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221. 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222. 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223. 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224. 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225. 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226. 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227. 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228.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229.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230.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231.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32.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33.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34.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35.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36.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37.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38.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39.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40.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241.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242. 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243.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44. 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245. 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246. 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247.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248. 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249. 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250. 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251. 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252. 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253. 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254. 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255. 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256. 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257. 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258. 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259. 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260. 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261.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262.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263.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情识霜雪,销烁无余。
264.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265.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266.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所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污染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
267. 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268. 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269. 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270. 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271. 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伶俐,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
272. 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273. 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274. 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275. 莫撃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汎般若船。
276.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277. 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278.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279.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280.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281. 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282.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283. 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284. 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285.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286.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287. 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288. 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289.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290. 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291. 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292. 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293. 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294. 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295. 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296. 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297. 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298.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299. 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300.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301.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302. 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303. 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304. 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305. 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306. 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307. 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308.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309.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310. 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
311.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312. 佛即心兮心即佛。
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
始是真如法身佛。
313. 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31…
《佛心禅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