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
般若一直在集中谈佛的智慧是什么,菩萨的智慧是什么。中观讲什么呢?大家慢慢慢慢会发现,中观是要建立一个见地。我希望大家慢慢慢慢能够建立起学习、追求中观、了解中观的兴趣,因为学习中观是非常好的事,不管是学佛,做生意,做政治家,都是非常好的。一般来说,这个世界上的问题,都是因为某一个人有很极端的想法开始的。比如说极端的佛教徒,比如说一个很极端的金刚乘,你根本没办法躺下去睡觉,为什么你的房间里佛教到处都是,有很多极端的。而极端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我们说中观,不是落在任何一边。所以,中观的哲学,不只是读起来舒服,实际上你每天都可以了解。
学中观的时候,虽然中观的书非常多,有圣天菩萨写的,但是多半的学校选这本《入中论》,就是进入中观。在这本论里,有很多中观的对手,不同的学派实际上对于是我们的对手。但是慢慢讲这部论,你就会慢慢发现,所谓在这个论里,我们讨论或者是辩论的对手,每一个对手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和概念。
佛教,尤其是佛教的论师们怎么样?一个特征的特征,必须要没有三种错误。第一,你所涵盖的意义太广。第二,你的意义涵盖得不够广。第三,就是你讲的这个特征根本不可能。
如果我跟你讲,笔的特性或者特征是什么?如果你很聪明,你绝对不会回答这个问题,除非你听到人们讲我手里拿的这支笔是什么特征,你除非听到他这样讲,不然你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第一个问题,他问你笔的特征是什么?一定要说这支笔的特性是什么?但是年轻的和尚,刚刚开始学辩论,永远要搞错。辩论的时候,有很多小的方法让对方犯错。他们跟对手辩论,会最先问笔的特征是什么,等到对方讲了一大堆,他就会说我说的是这支笔的特性。现在说这支笔的特性是什么。对于这个笔的特性,你可以写一本书,写不完。很多和尚在辩论的时候,因为怕自己的定义涵盖不够广,所以把定义讲得很长很多,最后又会犯太广的毛病。
现在说这支笔的特性是什么?这个笔可以写字,这个特征对不对?是错的。因为如果把手放在墨水里蘸一下,也可以写字,但是是手指不是笔。所以说这支笔的特性是什么?你可以说,这是你手里拿的一个东西,然后说白色的,顶上和底下有两个黑点,你都可以讲出这些特征。如果说你手上这支笔的特征,是你手上拿的东西,然后是白色的,这样就会犯第二个错误,你的涵盖不够广,因为这支笔上下两个黑点没有讲。如果说笔的特征是什么呢?能在天上飞,或者在地上走,那就是第三个错误,不可能。所以,你所给的定义或者说特征,都要没有这三个错误。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这一点的?也许,您会觉得这种方法来定义东西,很狡猾、诡辩。这当然是很多印度的哲学家发展出来的。
除了我们学定义之外,还要学一下分类,把现象分成两大类,一个是组合式的现象,一个是非组合的现象。所以说,如果一个中观的学者坐飞机到一个国家,要填入境表,说你的性别是什么,只有两个,要不然就是男的,要不然就是女的,中观就会说万一有人是不男不女,你不会有第三个让他填。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表示你不知道怎么样分类。所以,你要学怎么分类,分类的益处。我们全部的现象,依照佛教的分法,分为两大类,组合的和非组合的。你同意不同意有第三种的分法?有没有说既组合又非组合的方法?
