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仍然是在驳斥以蕴为我,就是以蕴为我的见地。认为五蕴和我是两个分开的实体,这种看法主要是外道,比如印度教的数论派,他们是这样看的。他们一定得这样说,因为他们相信自我是常,自我是恒常不变的。很明显,五蕴是改变的,比如身体色蕴,身体会改变、会变坏,这是本来的事。驳斥五蕴和我是分开的理论,一般来说非常简单,因为在一般的看法里,也不会认为这是对的。要驳斥以蕴为我,认为五蕴或者某些蕴是我的理论,要驳斥起来非常难,因为持这种理论的多半是佛教徒。
因为这样,所以在第129个记诵最后两句的时候,月称菩萨回答,如果你们讲的是实在的,当时佛为什么没有回答这14个问题呢?佛应该回答这些问题,如果你们讲的是对的话。当然这种回答的方式,对佛教徒有关,因为非佛教徒根本不在乎佛讲的是什么。第130个记诵讲,如果五蕴和我是一个的话,有一个人当证到阿罗汉果的时候,也就是人无我的时候,诸蕴应该在那个时候完全终止。这几乎是讲,假如这个人当发现实际上那是一个稻草人,不是真人的时候,连稻草人也该消失的讲法。如果持这种理论的话,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我们的对手反驳说,不对,你讲的驳斥是无效的,因为当一个修行者或者是阿罗汉证到人无我的时候,所驳斥掉的我实际上是由数论师等理论师所建立起来的捏造的我,他驳斥的是捏造的我。月称菩萨再重新反击,再次驳斥对手讲的。如果是像你那样讲,阿罗汉当证到人无我的时候,驳斥的是外道建立起来的捏造的我的话,阿罗汉永远证不到阿罗汉,因为他所驳斥的是原来根本不存在的捏造我,而轮回的我在那边,根本没有驳斥这个,如果这样,如何证到阿罗汉,如何轮回呢?
第131个记诵,“汝宗瑜珈见无我,不达色等真实义……以未达彼本性故”。前面所说的结果会造成什么状况呢?这些阿罗汉当证到人无我的时候,仍然不能了解色的本性空等等。这种情况下,一个阿罗汉虽然证到人无我,但是没有证到其他东西的无我,所以当他看到一个漂亮的对象的时候,仍然会起贪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们说当阿罗汉证到人无我的时候,他所驳斥的,证到无我的,是由数论师等等外道师建立起来的捏造的我,而不是真正的我,因为这样,才会产生我所说的结果。
第132个记诵,“若谓佛说蕴是我,故计诸蕴为我者,彼自破除离蕴我,余经说色非我故”。我们的对手其实是佛教徒,佛教徒引佛所说过,佛在一部经里说五蕴为我。所以他们说,由这个,所以我们建立起来五蕴为我,或者是蕴为我的理论。月称菩萨对对手讲,你这样是错解了佛经。为什么呢?佛在这部经里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佛要驳斥认为蕴和我为二,认为我是离蕴,所以佛才讲了这些话。这种错误的理论,比如外道师、数论师认为蕴和我为二,佛为了驳斥这种错误的见解,才讲的。
为什么我们说你错呢?因为在另外一个经上,佛曾经讲过,色蕴非我,受蕴非我,实际上佛要说,诸蕴和我,不是我。
第133个记诵,“由余经说色非我,受想诸行皆非我,说识亦非是我故,略标非许蕴为我”。这个很容易了解,佛在其他的经里说,色不是我,受、形也都不是我,识也不是我,这证明了蕴不是自我。
我们慢慢接近,月称菩萨有一个地方,用七种方法来分析一辆车,这是月称菩萨非常出名的辩论的地方。就算我们接受佛在佛经里说过,五蕴为我,或者是色蕴为我,就算我们接受色蕴为我,这里还是有问题。在前面,我们所驳斥的对手,这些对手代表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烦恼。如果现在我问你在哪儿?你就会说我在这边。当我们讲这个的时候,我们一群现象的一个组合。比如这个现象是头、手等等组合而成,我们从来不会指自己的手掌说这是我,我们指的是一群现象,以这一群现象为我。
第134个记诵,“经说诸蕴是我时,是诸蕴聚非蕴体…由彼无故亦非聚”。如果你说诸蕴为我的话,只能说把几个蕴合在一起,可以称为我。当你讲森林的时候,实际上你是指一群树说叫森林,如果我们把诸蕴分开的话,永远没有办法指着其中某一个说是我。因为,就算我们拿色蕴一个蕴来说,本身已经够复杂了,有头发、有手、有脚,本身已经有很多的东西了。下面月称菩萨开始分析我们说的五蕴,蕴在中文是很多东西聚在一起。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是由很多东西聚在一起的时候,情况是怎么样。比如我们说森林、社会,是很多东西聚在一起,分析这个现象。
第135个记诵,“…以车与我相等故,经说依止诸蕴立,故唯蕴聚非是我”。这边所用的车,当然是月称菩萨所生活时代马拉的车,我们现在分析汽车。月秤菩萨说,如果只说聚,就是把东西合在一起,就能称为我的话,比如我们举一辆车,有驾驶室、轮子、发动机,你只把这些东西随便放的话,这个东西能够被叫做一辆车吗?这种讲法,这个传统来自于佛教的哲学,用这个方式来辩论,其实做了非常多。在佛教的逻辑论师的看法来说,对于一个团体或者对于聚,所形成的名字,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无效的名字。比如我们说森林,或者我们说军队,根本没有一个东西叫做军队的。他们认为,这个名字是完全没有基础的。当我们看到一群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叫做学校,这个时候,等于你创造一个学校的概念出来。这可以说是一个群众的名称,像我们称车子。
