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P2

  ..续本文上一页极端——四边。当然我们希望可以间接的进入究竟的中观,不过这个也看你的动机怎么样。这边,我们直接进入的是什么中道呢?是进入书写的中道。书写,或者说是经典式的中道也有两个:一个是佛所讲的中观,另外一个是诸大论师所写的中观。诸大论师当然是佛的弟子,由他们写的中道。

  《入中论》这本书,并不是入由佛说的经典上的中道。所以这本《入中论》是要直接进入由佛的弟子,也就是诸大论师所写的经典中观。所以《入中论》这本书,是为了告诉你进入文殊菩萨所写的中道。我们怎么进入呢?记得昨天我们曾经讨论过,生、住、灭哪一种最重要,大家似乎都同意“生”是最重要的。在板上写,因为在西藏的学校里,从来没有这样教过的。

  我们昨天决定了“生”是最重要的,举例来说,为什么我现在是这样的,为什么我在这边?在基督教的圣经里,第一句就是上帝创造一切,生是这样生出来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在任何时候,“生”是最重要的,怎么产生的。现在这个图是很重要的,几乎可以说,这个图已经包括了整个《入中论》的大意。所以一个哲学家,或者是一个理论学家,讨论到最后会发现,生只有四种情况:自生、他生、自他生、没有产生。

  1,自生,东西是自生,自己所生的。讨论自生,在圣天菩萨所写的《中观四百颂》里,有非常仔细的讨论。因为有某些印度的教派,他们相信所谓的灵魂或者是自我、大我的意思,他们认为这个自我、灵魂创造一切,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的东西,两者实际上是一个,他们有这种看法,所以他们持自生的见解。这本书里对于这一点也稍微讨论了一点。

  2,他生,是最难的。为什么第二个难呢?因为持这种见解的对手很难对付,持这种见解的对手全是佛教徒。我们的对手在讨论这个的时候,包括了唯识宗的学者,甚至像无著菩萨这么伟大的人,都可能包括在里面,所以这个很难了。在这个论里,有些部分很仔细地去讨论。

  剩下的两个就很简单了。

  相对来说,月称并不在乎东西在哪里生的。如果你问月称,相对上的东西怎么生的,他就会说你去问放牛的。因为对他而言,所谓相对,就是表示不经过分析的,任何事情你认为是这样就是这样的。而且他认为,对于这种相对的事,如果你去分析它,不对。因为相对的东西,只要一分析它,整个你认为所谓相对真理的概念就会整个垮掉。你可以问一个人,你的父亲是谁?你问这个问题,当然是问你是哪里产生的。像这一类不经过分析的相对的问题,一直问你的父亲、母亲是谁,对于这种没有经过分析的问题,月称会回答说某某人是你的爸爸。但是,如果你问的问题是这样,你说究竟是什么东西创造了我,我究竟的创造者是谁。如果你问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月称来看是属于一个分析的问题,这个问题将会把你的问题打碎掉。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落在上述的四种任何一个,都是一个错误的答案。

  第一,像有的印度教会说,我的传统者是大我或者是神我,这是错误的。第二,有的宗教讲,神是另外一个,那个神创造了我,我和神当然不一样,但是是神创造了我,这个答案也是错的。所以,在这本书里,月称就要这样去分析。如果你问月称说,你呢,你到底认为东西是怎么个生法呢?他就会说,是缘起而生。他的这种概念实际上很民主的,因为他并不是说某一个创造者应该得到全部的,你讲的好多都是对于他。他要讲,因为我创造了上帝,所以上帝创造了我。除非我知道他是神,但是他不是神,所以说我把它当作神一样创造出来,然后我认为他创造了我。所以这个就是前面讲的,月称用这个方式进入中道。

  同样,在中观论里,因为《中观》和《中观论》这本书,几乎整本书都在谈空性。但是在我们读的这部论里,会谈到十地菩萨相对的功德或者是特质。记住,十地菩萨就算是十地,也是相对的真理,对月称菩萨是这样说的。所谓轮回、涅磐,对他来说全部是相对的真理。所以在这本书里,月称很多次满怀骄傲地引用龙树的话,龙树说“我敬礼佛,因为佛从来没有说,当你舍弃了轮回之后,还有一个佛可以去承”。月称很多次带着骄傲的口气引用龙树的话,他说“佛曾经说过,没有一种情况的成佛是需要去抛弃轮回的,但是你成佛必须要知道,根本就没有轮回。”

  第一个颂,这个是月称的归经颂,就是第一和第二两个颂。月称菩萨在这本书里非常想要谈空性,但是头两个颂等于是把所有的大颂、教颂完完全全讲完了。一般在出家人的学院里,这两个颂讲三个礼拜,因为有很多的东西。

  第一个记诵的头两句,“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这两句有很大的冲突。为什么呢?因为佛都是第一个,这里佛不是第一个,这边菩萨是第一个,这边一共讲到四个,声闻、中佛、缘觉,还有佛、菩萨,这两句话告诉你菩萨是最重要的。这两句已经让你看出月称的风格,他写东西永远是让你摸不着头脑,但是又很对。所以第一句说“声闻中佛”。中佛就是缘觉,声闻是由佛所产生的,如何生呢?佛教授他们缘起的真理、精华,他们接受了佛的教授之后,就去思考、修持。之后,他们就正到了声闻或者是缘觉。

