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也是非常有分別心的。比如說我們對于窮人有一種慈悲心,對有錢人,我們沒有。同時,我們對于我們的親屬、朋友,我們認得的人我們有慈悲心,對于我們不認識的人就沒有慈悲心。我們對那些比自己不幸的人,我們會有慈悲心,但是那些比我們幸運的人,他們是我們嫉妒的目標,不是我們慈悲的目標,所以慈悲是非常困難的,虔誠就更難了,金剛乘的人都在談對上師的虔誠心。在座的人對你的上師也有某一類的虔誠心,你也會講我對他的信心是絕對不會有終端。這絕對是一個謊話,這對別人是一個絕對的謊言,對你自己也是絕對在撒一個謊。
對于那個被你稱爲上師的人,你可能會對他有一點點好感,他有時候偶爾會啓發一點點你的靈感,爲什麼呢?因爲這個人正好喜歡一些你喜歡的東西,他討厭一些你討厭的東西,這完全是人和人之間的喜歡和不喜歡,這完全不叫虔誠心。我們的虔誠心是有條件的,等于是談判式的,對于跟上師談判式的虔誠心。我們現在的信心就是說如果那一天,那個時刻,正好你的上師或者是你的道正好合于你的期望和你的要求,那個時候你就對他有信心,但是如果他對你的要求或者是他所表現的正好擋住了你所要的東西的話,你對他們就不可能有信心。如果你的上師忘了寄新年賀卡給你,或者你的上師還很忽略,沒有請你跟他坐同一輛車的話,這個可能會讓你想起一點什麼東西,或者是讓你記得一點什麼。這個讓你受了很大很大的傷害。
我們還是在談生。我們一直講到昨天的東西,您不要以爲這好象在玩弄文字遊戲,對于這個,我給你兩個建議。因爲,他們不是玩弄文字遊戲,直接的和我們的煩惱是有關系的。同時,在這邊我們也不是說兩個派別之間在那邊爭辯,我們在爭辯的是什麼?是你自己的智慧和你的無明在那邊爭辯。我們怎麼想呢?我們認爲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一樣的。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自生。這個就是和于一切,自生前面講的要件,我們認爲就是這種自生的要件。您認爲他們相同,如果昨天的你,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相同,相同就沒有生,因爲生必須要兩個東西,我們還有昨天講的一些例子。
另外一點,仁波切要再提醒你,月稱菩薩並不是反對生或者這些等等。
昨天我們已經講到,我們的對手他提出反駁,他說月稱你自己生爲一個中觀應成派的論師,你接受一般平常人所接受的東西,一般平常人都會接受種子和芽是兩個,是他,所以這種他生應該你也能夠接受。這邊你要了解,月稱他接受種子是種子,芽是芽,他接受這兩種。但是,現在我們要建立,現在不是我們,是他,我們的對手,我們的對手想建立這個究竟的觀點,就是勝義谛的觀點。而在建立勝義谛的過程裏面,月稱菩薩不能接受這種他生,就是種子和芽的他生。在建立勝義谛的過程裏面,月稱菩薩他不會接受世俗人所用的辦法,作爲他建立勝義谛的一個工具,爲什麼呢?因爲這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放牛的他接受牛的頭上就長了角,他接受這一點。一個放牛的,他不會問牛頭上的角是在就近的立場裏什麼地方來的,他不問這個問題。因爲這個問題只有那些搞方法的,方法論的那些人,他主要在這邊就研究這個,最先他介紹給我們二谛,就是兩種真理。這邊月稱菩薩要說,看我們的觀點是不是會被一般人的這種觀點所接受或者所破斥。
月稱菩薩自己做的入中論裏面這樣講,佛爲了要讓一切衆生解脫,所以他又給了教授,在佛的教授裏面,他有提到,你要用一切這種相對的東西或者相對的這種東西爲工具。他講了兩種真理,就是二谛。這邊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說月稱菩薩他講前面,他引用這些,實際他的意思是講,雖然我沒有講到二谛,就是勝義谛和世俗谛,實際上真正佛在說的,是世俗谛。
下面這個記誦就是說,“由于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說見真境即真谛,所見虛妄名俗谛”。這個記誦最後是佛所說的,這個記誦的領域第叁句剛開始前面說了,說見真谛,那個“說”應該是“佛說”。這邊知道了這句話,這兩句是佛說的很重要,爲什麼?因爲佛這樣講,是爲了能夠跟我們溝通,爲了讓我們了解,所以他這樣說的。這邊很重要要了解一個,佛並不是說有一種外境,那個叫究竟的,或者勝義谛的外境,有一種是世俗的外境,佛並不是這樣講,佛用這兩個,勝義谛和世俗谛,只是讓我們能夠了解。
所有的現象可以分成這兩個。一切的現象如果說你能夠用這種,如果你能夠以這種清淨的見解,清淨的見地見到他的,這個是我們所說勝義谛,如果你用虛妄的方法見到的,這個是我們說的世俗谛。就是說,以我們這種清淨的見解或者清淨的方式所見到的,就是佛說的勝義谛。
