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解 下 (慧祥法师)▪P10

  ..续本文上一页

  “纸”,实际上分分秒秒,都是随着当下的因缘在变异的方式下变化着。因此,如果仔细观照,“纸”每一个刹那都是有变异的。

  因此,如果以其中某一刹那的现象,做标准来比较,则没有两秒钟,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以纸的每一个刹那的现象为标准来看,都是“断”:当“现象”只“出现一次”就不会再出现时,我们不可以说“纸”有“断相”,而应说,每个现象都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所以每个刹那下的现象都只发生一次,没有两次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当下那一刹那是“断相”。但是,“纸”是有“住”(当同一个现象继续存在着)的现象,但又不属于“常”(当“现象”是“永远有”)的现象。因此,纸有住相,非常住相。纸既然有“住相”,所以纸没有“断相”。

  如此,林林总总,请众佛友要自行深入观察清楚,别含糊。

  好!现在回到经文来讨论。如经说:“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众佛友!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者,所发的菩提心,不是只有“发生一次(断相)”。所以,不可以说,我发的菩提心有断相。

  发菩提心者,不应令菩提心退转、消失(灭相)。所以,发菩提心者,也不说我的菩提心灭了。因此,真正发菩提心者,不说菩提法是断灭相。

  如果有发菩提心者,说发菩提心会有断灭相,则这个人就不是真地发菩提心。因为,他的发心不能持续,不能直到成就无上菩提。

  正因为如此,所以众佛友,我们当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后,当令此菩提心坚固不退如金刚,不被任何因缘障碍住,并能突破任何的障碍。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祝众佛友进步!吉祥、平安、健康!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五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9月03日

  讲别:第四十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佈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菩萨,用恒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七宝来佈施,又有人,如实知道一切五蕴诸法,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因此得以成就“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这个菩萨胜于前面的菩萨所得到的功德。须菩提!因为,后面这种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释经】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

  【经文】“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经】佛陀回答说:“须菩提!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不应贪著,如此才不会障碍菩提道,是故说不受福德。”

  【说明】现在将前面的经文,做综合性的说明。我要说明的有:

  一、一切法无我。

  二、忍。

  三、何谓“贪著”?

  四、为何“不受福德”?

  现在一一说明。

  一、什么叫“一切法无我”?

  答:“一切法”是指“五蕴”,也就是说“五蕴无我”。为什么说“五蕴无我”呢?因为,佛陀是特指当时人们对“我”的认知不如实的情况而说的。

  问:当时人们对“我”的认知,有哪几种呢?

  答:细分有无量,总分有四种。

  问:有哪四种呢?

  答:当时的外道对“我”的认知不如实的情况,有下列的四种:

  (一)有外道以为“五蕴一定是我”。实际上,并没有五蕴一定是我的现象。例如:如果说五蕴一定是我,那色蕴是五蕴之一,而色身是色蕴之一,那色身也应该一定是我。当有人的手臂被切开时,是不是就应变成有两个我呢?实际并非如此,可见,说色身一定是我,是错的。也因此,说五蕴一定是我,也是不合于实际的。请众佛友自行观照所有与五蕴相关的一切现象,就知道了。

  (二)有外道以为“五蕴一定异于我”。实际上,并没有五蕴一定异于我的现象。例如:如果说五蕴一定是异于我,那色蕴是五蕴之一,色蕴也应是异于我。又色身是色蕴之一,那色身也一定应该是异于我。而实际上,当有人摸色身时,我能感觉到。有时,我也可以控制色身的手脚来做事。可见,说色身一定异于我,与实际是不符合的。因此,说色蕴一定异于我是不符合实际的,五蕴一定异于我也是不合于实际的。

  (三)有外道以为“我一定在五蕴之中”。实际上,并没有“我一定在五蕴之中”的现象。例如:如果说我一定在五蕴之中,那我是在五蕴的哪一个之中呢?色蕴之中?受蕴之中?想蕴之中?行蕴之中?识蕴之中?或在两蕴之中,三蕴之中,四蕴之中,五蕴之中呢?当我们一一观照后,您就会发觉,这些想法都是跟实际不完全符合的。

