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P7

  ..續本文上一頁性,故唯布施爲要行”就是佛講布施。悲性頭兩句,也就是菩薩布施的方式。非悲性,就是第11個記誦,比如“悲心下劣心粗曠,專求自利爲勝者”。

  第14個記誦,一個人修行,最後正得了聲聞緣覺的果位,這種快樂等于一個初地的菩薩只要聽到一個乞丐,跟他說,請你給我一點東西,當他聽到這個乞丐講請你給我一點東西,這個時候他心裏所得到的快樂,就相當于一個修聲聞緣覺道的人,最後正得聲聞緣覺道的人一樣,因爲他的快樂這麼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光聽到這個就有這麼大的快樂,不必講實際上真正布施的時候,有這個行爲的時候,快樂有多大了。

  第15個記誦,當菩薩“由割自身布施苦”,就可以知道,由他自己的痛苦,還可以知道其他的衆生,比如地獄的衆生有多麼痛苦。他在切他自己的肢體的時候,有一點痛,他把這種痛苦跟地獄道的衆生的痛苦比較一下,在這個情況下,會對地獄裏痛苦的衆生有非常大的慈悲,因爲有這種狀況,在那個時候不會猶豫切斷自己的肢體,他會更快地去做。

  第16個記誦,談到兩種波羅蜜。如果一個菩薩已經超越過施者、受者、施物的概念的話,這個就叫做出世波羅蜜多。但是,如果一個人只在這叁者,就是施者、受者和施物上面,這叫世間的波羅蜜多,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把這個功德回向。像我們這種普通的衆生,不但對于施者、受者、施物叁種有執著,但是我們施完了沒有回向,這種布施只叫做布施。

  第17個記誦,這種菩薩就像是月亮,爲什麼像月亮呢?因爲他清除了一切無明的黑暗,這種菩薩已經得到了殊勝的勝利。

  提問:有人假裝乞丐,我們應該布施嗎?

  回答:對,要布施。

  提問:法緣悲的對象是變化型的對象,請你具體說明?

  回答:了解無常。

  提問:廣義的慈悲是指對狀況的了解,是不是就是指明覺?

  回答:大概是這樣的。

  提問:什麼構成衆生?

  回答: 衆生在中文裏面是什麼意思呢?在藏文裏面叫生界,中文的意思應該叫有情,但是這邊也有一個分析,可能有爭論的。但是,有的人說,到底是哪一個有情呢?但是這個也有答案,有人說佛性是有心,那就是衆生,佛性假如沒有心,就是聖人,就是證悟的、成佛的。

  提問:衆生的特性是“貪嗔癡”叁毒嗎?

  回答:我不知道,這是一個大的問題。

  提問:“默法時起具”,具足法緣悲的上師大有什麼條件?

  回答:這個答案已經回答了。要了解無常。

  做一個結論。我已經講了第一個和第二個,在藏文裏面叫“烏麻臼巴”。第叁個就是翻譯者歸敬文殊菩薩。第四個,這本書的結構裏是著作者的歸敬頌,那個歸敬頌是什麼樣的,寫的是什麼。在藏文的大悲心下,還有別的嗎?第一個就是四種聖人。

  第一個就是四種聖人,菩薩是最好的,最高的是菩薩,下面是菩薩的叁個因,然後這叁個之中,月稱菩薩最喜歡的是悲心。悲心有叁類,第一個是生緣悲。菩薩的叁個原因的次序:大悲心、無分別慧和菩提心。因爲大悲心最容易得到,第二,無二就是無分別慧,而不是菩提心?爲什麼需要悲心?舉了叁個例子,種子、水和結果。

  現在出一些比較難的問題。第叁種悲心的對象是什麼?除了佛之外包括,這樣答是可以的,以一個中觀學者的方式講出來。(回答:對名相的執著。)第二種悲心的對象是什麼?(回答:所有衆生和所有的現象。)所有的現象嗎?包括所有的十地菩薩以下的。剛才你的答案把第二種悲心對象的分類講出來了,現在把悲心對象的特質講出來,定義是什麼?(回答:凡是受到變動影響的。)這種答案很好。也許用更好的方式講,就是說一切組合的現象,就是以一種更好的方式講出來。還有呢?因爲假如你只說組合的現象,這是一個涵蓋過廣的答案。因爲這樣的話,就會涵蓋第一種悲心的對象,第一種悲心的對象也是組合的現象,但是這也就等于說你在說組合的現象。這很像,應該再加一個字,應該說是只有。只有組合的現象,因爲這個只有加進去以後,就會除掉第一類的悲心的對象,就是衆生。有的時候幾個字,也有很大的不一樣。(回答:輪回。)這個答案的涵蓋太廣,這個答案涵蓋了第一類的悲心在裏面。這樣學很好,可以學會怎麼樣用定義來定義,這是學佛的最基本的辦法。不要忘記讀這本書主要的目的是要建立見地,如果你的定義錯誤的話,你的見地就沒有辦法建立起來。

