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杯子,但是你想想你看的不是他看到的,这是你的决定,你所看到的杯子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人看到。所以你现在观想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桔红色的,你现在修,你观想一个桔黄色的菩萨,你可以幻想到底有多桔,这是你的看法。这还是很粗的例子。因为刚才讲的这么粗的疑,实际上在资粮位的菩萨已经完全清净,已经没有了。我们谈的初地菩萨的疑,对我们来说,我们应该祈祷他们所得到的清净疑。
第三种去掉的结,不能说是慢,有一点像持的戒。一些戒律,比如说这个人的上师来了,要给上师顶礼,供养上师一朵花,这种戒心。举这个例子很粗,但是我没有办法,因为我自己还没有证得初地,各位也没有积一定的功德来听初地菩萨讲《入中论》。这个有点像一种傲慢、骄慢。举例来说,一个和尚持了很多戒,他觉得自己持戒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引用弥勒菩萨讲的话,一个人持戒除非持到没有持戒的慢,否则不可能圆满。这个可以理解,一个出家人,不管和尚还是尼姑,他持了很多的戒,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但是这也会给人非常骄慢的心,我怎么怎么样,有这样的心情。
这三种烦恼已经清净了,因为这样,所以他有胜欢喜。同样,还不只是这样,有另外一个很好的原因,他只是有胜欢喜。什么原因呢?初地为什么叫极喜地?因为他刚刚已经渡过了轮回的边际了,两个大劫的修行,他已经渡过了轮回的边际。这一点要花多少的时间,会有很多的人辩论,我们就不讨论它了,但是他已经过了边际。这种菩萨会唱很多的歌,很多的经里都唱歌。很多的经里写,我已经渡过了像眼泪一样的海,我已经爬过了很多骨头堆成山似的山,今天我把我的手和天空变成同样的大小,在那个时候,他每一刹那都能看到一百个佛,有一种胜欢喜,他可以震动一百个世界。
前面我们谈到初地菩萨的功德、特质,这个记诵谈到了初地菩萨清净和积聚的功德,还有清静的烦恼。“生于如来的家族”,性也变了,断除了三种烦恼,还有胜欢喜,还有更多的。
下面谈到怎么样获得进步的功德。你可以看出来,一个得到初地的菩萨,有一种功德或者是能力,任何的时间想要进步立刻可以进步,而不是像一般的众生,进步非常非常困难。一个菩萨,任何时候想要进步就可以进步,对于一般的没有达到初地以上的众生有一个困难,他没有进进的热忱,因为他没有看到进步的好处和不进步的坏处,所以进进的热忱非常缺乏。
下面这个记诵,“从地登地善上进”,一地地的改进,而且都是带着非常愉悦、快乐的心情改进。第二句和第三句,“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尽”,这两句对于菩萨而言,轮回已经完全终止了,再也没有了。第四句有点难,实际上是一个例子,月称菩萨讲,初地菩萨的功德有点像第八个阶段的阿罗汉的功德。但是,你不要认为初地菩萨和我们刚才讲的第八个阶段的修小乘的圣人的功德完全一样,之所以这样讲,在印度有很多修上座部的修行人,他们有各种对修行阶段的划分,他们任务在小乘的第八个阶段,那个人是证得见到位。对于修上座部的人,我们的证悟跟那个人的证到见到位是一样的。
第8个记诵,在前面讲过初地菩萨跟第八个阶段的小乘的修行人有同样的功德,下面立刻讲初地菩萨还有另外一种功德。“即住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由福力胜极增长”。很多人为这三句辩论,很多人产生各种的怀疑。我跟一位萨迦派的堪布来受这个法,他们讲这本书的时候,第8个记诵大概是全本书里花最长的时间讲的。因为这边讲,一个证得见到位的初地菩萨的功德,也就是福的力量已经胜过声闻缘觉了。最后一句讲,到了远行地,也就是到了第七地的时候,这个菩萨当正得了七地的时候,甚至他的慧也超过了前面说的佛与声,也就是声闻缘觉。初地菩萨已经以他福的力量,胜过了声闻缘觉。当这位菩萨正到七地的时候,连慧也超过了声闻缘觉。
从弥勒菩萨的传记,给了两个例子。一个举的是刚刚出生的婴儿王子,一个刚刚出生的还是婴儿的太子,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一个年纪又大又很有经验的大臣,当然他有自己的经验、知识,怎么样做国王,怎么样弄经济,当然他的能力比太子要高。但是,当皇室到达宫殿或者是到哪个地方的时候,一个刚刚出生的王子……
刚刚出生的王子,会以福的力量胜过已经有经验的很成熟的大臣、将军们。因为王子将来要做国王,这些大臣无论多聪明,他就是做大臣。
什么时候刚刚出生的王子,才能够在会的时候超过声闻缘觉呢?因为七地菩萨可以在任何一个刹那,都可以进入空性,从空性里出来,这种是声闻缘觉连想都没有办法想到的。
