都誹謗他了,這沒什麼,誹謗是很正常的,沒有什麼很特殊的,釋迦牟尼佛就嘗盡了誹謗的滋味了。
[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回,]所以誦經而不明,與義做冤家,每天在誦經。。。結果煩惱沒有辦法斷,煩惱沒有辦法放下,唉呀!每天都在誦,誦《法華經》,誦《彌陀經》,用的是什麼,分別心、執著心、用的是生滅心,人家見性的,念一句阿彌陀佛,他這一句佛就跟佛相應了,我們念了幾百千萬億佛,這沒什麼消息,這是有一定的道理了。譬如說我們用一支針,秤下去,這針是實在的重量,雖然一點點,但真的有實在的重量,可是我秤虛空,你秤一大片的虛空,它有多重?沒有重量啊!意思就是說,我們念佛,如果沒有自性清淨裏面的見性法,然後發揮出來的那個佛號,力量太小了,念的是虛無的佛,念的佛不真實。所以祖師大德他修行,他只要一念佛,他就與佛相應,念念相應念念佛。爲什麼?他見性嘛!性就是佛,彌陀與我的心性不二嘛!
[緣爲不見性。]緣就是由于、因爲。由于因爲他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叁、五本經論以爲佛法者,愚人也。]這是大愚癡的人,你不見性,你講什麼經論呢?[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閑文就是念得很熟,譬如一本《無量壽經》叁五很快就念完了,一本《金剛經》叁兩下又念完了,怎麼樣?如果不識自心,誦得閑文就是很熟很熟的文句、文章、書籍,[都無用處。]因爲沒有辦法徹底解決我們內在裏面的煩惱。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如果你要找佛,你必須先要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所以你見性就萬事休,沒有什麼紛爭,沒有什麼嫉妒,也沒有什麼攻擊性,你所展現出來的,就是慈悲喜舍,平等的這一顆心,那個衆生都可成佛,那個衆生統統要救,沒有說分彼此的,沒有冤親,沒有善惡的。無事無作人,見一切相,他沒有去分別,一切衆生統統救。
[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如果沒有開悟、見性,一天到晚茫茫然,[向外馳求,]拼命的向外追求,[覓佛,元來不得。]元同“原”,原來不得,因爲他不知道本來無一物可得嘛!
[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求會,就是說希望體會去契入,雖然這是無一物可得,我們大家都念得很熟,但是不曉得,體悟不出來,如果你想求得這一物不可得的這個境界,想去體會這無一物可得,[亦須參善知識,]必須去參這個善知識,[切須苦求,]苦就是努力的意思,努力的求,還是要吃過苦頭。
[令心會解。]讓這個心能夠體會了解這個見性的法門。
[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诳無益。]
[縱有珍寶如山,] “馐”改[寶]字,大正藏用[寶]字,珍寶如山。縱然有這個珍寶如山,眷屬如恒河沙,開眼即見,]開眼是說我們活著的時候,看得很清楚,[合眼還見否?]當你死的時候,你看到什麼?我們現在擁有的珍寶,這一大堆的財富,以及這麼多的眷屬,我們活著的時候看得很清楚,我們這眼一閉,什麼都沒有了,[故知有爲之法,如夢幻等。]有所造作、有爲就是生滅。知道這個生滅法、這個無常法,如夢如幻等等,你執著什麼東西呢?你追求什麼東西呢?你爭什麼東西呢?這不是苦了自己嘛!所以人家問:師父,我放不下怎麼辦?唉呀!你就苦了自已了!師父,我很討厭你呢!對不起!你苦了自己了!你對我要有信心,你就快樂,對師父恭敬,你就快樂。你對我嫉妒、討厭、嗔恨、不滿,很辛苦,你苦了自己,不是苦了我。我對不起你,讓你這麼辛苦,還背負一個仇視、不滿意的石頭,這是我的罪過,可是我沒辦法把你拿掉,解鈴還得系鈴人。
[若不急尋師,]如果不起快找這個善知識,你就會[空過一生。]
[然則佛性自有,]這個則不是“即”,然則佛性,雖然自性本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如果沒有師父的話,那根本不可能了解這個見性法門,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解。
[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如果沒有因爲師父,而去悟到這個見性法門,一萬個人當中,一個都找不到,萬人之中希有。
[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如果你宿世有善根,你因緣際會的時候,相應聖人的用意,能夠了解見性的法門,而且能夠契合,相應聖人的見性之法,那麼就不需要參善知識了。[此即是生而知之,]生而知之就是最勝的根器,最勝的根器,就是這個人根性是非常好的,[勝學也。]這真是最殊勝的一個學佛的人。
[若未悟解,]如果你還沒有見到自性清淨,平等的見性法門,[須勤苦參學,]你好好的在那邊苦參,就是好好的回光返照,注意你每一念的起心動念,務必讓它放下這個分別,放下這個執著,放下這個追求。[因教方得悟。]因爲言教,因爲教化,才能夠悟到自性清淨。
[若自明了,不學也得。]若未悟,這個未悟改爲“自明”,如果自己明了,不學也得,不學也可以啊,這個當然是根器很利的人啦!因教方得悟,就是必須善知識的教導,你才能悟到平等的見性法門。如果你自己明了,就不必學,也可以得到,因爲本性具足嘛![不同迷人,]不同于這個迷人,[不能分別皂白,]不分青紅皂白。[妄言宣佛敕,]認爲這個就是佛說的,以爲自已在替佛說法,“敕”就是教化。我自己妄言宣稱:這就是佛教化…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