先谈一下组合的。第一个问题,组合现象的特质是什么?(回答:可以分开)。这可能犯涵盖太广的毛病。(回答:不只一个。)这个有点意思了,不只一个。但是有一点点的问题,你说的“一”,很可能变成非组合的东西。但是“一”也是一个组合的东西,因为没有“二”就没有“一”。所以大家要学这个,中观就是非源发性的,有一点越来越接近。但是那种答案,说这个东西不是缘发性的,这个答案太模糊,因为这样的话,你的对手立刻会反问,什么叫缘发什么叫非缘发,你还要定义它。
月称菩萨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奇怪的概念,他认组合的现象有三个特点。他认为任何一个现象,只要有“生、住、灭”这三个情况,这就是一个组合的现象。“生”还分生的生,住的生,还有灭的生,灭的生实际上就是住的生开始的。大家不要让月称菩萨这么简单的,他讲什么你都听。也许这三个其实哪一个不需要,或者是加哪一个,这个讲法根本不对,因为这个很重要,很有意义。为什么呢?在我们心里,永久、常的概念,如果你把这三个建起来,立刻把心里常的概念打破了。举例说,什么是常或者永久是什么?《中观论》第一句话问你,常的特征、特质是什么?我们生为一个平常人,就说太阳,这么多年天天出太阳,这个就是常。这个东西一讲出来,本身就是矛盾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如果是常,根本不能继续下去,因为所谓的继续,表示有时间在里面,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生、住、灭。所以说持续本身就是无常。当然这个好象是无“常”,很重要的一个东西。
任何东西会改变,就表示它是一个组合的,每一个东西都是这样的。在生、住、灭三者之间,哪一个最重要?(回答:生。)有没有讲别的?(回答:灭。)你不要忘了,灭本身也有生,生本身也有灭。所以你要很锐利地发现,如果是本身没有灭的话,就永远是生,不会改变。就是因为生有灭,所以住才会生的出来。当然,这三者生、住、灭都重要,多半的哲学家会认为,三个里面真正困扰我们最大的是“生”。为什么呢?比如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因为生这个问题这么重要,所以你会问我为什么会在这边?所以有了这个问题,那些原来想占人家便宜的宗教家就出来占你的便宜。在这本书的第六章,我们会非常仔细地讨论什么叫“生”。刚才讲了一些让你知道我们以后怎么样学这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是《入中道》,这本书的名字应该让你能够对这本书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第一个要注意,什么叫中道?记不记得前面讲过,极端是一些问题的基本,不要忘记,这边我们主要是要建立我们的见地。有两种见地:究竟的见地和相对的见地。不管在相对或者是究竟两方面,任何一个道理、哲学,如果不落于极端,就是一个好的、正确的道理。有两种极端,或者我们中文说有两边,有两种办法分,一种就是分成两类,一种分成四类。比如长、短,如果你分出这两个中间,你就有一个错误的见解。这种见解到最后,就会让你有一种不和谐的状况。如果说四种极端,或者是四边,是哪四个呢?我们说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不存在又不不存在,这个是我们说的四边,如果你掉到其中某一个,你的见解就是错误的。这种见解,会让你有一种不协调的状况。
身为一个中观的学者,你要超越这四个边,现在简单地讲一下。简单说,这个房子是存在的,1993年已经不存在了,我做过的这个梦既存在又不存在,有一些东西是你根本想都想不到的,这种东西就是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的。除了刚才讲的这四种现象之外,如果你可以找到任何一个其他的现象,你可以讲出来。这四个实际上可以合成两个,就是我们说的短和长。所以存在会变成长,不存在就是短。其实很多的佛教徒都掉在这四个里面的其中一个。你说他掉在哪一个呢?所以当佛教徒在谈空的时候,我们讲的是空、大空什么的,什么东西都不存在。这个实际上是佛教徒掉在不存在的陷井里,在理论上是这样的。很多佛教所谓的修行人也掉在这四个极端里,哪一个?有人说是既存在又不存在。还有别的吗?最后一个。有些修行的人坐在那边,什么也想不到了,这是成佛,这是第四个。有一些佛教大师把这种状况归类于你突然昏倒、昏厥、病变,把这种现象归在这一类,这是很不好的状况。
所以,超越过这一切,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中观”。我们明天再讲“入中”。
提问: 既然无常在改变,又说住,住是没有改变的?
回答: 我们说的住就是改变,住也有灭,也有生。这个问题很好。学习这个定义、特质是很好的办法。当我们谈到苦的时候,很多金刚乘、修行人都会谈到慈悲,同时又谈到苦。但是在理论上,我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苦,我们讨论一下什么叫苦?苦的特征是什么,或者是苦的定义是什么?(回答:痛、悲伤。)包括在痛苦里面,不快乐、痛苦、生死、无名,都包括在里面了。各位不但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几个字代表了很多的意义,这个痛苦包含了很多的意义。(回答:念头、妄想、思想。)我们这边讲的是痛苦,想得也蛮快的,执著也不错,我们在讲苦,他刚才说期望。变动和痛苦其实是很好的,但是佛教还有另外两个,另外一个就是“没有自信”。这四个是苦的特质或者是定义。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你会注意到痛苦并不一定是你的头痛。以这个定义来说,你买一辆意大利的跑车,也可以是痛苦。如果你来看这个,你就知道买一辆意大利跑车,今天买了,明天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也符合痛苦的条件。
月称,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表现空性的著作,是最好的一个人,或者是表现有关空性的东西的最好的一个人。一个论师在写一部论的时候,一定要以一个佛所讲的经为根据、支柱,月称菩萨在写这部论的时候,是根据《华严经——十地品》
我们叫做入中,有“入”字。原来梵文的名字叫(马丁艾尼卡阿布塔塔),是“入”的意思。所以我们最先要讲入中,入的是哪一个中,入的什么中,及时如何入,怎么入这个中。我们应该能够进入两种“中道”。一个是究竟的中道,或者说是意义的中道;另外一个,可以说是言辞上的,或者是显示上的中道。《入中论》这本书,并不是直接进入究竟的中道。因为这边我并不是教你大圆满,说这个就是中观,并不是这样的。究竟的中观就是空性,什么是空性?要超越四种的…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