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也是非常有分别心的。比如说我们对于穷人有一种慈悲心,对有钱人,我们没有。同时,我们对于我们的亲属、朋友,我们认得的人我们有慈悲心,对于我们不认识的人就没有慈悲心。我们对那些比自己不幸的人,我们会有慈悲心,但是那些比我们幸运的人,他们是我们嫉妒的目标,不是我们慈悲的目标,所以慈悲是非常困难的,虔诚就更难了,金刚乘的人都在谈对上师的虔诚心。在座的人对你的上师也有某一类的虔诚心,你也会讲我对他的信心是绝对不会有终端。这绝对是一个谎话,这对别人是一个绝对的谎言,对你自己也是绝对在撒一个谎。
对于那个被你称为上师的人,你可能会对他有一点点好感,他有时候偶尔会启发一点点你的灵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正好喜欢一些你喜欢的东西,他讨厌一些你讨厌的东西,这完全是人和人之间的喜欢和不喜欢,这完全不叫虔诚心。我们的虔诚心是有条件的,等于是谈判式的,对于跟上师谈判式的虔诚心。我们现在的信心就是说如果那一天,那个时刻,正好你的上师或者是你的道正好合于你的期望和你的要求,那个时候你就对他有信心,但是如果他对你的要求或者是他所表现的正好挡住了你所要的东西的话,你对他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如果你的上师忘了寄新年贺卡给你,或者你的上师还很忽略,没有请你跟他坐同一辆车的话,这个可能会让你想起一点什么东西,或者是让你记得一点什么。这个让你受了很大很大的伤害。
我们还是在谈生。我们一直讲到昨天的东西,您不要以为这好象在玩弄文字游戏,对于这个,我给你两个建议。因为,他们不是玩弄文字游戏,直接的和我们的烦恼是有关系的。同时,在这边我们也不是说两个派别之间在那边争辩,我们在争辩的是什么?是你自己的智慧和你的无明在那边争辩。我们怎么想呢?我们认为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一样的。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自生。这个就是和于一切,自生前面讲的要件,我们认为就是这种自生的要件。您认为他们相同,如果昨天的你,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相同,相同就没有生,因为生必须要两个东西,我们还有昨天讲的一些例子。
另外一点,仁波切要再提醒你,月称菩萨并不是反对生或者这些等等。
昨天我们已经讲到,我们的对手他提出反驳,他说月称你自己生为一个中观应成派的论师,你接受一般平常人所接受的东西,一般平常人都会接受种子和芽是两个,是他,所以这种他生应该你也能够接受。这边你要了解,月称他接受种子是种子,芽是芽,他接受这两种。但是,现在我们要建立,现在不是我们,是他,我们的对手,我们的对手想建立这个究竟的观点,就是胜义谛的观点。而在建立胜义谛的过程里面,月称菩萨不能接受这种他生,就是种子和芽的他生。在建立胜义谛的过程里面,月称菩萨他不会接受世俗人所用的办法,作为他建立胜义谛的一个工具,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放牛的他接受牛的头上就长了角,他接受这一点。一个放牛的,他不会问牛头上的角是在就近的立场里什么地方来的,他不问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只有那些搞方法的,方法论的那些人,他主要在这边就研究这个,最先他介绍给我们二谛,就是两种真理。这边月称菩萨要说,看我们的观点是不是会被一般人的这种观点所接受或者所破斥。
月称菩萨自己做的入中论里面这样讲,佛为了要让一切众生解脱,所以他又给了教授,在佛的教授里面,他有提到,你要用一切这种相对的东西或者相对的这种东西为工具。他讲了两种真理,就是二谛。这边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月称菩萨他讲前面,他引用这些,实际他的意思是讲,虽然我没有讲到二谛,就是胜义谛和世俗谛,实际上真正佛在说的,是世俗谛。
下面这个记诵就是说,“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这个记诵最后是佛所说的,这个记诵的领域第三句刚开始前面说了,说见真谛,那个“说”应该是“佛说”。这边知道了这句话,这两句是佛说的很重要,为什么?因为佛这样讲,是为了能够跟我们沟通,为了让我们了解,所以他这样说的。这边很重要要了解一个,佛并不是说有一种外境,那个叫究竟的,或者胜义谛的外境,有一种是世俗的外境,佛并不是这样讲,佛用这两个,胜义谛和世俗谛,只是让我们能够了解。
所有的现象可以分成这两个。一切的现象如果说你能够用这种,如果你能够以这种清净的见解,清净的见地见到他的,这个是我们所说胜义谛,如果你用虚妄的方法见到的,这个是我们说的世俗谛。就是说,以我们这种清净的见解或者清净的方式所见到的,就是佛说的胜义谛。
