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P16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他們認爲勝義谛還是世俗谛,根本沒有一個同樣的等于基礎,沒有同樣的基礎存在。但是這種講法,可以說是非常實際的一種講法,如果你真正能夠了解說實際上是沒有一個基礎可以讓你分成勝義谛還是世俗谛,實際你已經證得空性,你已經了解了。但是佛呢,他分了,他分了世俗谛還是勝義谛,爲什麼要講出二谛呢?是爲了教導像我們這種人。因爲,除非他能夠說出哪個是假的,他就沒有辦法告訴我們什麼是真的。

  所以,還是同樣那個問題,這個被分開的基礎,這個被分開的東西是什麼呢?人們就問各位,你們認爲這是什麼,或者你們認爲需不需要有這樣子的東西。所以,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我們需不需要這樣一個基礎,如果需要的話,什麼是這個基礎?這位先生他答案說,他認爲需要一個基礎,爲什麼呢?至少他認爲在做比較上,我們需要這樣的基礎。有沒有別的?這位小姐的答案說,他認爲概念是……還有沒有別的,這個答案很好,很有別的嗎?我們的分別性是這個基礎,這個分別性,這個是基礎。

  這個答案也非常好,這位小姐的答案是說,我們認爲這個桃子是桃子,這個分別性,這個分別性是他的基礎。這位小姐的答案是說,世俗谛是基礎。但是世俗谛是我們分開的東西。勝義谛和世俗谛是這兩個分出來的東西,但是這兩個當中哪裏分出來的?這樣子分,就是說這個基礎是需要的嗎?

  他說,心就是說你的感覺。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答案。實際上,各位剛才的答案就是說,很多西藏大師們也都講的是這些答案。(聽衆1:他說他不知道這個基礎需要不需要,但是如果有這個基礎的話,這個基礎一定就是說,這個人他覺得需要分出這二谛的,他覺得需要有一個基礎來分出二谛的,他要這樣。你的意思就是說,他主要爲了溝通上方便,所以他認爲需要這個。另外就是說,他要找到這種真理。)

  所以,這個你可以說他爲了溝通的需要。這就是爲什麼佛會講。(聽衆2:這位先生說,在分析學習的過程裏面需要,這個基礎到最後是不需要的。)人們就問,需不需要一個基礎,他覺得在學習的時間我們需要。

  (觀衆3:我想二地他不是一種預設有二谛,你用二谛,我想二谛是一種後設的一種判斷,就是說你已經爬到高峰,可以看到下面的人,你還在山下,我覺得這是一種互設的東西,不是人假設先有二谛,然後你用二谛。)

  這樣子的話,您認爲二谛是不是需要有一個基礎呢?(觀衆3:我想我不會用“基礎”這個字眼作爲兩個人談話的基礎,我想兩個人要對話,他只是一個對話,他不需要一個基礎”。)

  他問各位的問題,他不是想得到某一個特定的答案。各位的答案,讓他覺得有互動,這個是他想看到的。

  各位剛剛說的很多答案,實際上都是過往的學者們講過的,有的人甚至說,這個我就不知道能不能翻正確,不過直翻好了,過往的大師,有的人就說,這種只有現象,或者只是現象本身,這是一切,這兩個分別的基礎,只有現象本身這樣。但是,在這邊有一件事,我們要知道,實際上沒有什麼叫做“唯識現象”,只有的現象,沒有這種東西。我們沒有這種第叁種的主體在。只有兩種主體,一個是沒有受到虛僞的影響,一個是有。只要有客體就表示有主體,沒有主體就沒有客體。

  破 佛教的觀點是這樣,一直都是這樣子,只有當我在看這個桃子的時候,才有這個桃子,如果我沒有在這邊看這個桃子,就沒有這個桃子。這就是爲什麼佛教“有部”的論師們,他們都是很譏笑外道信神人,他們怎麼講?是我創造了神,然後才認爲是神創造了我。他們這種獎罰,有不的論師講很對,除非你知道有一個神,除非你知道那個對象叫做神,否則他不是神。而這個知道對象是神的這個人,實際上是他創造出了這個神,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講,讓這個對象當上了神。

  各位剛剛講的,比如您說的心,可以做分的基礎,或者也有的人講,怎麼講呢?唯有真理,就是說唯有真理,這個是作爲我們分的基礎。

  這邊爲什麼人們還要花時間討論剛剛前面討論的,因爲佛教的每一個宗派裏面,他們都有他們各自的方法來建立二谛。有一些佛教的派別,他們建立二谛的方法,實際上是建立在客體上面,在客體上面建立起二谛來。

  舉例來說,像有部的。他們怎麼來分別這種二谛?我們現在說中觀中怎麼來講二谛。或者我們這樣說,相對真理或者我們說世俗谛,他的定義是什麼,或者昨天我們說的它的特征是什麼,世俗谛的特征是什麼,這個是會改變的。那個不是一個特征,那是一個對象。

  你講的那個實際上它就是世俗谛,所以你不能說世俗谛是什麼?世俗谛就是世俗谛,你要講出世俗谛的特征是什麼,是在這個書上有的。你可以說是虛妄,但是虛妄是其中的一個,但是這個定義,就是說這個定義還不完全。(插話:二元性。)這個也是其中一部分,還是不圓滿,就是說這個涵蓋的不夠寬。那個講叁個錯,這是犯的第叁個。

