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灵,心里的概念,这是一个幻象,这个只是一些原子,一些粒子。这种讲法,月称菩萨说,这个是违背一般世间的现量的。
月称菩萨是讲,如果你说这个事情他是非他生,这样的讲法并不违背世间,这一切都等于回答昨天某一位的一个问题,月称菩萨是讲,他生不但在胜义谛不可能,就在世俗谛也没有办法他生。
月称菩萨说,在世间一个人只不过是稍微放了一点种子,到另外那个人那边去。这样子的话,这个人就说这个孩子是我的孩子,然后他种的一个种子就说,这个树是我种的。所以,就算在一般的这个世界里面,我们也不接受他生。这边月称菩萨在讲什么呢?昨天月称菩萨讲,平常人也不接受自生。今天还有讲,普通的人也不接受他生。在月称和一般人之间,只有一个差别,就是月称菩萨有一个修的道,而平常人没有。在一个平凡的人,月称菩萨还有我们说,可以说是一个哲学家之间,也有不同。因为我们说这种哲学家或者这种搞方法论,他们有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对他们自己的这种概念有一种成见,就是他们对于这个有一种成见。所以,月称他不但在究竟的立场上,不接受自生和他生,在一般的世俗立场上他也同样不接受。这个还有没有其它问题,刚才这几个记诵不那么难。
他的问题是说,身为一个哲学家,或者一个理论家,理论师,我们有的是这种倒世俗,在这样子,我们怎么样能够分出什么是正世俗,而什么是胜义谛,答案是说,就是来学中观,学中观,然后逐渐破释一些倒世俗的概念。
他的问题是说,我们现在在世俗谛,我们怎么证得胜义谛,仁波切是说,我们既不在世俗谛,也不在胜义谛。我们其实两个都在,或者两个都不在。
怎么样能够证得圣一地,要证得就得要修行。
提问:如果一个平凡人的见解,他就是相对真理的话。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两个平凡人,他们都有正常的眼睛,他们今天看到这个杯子中的一个杯子都没有问题,可是这两个人,一个人看到这个杯子会说这个杯子好漂亮,另外一个人就会觉得这个杯子好丑,我不喜欢,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怎么样去了解相对真理和究竟真理,就是正世俗,我们如何以这样的正世俗为道去修行,去接近真理。
A: 他的问题刚刚大家听到了吗?就是说一个正常人所见就叫做正世俗的话,那现在两个人都同样看见这个杯子,一个人看这个杯子很漂亮,一个人看这个杯子不漂亮,我们怎么叫这两个都是正世俗,答案是这两个都是正世俗,所谓正倒世俗,是一个人所见,依照眼根所见,这两个人看到都是一个杯子,马克杯,并不是依烦恼的所见,并不是你看了以后他美或者不美,并不是以这个分的,两个人都以没有受到影响的根所见,以这个为标准。有两个办法能建立所谓正世俗,在佛教的立场上来说,我们判断正世俗和倒世俗是看这个任他的感知有没有烦恼在里头。在一般的世界里面,我们不这样做。在一般世俗的这种观点来说,就是看你健康的程度,就是以你观察时候你健康的程度来做正和倒的分别。
下面一个记诵。下面我们是想常见或者断见。这种是一切印度的哲学都做同样这种事,这个芽并没有离开种,所以在芽的时候,这个种子并没有坏掉。但是,芽和种他又不是相同。所以在芽的时候,你也不能说他有种,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中观。这个是利于二边的过世,这句话或者这个记诵是中观应城派很有名的讲法。因为中观次序派,这个记诵就没有办法完全这样说,为什么呢?因为中观自续派他们相信世俗谛有所谓他生。
我们再回到书上,如果我们不能离于二边,我们就有问题了。如果一个东西他是,等于依靠实存的因存在,就等于有问题。圣人在他们的证悟里面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实存的东西。这个记诵实际上是非常好的记诵,你应该写在一张纸上,把他装在筐里挂墙上。
下面这两句话,“空性应是坏法因”,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在做的,一个大乘的行者,我们认为当我们修空性的时候怎么样,我们拿一个空性作为摧毁这个世界的东西,把这个世界现有东西,我们认为它不对,把他用空性摧毁掉,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空性不是摧毁现象的东西,他也不是制造出无的这种工具。他也不是制造出一个空间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说空间是一个实存的东西,是一个实体,而空性是超越二边,就是超越这种极端的。他这边讲,如果一个东西真正是有他的自性存在的话,那空性就会把这个东西毁灭掉。任何一个现象,它实在从自或者从他所生出来的话,他是这种独立的生出来的话,或者我们说究竟的,或者说无条件的这样生出来的话,这样子的话,那空性就变成什么?空性变成一个电锯,像人家锯树的电锯。
因为一切的法他本身就不是由某一个东西这样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东西他就是超越过了我们刚刚说的,就是超越过了这种二边。
这位先生他问,我们修空性的时候,不应该做什么,我们修空性的时候该做什么呢?你这样讲,就是谈修道,谈修道我们就有另外一套语言了。我们大概要停在这边。因为下面再过一两个记诵,就是唯识宗就开始讲话了。唯识宗当他们反驳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四项理由来证实万法唯心。这四个例子,每一个都是非常了不得的例子。在月称菩萨写的论里,月称菩萨自己在这个时候,当唯识宗提出四点,月称菩萨自己都说,关于你们提出来的,我得想一想。
提问:仁波切早先有提到,在我没有看到梨子的时候,这个并不存在,他讲的这个,非常违背我们现代人的这种现量,我们说当我们在看到梨子之前的话,梨子并没有从这个现象里消失,我们所看到的梨子,如果用西方的逻辑正确来讲,我们有看到梨子的经验,我们有一个这样的经验,那你现在没有看到梨子的话,只能说你没有看到梨子的经验,不能否定地说,这个梨子并不存在,这个物理原因并没有消失。
A: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不管看到没看到那个桃子都在那边,他理由是什么?