简短地说一下,像这个记诵,我们读起来觉得有点看轻的声闻缘觉。他也可以这样写第8个记诵,初地菩萨在慧方面还是胜不过声闻缘觉,他没有这样写,他从另外一个方面写。第8个记诵的最后一句,你也会觉得把七地菩萨早一点提出来讲,因为你看前面的三句,你会感觉可能会的方面,初地菩萨还是不如声闻缘觉,但是这边,月称菩萨说,到七地的时候,他的慧也超过了声闻缘觉。所以,读了第8个记诵,你会觉得有点像大乘沙文主义,看不起小乘。但是写的方式非常聪明,有很多印度的学者反而认为,这种写法实际上是赞誉声闻缘觉,为什么呢?这边有一个很大的争论。因为,一般人种觉得,声闻缘觉并不太在意清除“所知障”,因为他们只要脱离轮回,要脱离轮回,只要去除自我就可以了。但是在这个记诵里,声闻缘觉对于法无我,也有一点的证悟,我们怎么知道呢?只有一个字,就是“业”。为什么呢?因为由“业”这个字,可以看出来,从初地到六地,声闻缘觉跟他有同样的智慧,这是一个很大的赞誉。
前面谈的是初地菩萨的功德,也谈到了增上的功德和清除意胜地的功德,也谈到了福的功德。我们要说福德的力量多好的时候,我们就举出声闻缘觉,比起声闻缘觉这两个人,这些的菩萨多好。当然,还有一些功德在后面。初地的菩萨主要集中强调的是布施度。就算是施舍身上的肉,也很有热忱。“此因能比不现见”,这个记诵很重要。说布施的功德,不是在座上时候的状况,这是座下的功德。在坐下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修持布施。在座下的时候,所修的布施在一般平常人的眼里也能够看到,因为施舍他身上的肉,一般平常的人也能看到这种状况。
从这个记诵也可以看出来,除非一个菩萨证到初地以上,不然不应该把自己的身体,比如肢体送给别人,或者是供养别人,除了一种状况,现代有人在去世之后,他的器官捐赠出去,除了这个状况,这个记诵说不应该这样做。只有初地的菩萨,才能像把身上的肉供养出去的状况。如果有一个人可以这样做,可以说在一个平常人的眼里,能够看到这个人内在的功德,内在的功德看不到,但是可以看到外在的。
下两句是赞美布施的行为,布施是初地菩萨在座下主要修行的东西。所有的众生都希望快乐,众生的快乐都是要有资具,才能具有,没有资具,就没有办法快乐。因为释迦牟尼佛知道,除非布施,一个人不能富有,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边先说了布施。我讲一些别的,也许是题外话,不过知道了也比较好。能够富裕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要富裕,应该越富裕越好。就像山、海那么多的黄金、钻石,我们也不能说不要,因为这样你可以做很多的事,当然你也应该知道这有什么短处。如果你能够这样了解到,当然每一点金子,对你都是很快乐的。但是要想富裕,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你对于生意界的知识,你有什么样的方略,你的能力怎么样。这种能力,一般来说中国人、犹太人、爱尔兰人,都有这种能力的,但是有另外一种能力比较难的,就是要有功德。这种功德很大一部分是跟你内在的光芒有关。但是很多时候,内在的光芒会因为你的贪婪、忧郁,把光芒降低了。为了要把能力再次提升起来,所以说做集聚功德的事很重要。
第11个记诵,不慈悲的、很不敏感的,永远都想到自己,这种众生也要去得到富裕的东西,因为有布施,才能够得到。前面第10个记诵和11个记诵,特别来赞美布施。第10、11个记诵,是以把布施当作是清净这种暂时性痛苦的方法,以这种方法来赞誉它。这两个记诵赞美布施,认为布施是清净暂时痛苦的方式。
第12个记诵,布施可以作为永远清净痛苦的东西。这种菩萨布施的时候,当他在布施的时候,会碰到圣人。这当然有很多的故事。当你因为用布施来积聚功德的时候,布施所能积聚功德的大小,当然第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动机,你的发心怎么样。但是同时也跟布施的对象有很大的关系。举例说,你可以一天给街上乞讨的人一分钱。有很多的乞丐,你每个人给他一分钱,但是一群乞丐里,可能有一个圣人。因为你和这个圣人有因缘,就是业力上的联系,这可以帮助你涌断“三有”的流,能够正得寂灭。
第13个记诵,这个记诵是很美的。一个众生当他们布施的时候,写的方法非常聪明,前面讲了很多布施的功德,这边讲一个普通的人布施的时候,因为当他布施的时候,他有期望回报的心,所以他不能马上得到快乐。当布施的果报没有马上出现的时候,这个回报很可能几生以后才会出现,这个人可能觉得布施没有结果,他可能停止布施的行为。但是对于没有希望和惧怕的菩萨而言,他根本没有期望他的布施带来任何的回报。这种菩萨实际上一布施,马上能够享受布施的结果,因为对于这种菩萨而言,他所要的布施的结果是希望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得到快乐,所以当他一布施的时候,他已经得到了这种快乐。这样的菩萨,就不会停止布施的行为,而且会更增加,因为他布施是希望对方能够快乐,每一次的布施对方快乐,对方快乐,他就更快乐,所以他会继续下去。这种是菩萨式的布施。第三句,“由前悲性非悲…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