  “声闻”的意思就是听到这个声音,自己听闻到,同时也让别的人听闻。因为声闻是从佛里听到教授。声闻是这样的,他听信佛说的道理,自己这样做、修行,最后他成佛。当他成佛之后,也把这种情况、消息告诉别人,因为告诉别人,别人也能够得到利益。“缘觉”可以说是半个佛,所以这个书翻的很精确,叫中佛。

  对佛或者是佛陀,对于佛教徒来说只有释迦牟尼才能称为佛,但是缘觉或者是声闻也能称为佛。因为佛陀这个字其中的意义就是“觉醒”。因为佛陀,也就是说觉,其中有一个意思已经摧毁了轮回的根本,也就是业,他因为愿而回去,而不会因为业而回去。摧毁了轮回的根本,也就是佛这个大的业。在很多的时间,在经里会看到,他们称呼声闻叫小佛陀,有中佛,还有伟大的佛。

  所以从这一句里,你可以知道,这两种小佛陀、中佛陀,是由佛产生的,就是佛的语,主要是佛的语,因为他们听到佛的教导而修行。你又会问,佛从哪里来?你可以看出来,月称菩萨很有技巧地发展到这样,从菩萨生的,佛是菩萨生的。所以说菩萨是最重要的,比佛还重要。如果要把这种话告诉普通一般的佛教徒,最好穿着铠甲告诉他。但是这边有人提出反驳说,可是在很多的经里称呼菩萨为佛子、佛女,难道菩萨不是跟声闻、缘觉一样听佛讲的话而去修行,怎么这样说呢?现在有两个理由能够支持,为什么菩萨是佛的爸爸。

  第一个理由,如果说佛是一个阶段的话,或者佛是一种状态的话,这个阶段是经过了菩萨这个阶段以后才有的。所以我们说,菩萨的状态或者阶段,是佛前面的状态,后面佛的状态是由前面的状态产生的。同时,比如释迦牟尼佛需要“善由”,而谁是善由呢?永远是菩萨。比如西达多王子,文殊和金刚手菩萨让西达多走到一个方向,看到一朵凋谢的花。同时,文殊和金刚手菩萨,西达多王子一直很想知道这个王宫的墙外到底是什么状况。一切西达多王子看到的生老病死的状况,都是大菩萨所实现的。所以很久远前,当时有一千个菩萨,他们发愿希望将来能够成佛,当他们发这样的愿望的时候,有另外两个菩萨希望,当这一千个菩萨成佛的时候,他们两个不要成佛,他们要逐个唤醒这一千个菩萨,让他们成佛。实际上一直到现代,所有能够教导你的这些,其实都是菩萨的化身,因为佛实在太高,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接触,我们只能接触到菩萨,跟他沟通。

  我已经赞美了菩萨是最高层次的宗生。有人会问,菩萨是怎么来的?下面的两句就把所有的大乘的教授全部包括在里面,把这两句好好背起来,你就知道大乘是什么了。这两句讲“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佛子因”,这还不够。这三个可以说是佛,严格来说是“菩萨三因”。如果一个人问你怎么样才能成佛?就把第一个的后两句念给他听就成了。

  后面讲到“大悲心,无二慧”。什么叫“无二慧”?就是说不落到任何一种极端的状况,比如好坏、美丑,这些后面也会谈到。“菩提心”,就是说希望众生都能了解空性,希望众生都能成佛的心愿。

  也许有人讲,刚才讲前两个颂在学校里和尚要学三个礼拜,三个礼拜到底读什么东西呢?举一个例子。他们还要学为什么先讲大悲心,再说无二慧,再说菩提心,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写,并不是因为月称菩萨顺手写,他是有这样的理由,这三个的次序不能调换。很重要的需要知道的东西,第一个是“悲心”。为什么悲心在第一个?因为是这三个里最容易拥有的东西。因为你可以用普通人都有的同情心开始,而且大致来说,每一个人不管事大事小,都有同情心。就算不是佛教徒也会说那个人好穷,但是非佛教徒不会想什么叫“无二慧”,但是现在连佛教徒都不这样想。现在当然佛教徒也不想第三个“菩提心”了,但是大悲心还是有可能的。

  然后我们谈到三者的顺序的时候,这种顺序是一般性的顺序。为什么说是一般的顺序?因为一般人都可以接受,无论你的程度,如果这个交给一个初学者或者是一个比较学的多的人,都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接受它。但是如果把这个教授给一个已经非常好的、高明的学生,无二慧应该放到第一个。一般来说,最先教大悲心,然后是无二慧,就是没有分别。你想要有不断的慈悲心,除非你证得无二慧,否则是不可能的。这好象是说,如果一个菩萨不了解无二慧的话,这种菩萨如果在台北街头每次碰到乞丐就给他钱、食物,也可以把很多的东西给他,家里的房子、太太、孩子都送给这个乞丐,也可以。但是如果这个菩萨到印度去的话,印度的乞丐比台湾多了几百万倍,他不了解无二的道理,一跑到印度看到这么多的乞丐,他的心就沉下去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一个不了…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广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