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立之理
如是体领受,此是异觉因。觉别由自成,彼等成彼义。
不尔,无穷故。都不能成异。由领受差别,遣除者非余。
故彼不可得,即缘彼差别。故此不可得,由自现量知。
唯自是能了,无彼转建立。
缘瓶根现量与缘净根现量,二觉之差别是由自证所成立。由彼二觉成立彼义之差别。其领受如是净处体性为行相根现量之自证(即领受如是行相根现量之自证),是能分辨此缘净现量,异于缘瓶现量觉之因故。若不尔者,任何净处,无瓶之能立,应成无穷。瓶可见而不可得,现量不成故。若许尔者,应不能成立净处与有瓶各异也。此瓶可见而不可得,是由自现量所了知。以此瓶可见而不可得,亦与别于彼瓶之方所可得,同是一量作用所转境故。离于领受别于瓶性方处之现量,其遣余瓶执者,亦非余故。以彼二同是一量作用所转境故。瓶可见而不可得,于瓶净处唯有自体(有瓶可见而不可得),即是无彼瓶转建立之能了。(能了即是能立因。无彼瓶转之建立,即建立为无瓶,无瓶名言转。总之,即是能了知无瓶之正因也。)以是成立彼之三相故。
寅三、余应无穷
余则义无性,由不得而知,其无所得性,由余故无穷。
若非由现量成立,余若由比量成者,则瓶净处,无瓶义之能立,应成无穷。以无瓶,由瓶可见不可得而了知。彼瓶无可得,复须以余因成立故。
丑二、明唯不见不能成立决定无
不现,不定故,能破余安立。如他情无因,不成分别等。
此无定果者,非能成返相。能成决定故,因是依初说。
唯以不见,除决定无外,能破余决定有之建立,以唯不现,不能决定为无故。喻如于余有情,无有正因,唯由不见分别等心活动数量,不能成立为无也。此唯不见瓶,不能成立瓶返,是不能决定为无瓶果故。或曰:与论师说“不可得能成立决定无”,应成相违?曰:无违。论师说“不可得因能成立决定无”者,是依可见不可得说。以可见不可得能成立决定无故。
壬二、不别说相违可得因之原因
自式等,或彼,自体性为式,或义能害体。若有,有无故。
成为互异故。如坚事与灭,亦余量害故。如定与有待。
若从余因生,何有决定灭?若从事因生,何用辗转劳?
若因生余灭,故使彼灭者。彼事即生于,灭中,有何过?
彼体性成者,于我何能益?于我非能益,何为彼所待?
无待事,终于,如何非如是?如彼临灭时,不欲依于住。
无待则刹那,应不成有事。如是即事性。无事何能尔?
诸有不待余,彼有则决定。如于感果业,无障碍缘聚。
或问:解说宗法差别时,何缘不说相违可得因之例喻?曰:彼摄于自性不可得中。自性不可得因,不别说之原因,前已说讫。或问:不可得因,差别有几?曰:不可得因自量式等,总有二种。谓以彼不可得自体为因,及于所破法义以能害体性为因之二种量式故。问:于所破法有几种能害?曰:有不共处相违与互排斥相违二种。初如热触能害寒触,谓若寒触相续,有处由有汝热触接近时,则寒触志无故。第二互排斥相违中,有直接相违与间接相违二种。初如常事与坏灭,无常与常是正相违。以与彼互异,由遮表门违逆住故。(不共处相违是两种事物不能共处,互排斥相违是一事物两种性质,互不相能。)第二间接相违者,如决定坏灭与待后起因而坏灭。决定坏灭与待后起因坏灭,是间接相违。以彼由余量违害,相违故。
或问:如何相违?曰:如瓶岂有决定坏灭?应无定灭。以待后起因方生坏灭故。若谓此因不遍,以从瓶事因生能灭因,从彼生坏灭故。破曰:即从自因而生坏因,何劳彼辗转而坏?都无有义。由自成已即决定坏灭故。若谓由彼能坏因生余能坏,彼瓶方坏者。试问:若彼瓶事,生为坏灭性中,有何过失?若谓不符本性者。破曰:彼余义能坏因何能益我(瓶)?应非能益。以自体成就故。若许尔者,则瓶岂是彼能坏因之所观待?应非所待。以于彼等非能益故。又瓶云何终久非如是决定坏灭耶?以是不待后起因而坏之有事故。喻如瓶临灭时不欲依住第二刹那。或问:若不观待后起因而坏灭者,则刹那应非有事?曰:如是不待而坏灭,即有事性。无事如何如是不待而灭?非如是故。若于彼法有无待余因,则彼等自成就已即于彼法是决定有。如能生芽果之业,无能障碍最后生芽之因缘聚会,则决定生芽。如是此瓶亦是不待后起之因而坏灭也。此是自性因。
甲四、论后义 分三:乙一、明论义难解,二、明了解之胜利,三、谁造翻译。今初:
彼诸慧能无劣弱,亦无通达甚深性。彼诸增上精进者,
亦无能见最胜性。诸众生中我相等,继持善说不可得,
如众河流归大海,吾论隐没于自身。
吾法称造此“释量论”,如河流归入大海,亦将隐没于自己慧身。以众生中与作者相等受持善说者极难得故。以诸智慧功能不劣弱者,亦无能通达二谛甚深法性。彼诸增上精进者,亦无能见甚深广大最胜真实义故。
乙二、明了解之胜利
善辨理非理,焚烧恶见林,圣者亲摄受,开示正理路。
论日具百德,恶慧舍畏离。虽尔慧目净,能敷智者莲。
此“释量论”如同日轮,能善分辨是理非理。能烧常断恶见稠林,驿妙音尊亲所摄受,陈那论师所造开示正理道之论典,具足如日之百种功德,虽诸恶慧,如枭避昼,怖畏舍离。然能开敷慧目清净智者之莲花故。
乙三、谁造翻译
此“释量论”颂,是“南天竺所生”“挠乱一切恶派”“美誉遍满大地”“无比智者”“一切宣说正理者之顶珠”———法称论师所造。
先由印度论师须菩提室利馨底(善现祥静)与西藏善慧译师译。次由迦湿弥罗国具善王论师与西藏具慧译师修改。后又由大地上无比智者释迦室利跋陀罗等与西藏释迦比丘庆喜幢贤校正抉择。
释量论略解 卷第九(终)
《释量论略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