这实际上是我们这么想,当我们说我的时候,我们针对的是一群聚在一起的东西,我们叫做我。这个时候,又有一个新的怀疑,他说也许像你讲的一样,我们说聚,组合聚集在一起的东西,并不真实存在。比如我们说森林,森林只是一个标识、标签,并不真实存在。比如我们说各种各样的树,单独的树可以说是实存,但是所谓的森林,没有一个东西叫做森林。
第136个记诵,我们的对手说好,我也能够了解你所说的森林是一个群聚的东西,不是实存的。但是至少这个东西有一个形状,这个形状是实存的。“若谓是形色乃有,汝应唯说色是我,心等诸聚应非我,彼等非有形状故”。当然对这个讲法的反击很简单,如果你说这种聚集的东西的形象是称为我的话,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五蕴之中只有色蕴能够叫做我,因为其他的受韵等等都没有形象,这些韵都不应该包含在被你称为的我之中。
第137个记诵,再一次驳斥把蕴和我当作是一个,以蕴为我。“取者取一不应理……不然离作者无业”。如果把蕴和我当作是一个的话,就是说把做的人和所做的行为是一个,比如当你觉得很难过的时候,难过的到底是什么?是你的蕴觉得难过,还是我觉得难过。因为在你的理论里面,你把蕴和我当作是一个,所以当痛苦的时候,没有一个去感受我的,因为这个痛苦发生在蕴上,蕴和我一样,所以没有感受痛苦的我。
烦恼虽然是非常负面的东西,但是依照昨天月称菩萨的讲法或者是论点,这个烦恼实际上是完全没有本质、基础的东西。虽然没有本质,但是用稻草人的比喻,我们就知道虽然没有本质,但是仍然是非常有影响力,非常有效地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比如一个贼,偷了东西之后,误以为稻草人是一个人。因为这个贼有各种各样的希望,还有各种各样的惧怕,所以他越看稻草人越像一个真人。只要把这个稻草人当作一个真人,无论之后要怎么处理,也许你认为是一个真人,要从它面前跑开,或者你可能用比较有勇气的办法,要接近它,把它杀掉,不管你用任何的办法去处理你认为的稻草人是真人的状况,这都只是前面之后的一个烦恼所引发的。
大家听过很多次,自我是轮回的根本,当我们听到这个之后,下一个很自然会问的就是,如何去除去他呢?但是目前所讲的这本书,并不是这样做的一本教授。这边也许只说是教授,这种讲法可能不是非常恰当,我们应该说修持的口诀,口诀真正的意思是一个非常精要,但是更重要的就是非常切合于学生的教授。比如,我今年有六个学生要学一件东西,但是六个学生因为个性等不一样,虽然他们都要学一样的东西,但是他们所需要的教授也许不同,这个东西在西藏叫做口诀。
口诀一定要从你的师傅那边来。因为所谓的口诀是非常个人性的东西。比如你要学怎么开车,老师教六个学生开车,这个老师的六个学生,也许有的人是用右手,有的人用左手,有的人近视、有的远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老师教学生的时候,必须要看当时的时间、状况,用最快的方法把这个东西教给学生。如果只拿着一本教授手册,从第一页念到最后一页,这并不见得有效。所以这是你的老师给你的非常个人性的东西。
现在归根到底地说,你要成佛,一定要有正确的见地,所谓的口诀是什么呢?口诀就是当你的师傅把见地指给你看的时候,那个叫做口诀。你的师傅指出来的时候,如果你的智慧够的话,你就看到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但是你的虔诚心,你的功德够的话,你也看得到。我们现在讲这本书又有什么功能呢?这本书是让你建立起这种见地。我们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因为我们的功德不太够,我们的智慧不太足,但是我们对佛法有一些兴趣,所以我们需要用这样的兴趣来建立什么叫佛法正确的修道,或者我们知道的修道对他的信心不足,我们怎么样加强信心,这本书的功能是这样的。
第138、139个记诵,月秤菩萨在讲法无我的时候,讲过一切的现象都是因缘而生。“佛说依于地水火…假名安立以为我。说依心 …故彼非是我执境”。佛曾经说过,所谓的自我是依于四大、世、空等等,是依靠它而生的。当我们看到五蕴,当我们看着想蕴的时候,因为有这样,所以产生了我的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月称菩萨讲我和前面所说的四大识等,不是一个。如果我们只把各种大种,比如四大大种放在一起的话,不会形成我。所以,对我的执著,并不是直接以各种的大种、世为执著的对象。…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