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说有我, 诸法各异相,
当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十一、观本际品
大圣之所说, 本际不可得。
生死无有始, 亦复无有终。
若无有始终, 中当云何有?
是故于此中, 先后共亦无。
若使先有生, 后有老死者。
生则无老死, 不死而有生。
若先有老死, 而后有生者。
不生有老死, 无因岂能成?
生及于老死, 不得一时共。
生时则有死, 是二俱无因。
若使初后共, 是皆不然者。
何故而戏论, 谓有生老死?
非但于轮回, 本际不可得。
诸所有因果, 及相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 所有一切法,
如是一切法, 本际皆亦无。
十二、观苦品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
如是说诸苦, 于果则不然。
苦若自作者, 则不从缘生。
因有此阴故, 而有彼阴生。
若人自作苦, 离苦何有人?
而谓于彼人, 而能自作苦。
若谓此五阴, 异彼五阴者。
如是则应言, 从他而作苦。
若苦他人作, 而与此人者。
若当离于苦, 何有此人受?
苦若彼人作, 持与此人者。
离苦何有人, 而能授于此?
自作若不成, 云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 即亦名自作。
苦不名自作, 法不自作法。
彼无有自体, 何有彼作苦?
若彼此苦成, 应有共作苦。
此彼尚无作, 何况无因作?
非但说于苦, 四种义不成。
一切外万物, 四义亦不成。
十三、观行品
如佛经所说, 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 是名为虚诳。
虚诳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
佛说如是事, 欲以示空义。
诸法有异故, 知皆是无性。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
若诸法无性, 云何而有异?
若诸法有性, 云何而得异?
是法则无异, 异法亦无异。
如壮不作老, 老亦不作老。
若是法即异, 乳应即是酪。
离乳有何法, 而能作于酪?
若有不空法, 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大圣说空法, 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十四、观和合品
见可见见者, 是三各异方,
如是三法异, 终无有合时。
染与于可染, 染者亦复然。
余入余烦恼, 皆亦复如是。
异法当有合, 见等无有异,
异相不成故, 见等云何合?
非但可见等, 异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 皆亦无异相。
异因异有异, 异离异无异。
若法所因出, 是法不异因。
若离从异异, 应余异有异。
离从异无异, 是故无有异。
异中无异相, 不异中亦无。
无有异相故, 则无此彼异。
是法不自合, 异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时, 合法亦皆无。
十五、观有无品
众缘中有性, 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 即名为作法。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 不待异法成。
法若无自性, 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 亦名为他性。
离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诸法则得成。
有若不成者, 无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坏名为无。
若人见有无, 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 佛法真实义。
佛能灭有无, 于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 离有亦离无。
若法实有性, 后则不应无。
性若有异相, 是事终不然。
若法实无性, 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有性, 云何而可异?
定有则著常, 定无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 不应著有无。
若法有定性, 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 是则为断灭。
十六、观缚解品
诸行往来者, 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 众生亦复然。
若众生往来, 阴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 谁有往来者?
若从身至身, 往来即无身。
若其无有身, 则无有往来。
诸行若灭者, 是事终不然;
众生若灭者, 是事亦不然。
诸行生灭相, 不缚亦不解;
众生如先说, 不缚亦不解。
若身名为缚, 有身则不缚,
无身亦不缚, 于何而有缚?
若可缚先缚, 则应缚可缚。
而先实无缚, 余如去来答。
缚者无有解, 不缚亦无解,
缚时有解者, 缚解则一时。
若不受诸法, 我当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还为受所缚。
涅槃无有生。 原有而后无,
岂可为轮回? 涅槃岂安立?
十七、观业品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 二世果报种。
大圣说二业, 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 种种分别说。
佛所说思者, 所谓意业是。
所从思生者, 即是身口业。
身业及口业, 律仪非律仪,
及其余无表, 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 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 能了诸业相。
业住至受报, 是业即为常,
若灭即无常, 云何生果报?