提问: 因为像你所讲的,这个梨子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对不对?
A:这并不表示桃子在现象间。我们看到了那个桃子的时候,当然桃子在那边,你说我们没看到的时候,并不表示桃子在现象界里没有。比如说你这一生第一次看到桃子,好吧我们就说你八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桃子,你在这边实际上你想辩驳说,我三岁的时候,早已经有桃子了,对不对?你是这个意思是不是?这个不是诡计,他说这是你说的。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假设,你这个假设是怎么来的?你这个假设是以你目前的经历假设回去的。你只是因为你现在看到了这个桃子,你也看到了很多有关桃子的研究,桃子是什么时候就有的,然后有很多别的报道,你就说我没出生以前,早就有桃子了。
我们说,当你出生的时候,我们说你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瞎子,在那种情况之下,什么叫做桃子?你会说,桃子是一个圆形的,甜的东西。那个时候,在你桃子的世界里,就没有红色,或者他上面的颜色。就算有人想尝试跟你讲,什么叫红色呢?红色就是火的颜色,但是对你仍然没有意义,因为你从来没有看到火。所以对于你来说,一个桃子,你的主要参考是什么?就是说桃子是一个圆形的,甜甜的,你能够触摸的这种参考的东西,拿他来说。似乎这位先生讲,他的意思这表明什么?我们所经历的就是我们眼睛所经历的东西,这个是我们经历到的东西,仁波切讲,像眼睛、鼻子、舌头等等这种经历,他所造成的。
然后说,你说原来眼睛是瞎的,你活到40岁,当有人帮你眼睛开刀,你有了眼睛。你那个时候,40岁的时候,你有眼睛了,你要干什么?你要开始学习,什么是红色,什么是蓝色,是不是?所以那个你要去那种专门教颜色学校去学,你会假设什么呢?这么多年来,桃子原来就是红色。但是,你这个是什么?你是用现在你的经历把它回到以前去,不止是到以前,你还可以想到未来。你会想说,明天这个桃子是红色的,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比量。
我有了眼睛以后,我会说,以前我不知道这个桃子是什么颜色,但是桃子以前就有颜色,只不过我没有看到。仁波切是说,除非一直到你知道那个所谓存在的概念,本身都不存在,当然是这样。这个墙里面有一个城市,就好象是这样子。这个墙里面有像咖啡厅等等,他不存在因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也一些像飞碟等等什么,仁波切说,这个就是人的幻想、妄想,这并不表示这些东西不存在,他们存在。但是这个小姐说,我们是不知道他们存在不存在,仁波切说,这种不知道稍微有点不一样。
提问: 刚刚有人说,唯识,有部,经部,都属于倒世俗,他甚至比那个正世俗还差,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说从今以后,我们都不应该看唯识、有部、经部的书,只能看中观应成派的书,学放牛的,他到底怎么看这个世界,我们也这样看这个世界。
A:不是这样的,除非你先把这些书读过了,那个中观应成派的书你是读不懂的。这个就像刚才那位小姐讲的一样,这些东西他最大的功能只能带你到那边,如果你没有先读了前面倒世俗的东西,你看不懂。月称菩萨从来没有否定过这种黄色的海螺。月称菩萨跟你讲的时候,黄色的海螺是倒世俗。当你了解到这点之后,你能够怎么样?你能够看到白色的海螺。
提问: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从倒世俗再到正世俗,然后才能到究竟的真理吗?
A:不见得一定要这样子。有三类学生,第一个就是那种理论家,第二种就是完完全全一个正常的人,第三种人就是说,你已经有这种了解,空性的这种潜力,或者有一点这种了解的人,仁波切会讲,多半像我们属于第一类人。因为,在座的各位多半都是受过现代科学的教育,比如说你像那种粒子,你相信就是说,我不知道,但是他是存在的。我虽然不知道,但是他还是存在。但是月称菩萨会跟你讲,认知和存在是同一个东西。而同样他也会讲,认知还有不存在,…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