  這個也是一樣,你現在說的,是說世俗谛就是世俗谛,這個也是一樣犯了涵蓋不夠廣的毛病。(插話:相一。)同樣的這種向一也不能說是一種特征。對,這就是書上講的,一個被這種虛妄的心所看到的那個對象。也許應該這樣講,被一個虛妄的這種心所看到的,或者所感覺到的一個現象。因爲我們如果說看,看是用眼睛。所以我們說,如果說感知或者感覺到,中文是不是表示他能夠涵蓋各種的,六種的感官。

  在這裏再次強調,我們入中論裏講,所謂勝義谛,世俗谛他們的分野在哪裏,對于一個現象,觀察者,你的觀察者是一個虛妄,就是有一種受虛妄影響的觀察者,還是一個清淨的觀察者。但是佛教有部的論師,他們的分析方法是另外一種,而且那種方法接近科學。如果在座有人誰學化學,或者教化學的老師,就會很喜歡他們這種分法。

  佛教有部的論師怎麼講呢?他說任何一個東西,如果可以被心或者被別的物質所摧毀,就是所破的話,這個東西就是相對的真理,就是世俗谛。任何一個東西如果不能被心或者物質所破,這個就是勝義谛。這個是很科學化的對不對?如果你看到這只馬克杯在佛教有部的論師認爲它是一個相對的真理對不對。你可以以你的心或者其它的物質來破壞他。你可以把它打成一千片,或者你可以把你的心改變,你說這不是一個喝水的馬克杯,爲什麼?你也可以改變你心的這種習慣,你不要認爲他是一個裝飲料的馬克杯,我拿他來裝筆可以吧。現在是一個喝水的馬克杯。如果你把筆插在裏面,他就成爲一個筆筒,對不對?所以,這個概念是可以由你的心,或者由另外一個物質的東西把它摧毀掉的,對不對?佛教有部的論師他會講,任何東西一直分到最後,會有一個很小很小,就是說沒有辦法再被任何的心或者物質再把它分下去這樣子的一個例子存在,而這個是究竟存在的,這是佛教有部論師他們認爲,不過這種講法在後面很輕易就駁斥他。

  我們說心裏面的,比如說一個非常粗重的煩惱,嗔恨,可以被慈悲、被愛、被羞恥,被這種心裏的運作摧毀掉,對不對?有部的論師會說,我們的心,當你這種很粗重的煩惱全部清淨了以後,有一種非常微細,不會被任何其它的心念所破的這種情形,這個就是他們說的成佛。

  對月稱來說,什麼是究竟的真理呢?那是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生,也不是無因生,對他來說,什麼是世俗谛呢?什麼是他的是世俗谛呢?他的世俗谛就是說,你不要做任何的分析,你就讓那個事情是他原來的樣子。放牛的說,牛後面有一根尾巴,頭上有兩根角,就是那樣,你不要分析它,這個就是世俗谛。

  各位現在一定已經看出來,月稱菩薩,他的這種分析他的東西,非常簡單,他甚至不需要講,像有部論師講的,一個東西,能夠被什麼信念或者物質摧毀的如何,不能是如何,他不用講這些,他可以更簡單來說。現在如果大家有問題,可以問一下。

  提問:他的問題是說,他想知道,當月稱菩薩,當他假如受到煩惱影響的時候,他怎麼運用這個二谛來幫助他,怎麼樣來修行?

  回答:人們就說,他認爲月稱大概會祈禱,因爲,你要記得,月稱菩薩從來沒有破斥過相對的真理,他從來有破斥過世俗谛,這點你要記得。他也修行,就是禅定,這些他都做。正因爲這樣子,所以他是有證悟的人。

  月稱沒有他認爲,一只活著的牛,是活著的牛,一只畫在牆上的牛,叫畫著的牛,他沒有這種成見。

  回答: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是這個答案也很簡單。你這個問題實際就等于在問是說,我們怎被知道,我們現在所具有的這種虛妄是錯的還是對的。這個也有一個非常好的答案,這個答案是什麼?當我們有一個概念,或者當我們感知一件事情的時候,或者我們有一個概念的時候,這個感知或者這個概念他有“生住滅”。比如去年你愛的那個人,你會覺得說,他是這個全世界最美的男人,這種看法改變了,今年你恨他入骨,這樣時候他就不再是一個好人了,就是說這個好人的這個,已經滅了,壞人這個生出來了。

  這類的事情,在我們生命裏改變了多少次,我們對于我們的衣服,我們的發型,我們化妝品,每次只要我們看到,這種美容雜志,也這些東西就要換一次。這個在我們生命裏發生過很多次,你會說,我以前這樣想不對。那個我們現在應該這樣講,我們一直都在錯,我們一直都錯。

  就像我們一開始的時候有錯,現在一直在這麼錯錯下去。但是,你要知道,這個只是錯,他卻不是壞,你犯了錯和你壞,這是兩件事。所謂對和錯,這是哲學的用語,而好、壞,這個是道德上和宗教上的用語,在這邊我們都是哲學家,我們是佛教徒,我們不是那種宗教師,所以我們在這邊談的,也許我可以這樣講,不是善惡。所以,我們在這邊,我們應該去注意什麼?什麼叫做對,什麼叫做錯。

  提問:我想請教一個昨天的問題,昨天入中論講經裏面有一個,從一生相續能生生,…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廣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