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杯子,但是你想想你看的不是他看到的,這是你的決定,你所看到的杯子沒有任何一個其他的人看到。所以你現在觀想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桔紅色的,你現在修,你觀想一個桔黃色的菩薩,你可以幻想到底有多桔,這是你的看法。這還是很粗的例子。因爲剛才講的這麼粗的疑,實際上在資糧位的菩薩已經完全清淨,已經沒有了。我們談的初地菩薩的疑,對我們來說,我們應該祈禱他們所得到的清淨疑。
第叁種去掉的結,不能說是慢,有一點像持的戒。一些戒律,比如說這個人的上師來了,要給上師頂禮,供養上師一朵花,這種戒心。舉這個例子很粗,但是我沒有辦法,因爲我自己還沒有證得初地,各位也沒有積一定的功德來聽初地菩薩講《入中論》。這個有點像一種傲慢、驕慢。舉例來說,一個和尚持了很多戒,他覺得自己持戒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引用彌勒菩薩講的話,一個人持戒除非持到沒有持戒的慢,否則不可能圓滿。這個可以理解,一個出家人,不管和尚還是尼姑,他持了很多的戒,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但是這也會給人非常驕慢的心,我怎麼怎麼樣,有這樣的心情。
這叁種煩惱已經清淨了,因爲這樣,所以他有勝歡喜。同樣,還不只是這樣,有另外一個很好的原因,他只是有勝歡喜。什麼原因呢?初地爲什麼叫極喜地?因爲他剛剛已經渡過了輪回的邊際了,兩個大劫的修行,他已經渡過了輪回的邊際。這一點要花多少的時間,會有很多的人辯論,我們就不討論它了,但是他已經過了邊際。這種菩薩會唱很多的歌,很多的經裏都唱歌。很多的經裏寫,我已經渡過了像眼淚一樣的海,我已經爬過了很多骨頭堆成山似的山,今天我把我的手和天空變成同樣的大小,在那個時候,他每一刹那都能看到一百個佛,有一種勝歡喜,他可以震動一百個世界。
前面我們談到初地菩薩的功德、特質,這個記誦談到了初地菩薩清淨和積聚的功德,還有清靜的煩惱。“生于如來的家族”,性也變了,斷除了叁種煩惱,還有勝歡喜,還有更多的。
下面談到怎麼樣獲得進步的功德。你可以看出來,一個得到初地的菩薩,有一種功德或者是能力,任何的時間想要進步立刻可以進步,而不是像一般的衆生,進步非常非常困難。一個菩薩,任何時候想要進步就可以進步,對于一般的沒有達到初地以上的衆生有一個困難,他沒有進進的熱忱,因爲他沒有看到進步的好處和不進步的壞處,所以進進的熱忱非常缺乏。
下面這個記誦,“從地登地善上進”,一地地的改進,而且都是帶著非常愉悅、快樂的心情改進。第二句和第叁句,“滅彼一切惡趣道,此異生地悉永盡”,這兩句對于菩薩而言,輪回已經完全終止了,再也沒有了。第四句有點難,實際上是一個例子,月稱菩薩講,初地菩薩的功德有點像第八個階段的阿羅漢的功德。但是,你不要認爲初地菩薩和我們剛才講的第八個階段的修小乘的聖人的功德完全一樣,之所以這樣講,在印度有很多修上座部的修行人,他們有各種對修行階段的劃分,他們任務在小乘的第八個階段,那個人是證得見到位。對于修上座部的人,我們的證悟跟那個人的證到見到位是一樣的。
第8個記誦,在前面講過初地菩薩跟第八個階段的小乘的修行人有同樣的功德,下面立刻講初地菩薩還有另外一種功德。“即住最初菩提心,較佛語生及獨覺,由福力勝極增長”。很多人爲這叁句辯論,很多人産生各種的懷疑。我跟一位薩迦派的堪布來受這個法,他們講這本書的時候,第8個記誦大概是全本書裏花最長的時間講的。因爲這邊講,一個證得見到位的初地菩薩的功德,也就是福的力量已經勝過聲聞緣覺了。最後一句講,到了遠行地,也就是到了第七地的時候,這個菩薩當正得了七地的時候,甚至他的慧也超過了前面說的佛與聲,也就是聲聞緣覺。初地菩薩已經以他福的力量,勝過了聲聞緣覺。當這位菩薩正到七地的時候,連慧也超過了聲聞緣覺。
從彌勒菩薩的傳記,給了兩個例子。一個舉的是剛剛出生的嬰兒王子,一個剛剛出生的還是嬰兒的太子,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一個年紀又大又很有經驗的大臣,當然他有自己的經驗、知識,怎麼樣做國王,怎麼樣弄經濟,當然他的能力比太子要高。但是,當皇室到達宮殿或者是到哪個地方的時候,一個剛剛出生的王子……
剛剛出生的王子,會以福的力量勝過已經有經驗的很成熟的大臣、將軍們。因爲王子將來要做國王,這些大臣無論多聰明,他就是做大臣。
什麼時候剛剛出生的王子,才能夠在會的時候超過聲聞緣覺呢?因爲七地菩薩可以在任何一個刹那,都可以進入空性,從空性裏出來,這種是聲聞緣覺連想都沒有辦法想到的。