如果你能夠以這種清淨的見解,清淨的這種見地見到他的,這個是我們說的勝義谛,如果你用虛妄的方法見到,這是我們所說的世俗谛。以我們清淨的見解或者清淨的方式見到,就是佛說的勝義谛。如果你是用這種虛妄的方式所見到的,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世俗谛。這個世俗谛有另外一個,假如從英文直翻過來,等于是一個完全覆蓋住的一種真理,完全被覆蓋住的。所以這邊你一定要了解,勝義谛和世俗谛二者是以觀察的主體來分,而不是客體。各位現在都看著我們手上拿的麥克風,你們看到的麥克風上面是藍色的這樣子的一個麥克風。因爲這是相對上我們大家今天早上都沒有喝很多的酒,也還算很正常的,我們都可以看到麥克風的樣子,這是我們稱作世俗谛。
假如在座其中某一位有一點問題,譬如說你患了黃疸病。爲什麼要用黃疸病呢?因爲,這是古典在這個書上經常用的例子或者我們也可以說,你今天早上飲酒過量。也許你看到的麥克風他頂上不是藍色,是紅色,或者你看到兩只麥克風等等。
對不起,前面講說看的對的,應該是究竟真理,就是這我講錯了。這個人看到的就是世俗谛,也就是相對的真理。所以,從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兩個不同的主體,一個人沒有受酒精等等的影響,另外一個是受了某些影響的,這兩個主體看著同樣一個客體,他們可以産生兩種不同的,就是說他們主觀的感覺。他受到酒精等等影響的人,這個人見到的就是我們說的世俗谛。
所以,比如從中觀的立場上來說,任何像我們具有的,我們認爲說這個東西是自生,是他生,這個女的很漂亮,這個男的很英俊,類似這一切的,在中觀的立場上來說,我們都認爲他是世俗谛。爲什麼呢?因爲,觀察者的心受到了各種各樣的煩惱,比如說貪,比如說龀等等。如果我們說這種觀察某個女的漂亮,某個男的難看,這種我們就比較能夠了解,爲什麼?因爲這種原來就是很主觀性的東西。假如說你是一種很貪的人,你看了,你會覺得他很漂亮。如果說你的龀很強,你就覺得他很醜。就是說,西方有這句話,就是說美是什麼?美是在觀察者的眼睛裏。
但是這個事變得,我們可以講的更微一些,假如一個人拿的是一片葉子,這個所謂葉子的概念,他的産生並不是沒有任何的虛妄成分在裏面。爲什麼我們問他是葉子,因爲有人教你這是葉子。我們怎麼知道那個教你的人,他真的知道這是葉子呢,但是我們不去分析這一類的事就是了。
從佛教或者從中觀的立場上,我們可以這樣講,任何一個我們得到的這種概念,我們的觀察所得到的概念,實際上,都有一種虛妄的成分在裏頭。
了解到二谛,實際上是很簡單的,但是我們的心很複雜。這邊有很多問題,第一個問題,當我們講到兩種真理或者二谛的時候,多半人會認爲,我們在談有兩個有實質的東西,就是兩個東西。我們不是談兩個實質的東西,不是談兩個實體。
在這邊,大家記不記得我們的例子,在這邊我們不是講兩個麥克風,不是講這個事。我們談的是看到那個麥克風是由兩種不同的人看到那個麥克風。但是,問題在哪裏呢?問題就是說,這個麥克風的概念能夠存在,爲什麼他這個概念能存在,因爲有觀察到麥克風這樣的觀察者才有這個概念,對不對?所以,這邊我們還是談,一個被這種清淨概念的人所觀察到的麥克風,還有不清淨人觀察到的麥克風,我們還是在談這個東西。
剛才前面講的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億萬人都有這種習慣,就是說看低了這種相對的真理,就是世俗谛,而看高了就是說比較贊美勝義谛。所以,我們通常都會問,你賣的這個皮革的皮是真皮還是在泰國做的假皮。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認爲唯有了解了勝義谛,你才能夠解脫,世俗谛是什麼?世俗谛是你要甩掉的東西,這個是一個絕對的大的錯誤。因爲沒有世俗谛的話,就沒有勝義谛,同時也沒有世俗谛。
同時,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都有這種傾向,我們認爲說,一旦你能夠證到,或者你能夠了解了勝義谛,世俗谛就會自然消失。
現在說你喝醉了,你看到了兩只麥克風,現在說你不醉了,你從醉裏面醒過來,現在你看到什麼?看到一只麥克風。但這並不表示,原來的兩只麥克風不見了。因爲從開頭就沒有兩只麥克風,這個你了解了,這很重要。這個所謂有兩只麥克風的概念,從開頭他就是假的,所以說根本沒有所謂兩只,就是第二只麥克風可以消失到哪裏,這只麥克風從來沒有存在過。
現在又有更大的問題。我們現在把真理分成兩個,勝義谛,還有世俗谛。我們把現象分成這兩個,比如我們把這個桃子分成兩個,就表示什麼?至少你要有一個桃子,才能把這個桃子分成兩片,對不對?
我們的對手,我們好久沒談他了,我們對手現在就可以問,對呀,就像剛剛談的,你要分一個桃子,把一個桃子分成兩半,你至少要有一個桃子,你才能去分他對不對。你現在好,你分成所謂勝義谛,還是世俗谛,你是在什麼基礎上分它呢?什麼東西被分開了,這個分的是什麼東西。
關于這個問題,在藏傳佛教很多學者都有很多的辯論。很多學者相信,其實沒有這樣子一個東西能夠分。…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