如芽等相续, 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 离种无相续。
从种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如是从初心, 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 离心无相续。
从心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能成福业者, 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 即是白业报。
若如汝分别, 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 于义则不然。
今当复更说, 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 贤圣所称叹。
不失法如券, 业如负财物。
此性则无记, 分别有四种。
见谛所不断, 但思惟所断。
以是不失法, 诸业有果报。
因见断故断, 业灭彼亦灭。
则得破业等, 如是之过咎。
一切诸行业,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尔时法独生。
如是二种业, 现世受果报,
或言受报已, 而法犹故在。
若度果已灭, 若死已而灭。
于是中分别, 有漏及无漏。
虽空亦不断, 虽有而不常,
业果报不失, 是名佛所说。
诸业本不生, 以无定性故;
诸业亦不灭, 以其不生故。
若业有性者, 是即名为常,
不作亦名业, 常则不可作。
若有不作业, 不作而有罪,
不断于梵行, 而有不净过。
是则破一切, 世间语言法。
作罪与作福, 亦无有差别。
受于果报已, 而应更复受。
若言业决定, 而自有性者。
若诸世间业, 从于烦恼生。
是烦恼非实, 业当何有实?
诸烦恼及业, 是说身因缘。
烦恼诸业空, 何况于诸身?
无明之所蔽, 爱结之所缚。
而于本作者, 不异亦不一。
业不从缘生, 不从非缘生。
是故则无有, 能起于业者。
无业无作者, 何有业生果?
若其无有果, 何有受果者?
如世尊神通, 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 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 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 是则名为业。
诸烦恼及业, 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如梦, 如焰亦如响。
十八、观我法品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 无我我所执。
得无我智者, 彼等不可得。
无我我所执, 谁见终未见。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身灭。
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槃。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
若法从缘生, 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
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 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于远离生。
十九、观时品
若因过去时, 有未来现在。
未来及现在, 应在过去时。
若过去时中, 无未来现在。
未来现在时, 云何因过去?
不因过去时, 是故无二时。
既无未来时, 亦无现在时。
以如是义故, 则知余二时。
上中下一异, 是等法皆无。
不住时不得, 而于可得时,
驻留不可得, 云何说时量?
因物故有时, 离物何有时?
物尚无所有, 何况当有时?
二十、观因果品
若众缘和合, 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 何须和合生?
若众缘和合, 是中无果者。
云何从众缘, 和合而果生?
若众缘和合, 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应有, 而实不可得。
若众缘和合, 是中无果者。
是则众因缘, 与非因缘同。
若因与果因, 作因已而灭。
是因有二体, 一与一则灭。
若因不与果, 作因已而灭。
因灭而果生, 是果则无因。
若众缘合时, 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 则为一时俱。
若先有果生, 而后众缘合。
此即离因缘, 名为无因果。
若因变为果, 因即至于果。
是则前生因, 生已而复生。
云何因灭失, 而能生于果?
若因果相关, 因住果岂生?
若因果无关, 更生何等果?
因见不见果, 是二俱不生。
若言过去果, 而于过去因,
未来现在因, 是则终不合。
若言现在果, 而于现在因,
未来过去因, 是则终不合。
若言未来果, 而于未来因,
现在过去因, 是则终不合。
若不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因空无果, 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 因何能生果?
果不空不生, 果不空不灭。
以果不空故, 不生亦不灭。
果空故不生, 果空故不灭。
以果是空故, 不生亦不灭。
因果是一者, 是事终不然;
因果是异者, 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 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异, 因则同非因。
若果定有性, 因为何所生?
若果定无性, 因为何所生?
因不生果者, 则无有因相。
若无有因相, 谁能有是果?
若从众因缘, 而有和合法。
和合自不生, 云何能生果?
是故果不从, 缘合不合生。
若无有果者, 何处有合法?
二十一、观成坏品
离成及共成, 是中无有坏;…
《中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