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他们认为胜义谛还是世俗谛,根本没有一个同样的等于基础,没有同样的基础存在。但是这种讲法,可以说是非常实际的一种讲法,如果你真正能够了解说实际上是没有一个基础可以让你分成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实际你已经证得空性,你已经了解了。但是佛呢,他分了,他分了世俗谛还是胜义谛,为什么要讲出二谛呢?是为了教导像我们这种人。因为,除非他能够说出哪个是假的,他就没有办法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的。
所以,还是同样那个问题,这个被分开的基础,这个被分开的东西是什么呢?人们就问各位,你们认为这是什么,或者你们认为需不需要有这样子的东西。所以,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我们需不需要这样一个基础,如果需要的话,什么是这个基础?这位先生他答案说,他认为需要一个基础,为什么呢?至少他认为在做比较上,我们需要这样的基础。有没有别的?这位小姐的答案说,他认为概念是……还有没有别的,这个答案很好,很有别的吗?我们的分别性是这个基础,这个分别性,这个是基础。
这个答案也非常好,这位小姐的答案是说,我们认为这个桃子是桃子,这个分别性,这个分别性是他的基础。这位小姐的答案是说,世俗谛是基础。但是世俗谛是我们分开的东西。胜义谛和世俗谛是这两个分出来的东西,但是这两个当中哪里分出来的?这样子分,就是说这个基础是需要的吗?
他说,心就是说你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答案。实际上,各位刚才的答案就是说,很多西藏大师们也都讲的是这些答案。(听众1:他说他不知道这个基础需要不需要,但是如果有这个基础的话,这个基础一定就是说,这个人他觉得需要分出这二谛的,他觉得需要有一个基础来分出二谛的,他要这样。你的意思就是说,他主要为了沟通上方便,所以他认为需要这个。另外就是说,他要找到这种真理。)
所以,这个你可以说他为了沟通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佛会讲。(听众2:这位先生说,在分析学习的过程里面需要,这个基础到最后是不需要的。)人们就问,需不需要一个基础,他觉得在学习的时间我们需要。
(观众3:我想二地他不是一种预设有二谛,你用二谛,我想二谛是一种后设的一种判断,就是说你已经爬到高峰,可以看到下面的人,你还在山下,我觉得这是一种互设的东西,不是人假设先有二谛,然后你用二谛。)
这样子的话,您认为二谛是不是需要有一个基础呢?(观众3:我想我不会用“基础”这个字眼作为两个人谈话的基础,我想两个人要对话,他只是一个对话,他不需要一个基础”。)
他问各位的问题,他不是想得到某一个特定的答案。各位的答案,让他觉得有互动,这个是他想看到的。
各位刚刚说的很多答案,实际上都是过往的学者们讲过的,有的人甚至说,这个我就不知道能不能翻正确,不过直翻好了,过往的大师,有的人就说,这种只有现象,或者只是现象本身,这是一切,这两个分别的基础,只有现象本身这样。但是,在这边有一件事,我们要知道,实际上没有什么叫做“唯识现象”,只有的现象,没有这种东西。我们没有这种第三种的主体在。只有两种主体,一个是没有受到虚伪的影响,一个是有。只要有客体就表示有主体,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
破 佛教的观点是这样,一直都是这样子,只有当我在看这个桃子的时候,才有这个桃子,如果我没有在这边看这个桃子,就没有这个桃子。这就是为什么佛教“有部”的论师们,他们都是很讥笑外道信神人,他们怎么讲?是我创造了神,然后才认为是神创造了我。他们这种奖罚,有不的论师讲很对,除非你知道有一个神,除非你知道那个对象叫做神,否则他不是神。而这个知道对象是神的这个人,实际上是他创造出了这个神,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讲,让这个对象当上了神。
各位刚刚讲的,比如您说的心,可以做分的基础,或者也有的人讲,怎么讲呢?唯有真理,就是说唯有真理,这个是作为我们分的基础。
这边为什么人们还要花时间讨论刚刚前面讨论的,因为佛教的每一个宗派里面,他们都有他们各自的方法来建立二谛。有一些佛教的派别,他们建立二谛的方法,实际上是建立在客体上面,在客体上面建立起二谛来。
举例来说,像有部的。他们怎么来分别这种二谛?我们现在说中观中怎么来讲二谛。或者我们这样说,相对真理或者我们说世俗谛,他的定义是什么,或者昨天我们说的它的特征是什么,世俗谛的特征是什么,这个是会改变的。那个不是一个特征,那是一个对象。
你讲的那个实际上它就是世俗谛,所以你不能说世俗谛是什么?世俗谛就是世俗谛,你要讲出世俗谛的特征是什么,是在这个书上有的。你可以说是虚妄,但是虚妄是其中的一个,但是这个定义,就是说这个定义还不完全。(插话:二元性。)这个也是其中一部分,还是不圆满,就是说这个涵盖的不够宽。那个讲三个错,这是犯的第三个。