如果你能够以这种清净的见解,清净的这种见地见到他的,这个是我们说的胜义谛,如果你用虚妄的方法见到,这是我们所说的世俗谛。以我们清净的见解或者清净的方式见到,就是佛说的胜义谛。如果你是用这种虚妄的方式所见到的,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世俗谛。这个世俗谛有另外一个,假如从英文直翻过来,等于是一个完全覆盖住的一种真理,完全被覆盖住的。所以这边你一定要了解,胜义谛和世俗谛二者是以观察的主体来分,而不是客体。各位现在都看着我们手上拿的麦克风,你们看到的麦克风上面是蓝色的这样子的一个麦克风。因为这是相对上我们大家今天早上都没有喝很多的酒,也还算很正常的,我们都可以看到麦克风的样子,这是我们称作世俗谛。
假如在座其中某一位有一点问题,譬如说你患了黄疸病。为什么要用黄疸病呢?因为,这是古典在这个书上经常用的例子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你今天早上饮酒过量。也许你看到的麦克风他顶上不是蓝色,是红色,或者你看到两只麦克风等等。
对不起,前面讲说看的对的,应该是究竟真理,就是这我讲错了。这个人看到的就是世俗谛,也就是相对的真理。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两个不同的主体,一个人没有受酒精等等的影响,另外一个是受了某些影响的,这两个主体看着同样一个客体,他们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就是说他们主观的感觉。他受到酒精等等影响的人,这个人见到的就是我们说的世俗谛。
所以,比如从中观的立场上来说,任何像我们具有的,我们认为说这个东西是自生,是他生,这个女的很漂亮,这个男的很英俊,类似这一切的,在中观的立场上来说,我们都认为他是世俗谛。为什么呢?因为,观察者的心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说贪,比如说龀等等。如果我们说这种观察某个女的漂亮,某个男的难看,这种我们就比较能够了解,为什么?因为这种原来就是很主观性的东西。假如说你是一种很贪的人,你看了,你会觉得他很漂亮。如果说你的龀很强,你就觉得他很丑。就是说,西方有这句话,就是说美是什么?美是在观察者的眼睛里。
但是这个事变得,我们可以讲的更微一些,假如一个人拿的是一片叶子,这个所谓叶子的概念,他的产生并不是没有任何的虚妄成分在里面。为什么我们问他是叶子,因为有人教你这是叶子。我们怎么知道那个教你的人,他真的知道这是叶子呢,但是我们不去分析这一类的事就是了。
从佛教或者从中观的立场上,我们可以这样讲,任何一个我们得到的这种概念,我们的观察所得到的概念,实际上,都有一种虚妄的成分在里头。
了解到二谛,实际上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们的心很复杂。这边有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当我们讲到两种真理或者二谛的时候,多半人会认为,我们在谈有两个有实质的东西,就是两个东西。我们不是谈两个实质的东西,不是谈两个实体。
在这边,大家记不记得我们的例子,在这边我们不是讲两个麦克风,不是讲这个事。我们谈的是看到那个麦克风是由两种不同的人看到那个麦克风。但是,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是说,这个麦克风的概念能够存在,为什么他这个概念能存在,因为有观察到麦克风这样的观察者才有这个概念,对不对?所以,这边我们还是谈,一个被这种清净概念的人所观察到的麦克风,还有不清净人观察到的麦克风,我们还是在谈这个东西。
刚才前面讲的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亿万人都有这种习惯,就是说看低了这种相对的真理,就是世俗谛,而看高了就是说比较赞美胜义谛。所以,我们通常都会问,你卖的这个皮革的皮是真皮还是在泰国做的假皮。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认为唯有了解了胜义谛,你才能够解脱,世俗谛是什么?世俗谛是你要甩掉的东西,这个是一个绝对的大的错误。因为没有世俗谛的话,就没有胜义谛,同时也没有世俗谛。
同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都有这种倾向,我们认为说,一旦你能够证到,或者你能够了解了胜义谛,世俗谛就会自然消失。
现在说你喝醉了,你看到了两只麦克风,现在说你不醉了,你从醉里面醒过来,现在你看到什么?看到一只麦克风。但这并不表示,原来的两只麦克风不见了。因为从开头就没有两只麦克风,这个你了解了,这很重要。这个所谓有两只麦克风的概念,从开头他就是假的,所以说根本没有所谓两只,就是第二只麦克风可以消失到哪里,这只麦克风从来没有存在过。
现在又有更大的问题。我们现在把真理分成两个,胜义谛,还有世俗谛。我们把现象分成这两个,比如我们把这个桃子分成两个,就表示什么?至少你要有一个桃子,才能把这个桃子分成两片,对不对?
我们的对手,我们好久没谈他了,我们对手现在就可以问,对呀,就像刚刚谈的,你要分一个桃子,把一个桃子分成两半,你至少要有一个桃子,你才能去分他对不对。你现在好,你分成所谓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你是在什么基础上分它呢?什么东西被分开了,这个分的是什么东西。
关于这个问题,在藏传佛教很多学者都有很多的辩论。很多学者相信,其实没有这样子一个东西能够分。…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