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见贤思齐·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P14

  ..续本文上一页钱,可是,谁个发了财?所以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录自《醒世周刊》第九期

  第二十三则:护僧物如目中睛

  众僧物是信施血汗,为十方僧宝所共有,若不爱惜,罪过无量。大律云:“我惜众僧物,如护目中睛。”任执事者,尤须注意。从前杨州白塔寺僧道昶,当副寺管理僧物,坐守自盗。忽有冥官数人,白天到他房中,拖昶下地,欲断他头,昶惊叫“救命”。冥官厉声说:将你房里财物,全部归还众僧,就饶你不死。昶叩头说:不敢违命。即鸣钟集众,尽舍财物,造像设斋供众,冥官过三日又来,见昶一钵一衲,身无长物,不言而去。昶从此努力修行,卒获悟道。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一五五

  第二十四则:私取僧物犯盗罪

  昔者,僧照禅师,苦行禅定第一,行法华三昧,感观音菩萨为说法,得无碍辩才;又见普贤菩萨乘白象,放光证明功德。他曾经取过常住一撮盐作饮料,以取用很少,故不以为意。三年后行方等忏法,忽见盐相生起,增长至数十斛,乃大惊,急卖衣买盐,偿还常住,其相方灭。又隋炀帝大业二年僧道明亡,同房僧玄绪,暮行郊外,忽见一寺,便进去,遇道明,形状和平时一样,但见众僧所食之粥,作血红色,身体都好像被火烧过了。玄绪见了生恐怖,问是何故?道明说:“此是地狱,我身前为了取众僧柴一束煮染色,未曾赔偿,故堕地狱,当受一年烧足之罪。”褰衣令看,见他膝以下尽焦黑。又说:“请您老替我买一百束柴赔还常住,并写法华经一部,可以免苦”。玄绪答应了,回到寺里,急忙照办。重往寻找那个寺,却一无所见。我们听了这两个公案,自当警惕,慎勿违犯。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一二二~一二三

  第二十五则:盗僧物者堕地狱

  偷盗戒以盗常住物及僧众物之罪极重,应堕地狱。《方等经》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大律说:“若盗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佛法僧物,各有所属,不得互用,用则计算价值论罪。如增注载:“唐朝汾州启福寺住持僧惠澄,患病作牛吼而死,寺僧长宁师夜晚见惠澄来,形色憔悴,对他说道:我为了互用三宝物,受苦难言。其他罪都比较轻,惟独盗用常住物罪极重,请你救我。”长宁师就为他诵经忏罪。月余复来说:蒙你给我诵经,已得息苦,现别住一处,但不知何时才得解脱。”做职事的僧尼,看过这个公案,应多多警惕。又大众僧物四事供养等,亦不得互用。如僧中有衣财而无食粮,需挪用衣财以济道粮时,必须白众忍可,方得动用,事后仍旧补还,不名犯盗。......《阿含经》。目连尊者告勒叉那比丘道:我路中见一大身众生,有热铁丸,从身出入,乘虚空行,苦痛迫切,啼哭呼号,形状极可怜。又见一人,舌头又长又大,有把火热的利斧,在砍他的舌头,乘虚空行,啼哭呼号如前人。复见一人,有双铁轮,在两胁下,燃烧旋转,还烧其身,亦同前面说的两人一样,号泣空行。勒叉那比丘听了这话,便去问佛。佛就对大众僧说:我亦看见这些众生,可是没有说,惟恐愚人不信佛语,会长夜受苦,是故不说。那个热铁丸从身上出入的众生,过去世在迦叶佛所作沙弥,守僧果园,盗取七枚(粒)果供养师父。由于那次犯盗,死后堕地狱,受无量苦,地狱余报,今得此身,继续受此等苦。那个受炽燃利斧砍舌的众生,亦于过去迦叶佛世,出家作沙弥,于用斧砍石蜜(即冰糖)供僧之时,盗食粘著斧刃的石蜜,由于那次犯盗之故,死入地狱,地狱苦毕,余罪续受此苦。那个双铁轮在胁下的众生,亦从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差他拿饼供僧时,盗取两番(个)饼,藏于胁下,由于那次犯盗,死堕地狱受无量苦,余罪续受此苦。”读者读到此处,或许会怀疑,这三个沙弥,或仅盗“果七枚”,或仅“饼两番”,或“石蜜少分”,为何“俱堕地狱”?盗物少而受苦剧,是什么道理?须知道:此果饼石蜜,属常住物,即十方僧宝所共有,若犯盗,应于十方僧宝前结罪。十方僧宝无量无数,故其罪极大。是故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隋文帝十六年,齐州灵岩寺,释道相暴亡,灵魂至阴府,见势至菩萨,引观地狱。有一榜云:沙弥道弘,为众僧作馄饨,先盗食一钵,当堕铁丸地狱,返阳后,以告道弘,这时道弘患口疮已数年,闻道相言,乃为众僧设供赎罪。道相于七日中,十三度死,见菩萨指示罪报相者,三十余人,以告诸人,即各赔偿,狱榜随灭。详如《僧镜录》。仰望读者,知所警戒。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二九~三一

  第二十六则:五台山的人皮鼓

  白衣应以僧伽为福田,供养僧宝。今僧给白衣送礼,是僧以白衣为福田了,颠倒妄为,彼此损福。况与者生欢喜,不与者生怨,故不宜也。若将常住物,送白衣作人情,其罪重于阿鼻地狱。五台山黑山寺有人皮鼓公案。却说寺僧××任职事,将常住物私给白衣弟子××,为他娶妻置产。后来死变为牛,在寺内耕田做工偿债,此牛临死时,报梦寺僧,将它的皮剥来作寺鼓,以赎罪愆。这公案在印光祖师文钞中有详细说明。望诸僧尼,引为深诫。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一七九