  (四)有外道以为“五蕴一定在我之中”。实际上,并没有“五蕴一定在我之中”的现象。例如:有外道有神通,他的能力能完全控制五蕴。所以他就误以为这种现象是永远的,是一定如此的。殊不知,当他一破戒,或出定,则神通就消失,他就不能完全控制五蕴了。

  因此,这四类外道所建立的“我”的观念,跟实际上的“我”不是完全符合的。所以说:“外道所说的那种我,实际上不存在”,这就称为“无我”。

  请众佛友要注意!佛陀所说的“无我”,并不是在否定“我”的存在。而是在提醒那些对“我”的观照有偏差的人,他们“将不是我的现象,以为是我”。如果一个人,对属于“不是我”的认知,能如实照见,而对“我”的认知不再有任何的偏差,这时,说我,说无我,都不会有错的。现在我先引经文来说明,佛陀说“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道理。

  《杂阿含经》载:“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又载:“佛告比丘:諦听,善思,当为汝说。于色不见有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因此当知,佛陀说“无我”,是指“五蕴无我”,又称“一切法无我”。它是指“外道所说的五蕴一定永远是我的那种我不存在”,“外道所说的五蕴一定永远异于我的那种我不存在”,“外道所说的五蕴一定永远在我之中的那种我不存在”,“外道所说的我一定永远在五蕴之中的那种我也不存在”。所以,“这四种外道所说的我,与实际的我相比,都不是如此”,因此称为“无我”,而非否定我的存在性。因此佛说“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各位当知!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五蕴是我”的现象;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五蕴异我”的现象;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我在五蕴之中”的现象;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五蕴在我之中”的现象。因此,五蕴与我的关系,究竟如何,都是可以创造因缘来变化它的。可见,“我”的能力,是很强的。

  众佛友,我再引经文来给大家参考!

  《杂阿含经》载:“时,彼天子说偈问佛:“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后边身,记说言有我,及说我所不?”尔时,世尊即说偈答:“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后边身,正复说有我,我所亦无咎。””

  从经文中,各位就可知道,佛陀不是只说“无我”,也说到“我”

  如《大般涅槃经》云:“復有世尊,或说阴界诸入多诸过患;或復有说四圣諦法;或復有说诸法因缘;或復有说诸业烦恼皆因缘生;或復有说我与无我;或復有说苦乐二法;或復有说常无常等;或復有说净与不净。”(CBETA, T12, no.374, p.43)。

  众佛友,当知,不论佛陀说我或说无我,我们都要深入瞭解,佛陀是指向什么现象而说的,别混在一起思考。

  现在我举譬喻说明:当老师拿了两本书,对学生说:“请观察这两本书不相同的地方”。这时,如果有学生只看到相同的地方,那就看错了。当老师拿了两本书,对学生说:“请观察这两本书相同的地方”。这时,如果有学生只看到不相同的地方,那也是看错了。同样,当佛陀要我们观察“无常”时,我们就要去观察“无常”的现象;当佛陀要我们观察“常”时,我们就要去观察“常”的现象;当佛陀要我们观察“苦、无我、不净”等等时,我们就要去观察“苦、无我、不净”这部份的现象;当佛陀要我们观察“乐、我、净”的现象时,我们就要去观察“乐、我、净”这部份的现象。如此,才能照见佛陀所要教示我们的现象及道理。

  二、什么是“忍”呢?

  众佛友!

  忍,是心中充满智慧的宝刃,可以砍除一切障碍!

  因此当知,佛陀所说的“忍”具有下列的特质,即“接受现况,不排斥现况,善用现况,令现况发展更好。”

  众佛友!佛陀所说的“忍”,这中间,并没有任何“忍耐”的味道在。而是一种通过“安全有效解决问题,令问题不再产生的智慧”的显发,达到“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象,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

《《金刚经》讲解 下 (慧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