簡短地說一下,像這個記誦,我們讀起來覺得有點看輕的聲聞緣覺。他也可以這樣寫第8個記誦,初地菩薩在慧方面還是勝不過聲聞緣覺,他沒有這樣寫,他從另外一個方面寫。第8個記誦的最後一句,你也會覺得把七地菩薩早一點提出來講,因爲你看前面的叁句,你會感覺可能會的方面,初地菩薩還是不如聲聞緣覺,但是這邊,月稱菩薩說,到七地的時候,他的慧也超過了聲聞緣覺。所以,讀了第8個記誦,你會覺得有點像大乘沙文主義,看不起小乘。但是寫的方式非常聰明,有很多印度的學者反而認爲,這種寫法實際上是贊譽聲聞緣覺,爲什麼呢?這邊有一個很大的爭論。因爲,一般人種覺得,聲聞緣覺並不太在意清除“所知障”,因爲他們只要脫離輪回,要脫離輪回,只要去除自我就可以了。但是在這個記誦裏,聲聞緣覺對于法無我,也有一點的證悟,我們怎麼知道呢?只有一個字,就是“業”。爲什麼呢?因爲由“業”這個字,可以看出來,從初地到六地,聲聞緣覺跟他有同樣的智慧,這是一個很大的贊譽。
前面談的是初地菩薩的功德,也談到了增上的功德和清除意勝地的功德,也談到了福的功德。我們要說福德的力量多好的時候,我們就舉出聲聞緣覺,比起聲聞緣覺這兩個人,這些的菩薩多好。當然,還有一些功德在後面。初地的菩薩主要集中強調的是布施度。就算是施舍身上的肉,也很有熱忱。“此因能比不現見”,這個記誦很重要。說布施的功德,不是在座上時候的狀況,這是座下的功德。在坐下的時候,主要集中在修持布施。在座下的時候,所修的布施在一般平常人的眼裏也能夠看到,因爲施舍他身上的肉,一般平常的人也能看到這種狀況。
從這個記誦也可以看出來,除非一個菩薩證到初地以上,不然不應該把自己的身體,比如肢體送給別人,或者是供養別人,除了一種狀況,現代有人在去世之後,他的器官捐贈出去,除了這個狀況,這個記誦說不應該這樣做。只有初地的菩薩,才能像把身上的肉供養出去的狀況。如果有一個人可以這樣做,可以說在一個平常人的眼裏,能夠看到這個人內在的功德,內在的功德看不到,但是可以看到外在的。
下兩句是贊美布施的行爲,布施是初地菩薩在座下主要修行的東西。所有的衆生都希望快樂,衆生的快樂都是要有資具,才能具有,沒有資具,就沒有辦法快樂。因爲釋迦牟尼佛知道,除非布施,一個人不能富有,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邊先說了布施。我講一些別的,也許是題外話,不過知道了也比較好。能夠富裕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要富裕,應該越富裕越好。就像山、海那麼多的黃金、鑽石,我們也不能說不要,因爲這樣你可以做很多的事,當然你也應該知道這有什麼短處。如果你能夠這樣了解到,當然每一點金子,對你都是很快樂的。但是要想富裕,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就是你對于生意界的知識,你有什麼樣的方略,你的能力怎麼樣。這種能力,一般來說中國人、猶太人、愛爾蘭人,都有這種能力的,但是有另外一種能力比較難的,就是要有功德。這種功德很大一部分是跟你內在的光芒有關。但是很多時候,內在的光芒會因爲你的貪婪、憂郁,把光芒降低了。爲了要把能力再次提升起來,所以說做集聚功德的事很重要。
第11個記誦,不慈悲的、很不敏感的,永遠都想到自己,這種衆生也要去得到富裕的東西,因爲有布施,才能夠得到。前面第10個記誦和11個記誦,特別來贊美布施。第10、11個記誦,是以把布施當作是清淨這種暫時性痛苦的方法,以這種方法來贊譽它。這兩個記誦贊美布施,認爲布施是清淨暫時痛苦的方式。
第12個記誦,布施可以作爲永遠清淨痛苦的東西。這種菩薩布施的時候,當他在布施的時候,會碰到聖人。這當然有很多的故事。當你因爲用布施來積聚功德的時候,布施所能積聚功德的大小,當然第一個也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動機,你的發心怎麼樣。但是同時也跟布施的對象有很大的關系。舉例說,你可以一天給街上乞討的人一分錢。有很多的乞丐,你每個人給他一分錢,但是一群乞丐裏,可能有一個聖人。因爲你和這個聖人有因緣,就是業力上的聯系,這可以幫助你湧斷“叁有”的流,能夠正得寂滅。
第13個記誦,這個記誦是很美的。一個衆生當他們布施的時候,寫的方法非常聰明,前面講了很多布施的功德,這邊講一個普通的人布施的時候,因爲當他布施的時候,他有期望回報的心,所以他不能馬上得到快樂。當布施的果報沒有馬上出現的時候,這個回報很可能幾生以後才會出現,這個人可能覺得布施沒有結果,他可能停止布施的行爲。但是對于沒有希望和懼怕的菩薩而言,他根本沒有期望他的布施帶來任何的回報。這種菩薩實際上一布施,馬上能夠享受布施的結果,因爲對于這種菩薩而言,他所要的布施的結果是希望接受布施的人能夠得到快樂,所以當他一布施的時候,他已經得到了這種快樂。這樣的菩薩,就不會停止布施的行爲,而且會更增加,因爲他布施是希望對方能夠快樂,每一次的布施對方快樂,對方快樂,他就更快樂,所以他會繼續下去。這種是菩薩式的布施。第叁句,“由前悲性非悲…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