这个也是一样,你现在说的,是说世俗谛就是世俗谛,这个也是一样犯了涵盖不够广的毛病。(插话:相一。)同样的这种向一也不能说是一种特征。对,这就是书上讲的,一个被这种虚妄的心所看到的那个对象。也许应该这样讲,被一个虚妄的这种心所看到的,或者所感觉到的一个现象。因为我们如果说看,看是用眼睛。所以我们说,如果说感知或者感觉到,中文是不是表示他能够涵盖各种的,六种的感官。
在这里再次强调,我们入中论里讲,所谓胜义谛,世俗谛他们的分野在哪里,对于一个现象,观察者,你的观察者是一个虚妄,就是有一种受虚妄影响的观察者,还是一个清净的观察者。但是佛教有部的论师,他们的分析方法是另外一种,而且那种方法接近科学。如果在座有人谁学化学,或者教化学的老师,就会很喜欢他们这种分法。
佛教有部的论师怎么讲呢?他说任何一个东西,如果可以被心或者被别的物质所摧毁,就是所破的话,这个东西就是相对的真理,就是世俗谛。任何一个东西如果不能被心或者物质所破,这个就是胜义谛。这个是很科学化的对不对?如果你看到这只马克杯在佛教有部的论师认为它是一个相对的真理对不对。你可以以你的心或者其它的物质来破坏他。你可以把它打成一千片,或者你可以把你的心改变,你说这不是一个喝水的马克杯,为什么?你也可以改变你心的这种习惯,你不要认为他是一个装饮料的马克杯,我拿他来装笔可以吧。现在是一个喝水的马克杯。如果你把笔插在里面,他就成为一个笔筒,对不对?所以,这个概念是可以由你的心,或者由另外一个物质的东西把它摧毁掉的,对不对?佛教有部的论师他会讲,任何东西一直分到最后,会有一个很小很小,就是说没有办法再被任何的心或者物质再把它分下去这样子的一个例子存在,而这个是究竟存在的,这是佛教有部论师他们认为,不过这种讲法在后面很轻易就驳斥他。
我们说心里面的,比如说一个非常粗重的烦恼,嗔恨,可以被慈悲、被爱、被羞耻,被这种心里的运作摧毁掉,对不对?有部的论师会说,我们的心,当你这种很粗重的烦恼全部清净了以后,有一种非常微细,不会被任何其它的心念所破的这种情形,这个就是他们说的成佛。
对月称来说,什么是究竟的真理呢?那是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生,也不是无因生,对他来说,什么是世俗谛呢?什么是他的是世俗谛呢?他的世俗谛就是说,你不要做任何的分析,你就让那个事情是他原来的样子。放牛的说,牛后面有一根尾巴,头上有两根角,就是那样,你不要分析它,这个就是世俗谛。
各位现在一定已经看出来,月称菩萨,他的这种分析他的东西,非常简单,他甚至不需要讲,像有部论师讲的,一个东西,能够被什么信念或者物质摧毁的如何,不能是如何,他不用讲这些,他可以更简单来说。现在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问一下。
提问:他的问题是说,他想知道,当月称菩萨,当他假如受到烦恼影响的时候,他怎么运用这个二谛来帮助他,怎么样来修行?
回答:人们就说,他认为月称大概会祈祷,因为,你要记得,月称菩萨从来没有破斥过相对的真理,他从来有破斥过世俗谛,这点你要记得。他也修行,就是禅定,这些他都做。正因为这样子,所以他是有证悟的人。
月称没有他认为,一只活着的牛,是活着的牛,一只画在墙上的牛,叫画着的牛,他没有这种成见。
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这个答案也很简单。你这个问题实际就等于在问是说,我们怎被知道,我们现在所具有的这种虚妄是错的还是对的。这个也有一个非常好的答案,这个答案是什么?当我们有一个概念,或者当我们感知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我们有一个概念的时候,这个感知或者这个概念他有“生住灭”。比如去年你爱的那个人,你会觉得说,他是这个全世界最美的男人,这种看法改变了,今年你恨他入骨,这样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好人了,就是说这个好人的这个,已经灭了,坏人这个生出来了。
这类的事情,在我们生命里改变了多少次,我们对于我们的衣服,我们的发型,我们化妆品,每次只要我们看到,这种美容杂志,也这些东西就要换一次。这个在我们生命里发生过很多次,你会说,我以前这样想不对。那个我们现在应该这样讲,我们一直都在错,我们一直都错。
就像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有错,现在一直在这么错错下去。但是,你要知道,这个只是错,他却不是坏,你犯了错和你坏,这是两件事。所谓对和错,这是哲学的用语,而好、坏,这个是道德上和宗教上的用语,在这边我们都是哲学家,我们是佛教徒,我们不是那种宗教师,所以我们在这边谈的,也许我可以这样讲,不是善恶。所以,我们在这边,我们应该去注意什么?什么叫做对,什么叫做错。
提问:我想请教一个昨天的问题,昨天入中论讲经里面有一个,从一生相续能生生,…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