  第二十七则:因果报应通三世

  《感应篇图说》云:明扬州有富人,生一子,甚贤,有二孙,聪慧过人。业南北货,临终时,以一秤密付其子曰:“此吾起家物也,宜珍之。”子问之,曰:“此秤乌木合成,中藏水银,秤出,则注水银于头,人见以为重,而不知反轻;秤入,则注水银于尾,人以为轻,而不知反重,是以富耳!”子心讶之,而不敢言。父死,丧事毕,对天祷告,求赦父罪,即将此秤烧毁,但见烟中有物上升,如青蛇状。未几二子皆死,遂叹天道无知,因果颠倒,连日昏倦,乃不欲生。一日,梦见金甲神喻之曰:“汝之父,以往世作诸微善,命合富耳,不系于秤,玉帝正以其现生用心不公,故遣破耗二星以败尔家,家败之后,继之以火,今因尔能盖父之愆,故将二星收回,将以贤子光尔之后,尔当力行善事,无得怨尤。”觉而大悟,为善益坚,后果生二子,皆成进士。

  只此一案,便可证明三生不谬。试看金甲神对贤子说道:“汝父往世作诸微善,命合富耳,不系于秤。”可证明前生的后报善了;因富人现世用心不公,故遣破耗二星以败其家,败后再继以火灾,可证明今生的现报恶了。又因贤子能盖父之过,作事公平,特将二星收回,将以贤子光后,可证明今生的现报善了。后报和现报如此,生报也可推而知了。那富人一生用秤来欺骗人,使人吃亏,便是大恶,所以玉帝遣二星以败其家,以昭现报之速。那贤子密祷于天,求赦父罪,便是大善,所以玉帝收回二星,将以贤子光后,岂非受现报之乐么?因此也就可以明白吉凶祸福之理,相为倚伏,不过不是俗眼所能见的罢了。

  录自《五戒相经笺要集注》页八六~八七

  第二十八则:天道福善而祸淫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起意神先知”。若问天神得知人们心念之后,又将怎样?答曰:“天道福善而祸淫”。行善以积阴德为最善,阴德又以护生及不淫为上。故见色不动心者必获福,犯淫行者定遭殃。善恶昭彰,无人幸免,今录几则历史上知名人物阴德获福的故事,以资激劝青少年朋友。

  宇文公谅,少年时有操行。为富家任家庭教师,夜半有叩门者,问之,乃一女人,公谅厉声叱去。次日即借故辞归,终不将此事说出。明年遂登进士第,后官至廉访司。—见《元史》。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年少时,借寓居一富翁家,富翁无子。有一天晚上,叫他的小妾去和王华通奸,妾至拿出一纸条说:这是主人之意。纸上写著:“欲求人间种。”王华提笔在旁写道:“恐惊天上神。”任她百般诱惑,终不动心。第二天就离开富翁家。后来富翁家修醮,一道士拜呈奏章,伏地久不起,富翁感到奇怪?道士说:刚才送奏章至南天门,巧遇天上迎状元榜,所以许久才送到。问状元是谁?道士不敢说,只说道:状元榜前面有副楹联“欲求人间种,恐惊天上神”。不久,王华果然状元及第。后官至吏部尚书。—见《渊鉴类函》。

  陆容少年时美风姿,天顺三年应试南京,旅馆主人的女儿,夜半来求欢,陆容假装有病不能行淫,请她稍等几天,女去。遂作诗云:“风清月白夜窗虚,有女来窥笑读书,欲把琴心通一语,十年前已薄相如。”那次便考取了。当陆容快要到入考场时,其父梦人送来贺匾一方,上书“月白风清”四字,他写信给陆容,容益惊惕。二十四岁登进士,后官至参政。—见《明臣鉴录》及《小学弦歌》。

  明朝罗文毅公名伦,道德学问,四方景从。少时赴苏州考举人,梦范文正公来,说道:你某月某日在某某楼中之事,感动上天,明年的状元属你的了。伦回忆从前确曾拒绝向他求欢的少女于某楼,这晚听了范文正公在梦里告诉他的话,自惊自喜,及廷试果然高中状元。—见《感应集证》。

  《智度论》:“佛说邪淫有十罪:(一)被自己的丈夫或者被妻子所危害。(二)夫妇不和,时常诤吵。(三)坏事日增,幸福日减。(四)丈夫不爱护或者妻子如孤寡。(五)财产日渐消耗。(六)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旁人总疑心是她(他)干的。(七)亲友日渐疏远。(八)遭怨恨,种恶业因。(九)死后入地狱受苦。(十)来世为人,女的和众多女人共侍一夫,男的妻不贞良。”

  本文所举阴德获福者,皆属信史可靠之事;而所录邪淫犯罪之语,乃出自佛经诚实之言,两相比照,善恶昭彰,祸福分明。聪明的读者,当知抉择自己所应走的途径了。

  录自《醒世周刊》第三十六期

  第二十九则:生死轮回淫为首

  近年来,色情氾滥,青少年男女同胞,色情犯罪之事,时有所闻。倘苦有一天全岛报纸,未见色情犯罪之新闻,那末,这天将成为绝无仅有的“吉日”。

  男女色欲,本是凡夫众生多生多劫的…

《见贤思齐·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