  我們談到菩薩各地的功德的時候,我們是談菩薩在座下時候的各種情況。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的。菩薩在座上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分在哪一地的。從初地一直到十地菩薩,在座上沒有差別的。當菩薩最後達到11地,也就是佛地的時候,在那個情況下,就再也沒有所謂的座上和座下的差別了。

  我們現在談二地菩薩坐下的功德。第一個記誦前兩句講,因爲這一地的菩薩的戒律的功德是證得圓滿,所以在夢中也沒有犯戒。梵文的這個字,中文翻譯成戒律,在翻本字的原意,或者說翻譯成藏文這個字,有清涼的意思在裏面。當然在不同的國家,同樣的有不同的意思,因爲戒律這個字總給人一種管束著你,不太舒服的感覺,但是在原來字的裏面,並沒有這個意思。戒律主要是幫助你不要做不善行。所以,你就自然避免這一類的不善行。當我們解釋戒律的時候,這種功效一定要在裏面才行。

  下面這兩句,講出二地菩薩的業都非常清淨,沒有煩惱,所以說13業道都能積集。有一個問題,是不是只有在二地菩薩的時候,才專門修13業道?初地菩薩修不修13業道呢?下面這個記誦的頭兩句講出這一點,初地菩薩也修13業道,但是在二地的時候才修行的最清淨。

  下面談戒律的功德,或者是戒律的特質。這個菩薩一直非常清淨,非常莊嚴,因爲已經清淨了一切的惡業。

  下面兩句談到持戒時候的錯誤,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持戒,這種持戒是有錯誤的。如果一個人對于他持某一種戒律有驕慢的心,這種人的戒律就不清靜。如果一個持戒的菩薩假如有驕慢的心,這種持戒就不圓滿,因爲這樣,這一地的菩薩修持戒的時候,不會有任何驕慢的心。這就是下面這兩句。這樣的菩薩就不會執著于誰在清淨,清淨什麼東西,以及用什麼方式清靜。我們談到無分別,這跟前面我們談到悲心的時候講無分別一樣。悲心的時候講到要無分別,因爲除了你有無分別之外,悲心是沒有區別的。在持戒的時候,也需要無分別。因爲如果一個持戒的人,不知道戒律本身的無分別的話,這種戒律對他來說就會變成規條,這個規條逐步會成爲他執著的對象。這個東西慢慢會發生一些執著于這種感情,慢慢下去就會變成一種執著了。這並不表示,菩薩要破戒隨時可以破戒。這只是表示,菩薩知道戒律的根本實際上是空性,戒律是由有分別的東西製造出來的,戒律的根本,或者說是戒律或者一切道德、規律的根本,實際上是空性。

  下面,是講不持戒的壞處。下面的很簡單,不像前幾天我們談的,意思就是這樣的。如果說施壞了施主的衆生,可以因爲以前布施的結果而很富裕,但是他還是生在惡道,像龍王這一類的。但是一個衆生,如果布施,又持戒的話,因爲布施,當然會生在人天這樣的善道,然後因爲他戒律,會繼續布施。因爲這樣,就會不斷地越來越好。

  如果一個衆生布施但是不持戒,因爲布施可以享受布施的結果,就是富裕。因爲他不持戒,不會繼續做,就會把以前布施的結果使用殆盡。同時,不持戒的衆生也有很大的機會落到叁惡道,能夠聽聞佛法的機會很少。月稱菩薩寫作的方式,當談二地菩薩的功德,同時也建議像我們沒有證到菩薩地的衆生,怎麼樣能夠持戒,得到這樣的功德。簡單地說,布施能夠令人富裕,但是富裕不一定是錢,很可能是機會,很可能是有這樣的權力、時間上的富裕。戒律是讓你不要落到惡道。

  下面這個記誦,如果一個勇士在戰場上,當你沒有被敵人逮住的時候,你應該盡量在道上前進,當你被敵人逮住,那個時候機會就很小了。一旦這個勇士如果被敵人逮住了之後,幾乎沒有辦法把他救出來了。“是故勝者”,最先說布施,然後說戒律。前兩句的原因,因爲這些功德如果生長在戒律的田中,結果就永遠不會枯竭,因爲這樣,所以說了這種戒律。

  下一個記誦,在輪回裏面的衆生,佛語所生、聲聞、緣覺、菩薩,這些不僅想要得到“增上生”,希望自己生的地方越來越好,這些是輪回裏面的衆生所希望的,或者是取得“絕境生”,這些是菩薩等所希望的,除了戒律之外,沒有別的能讓他們達到這樣的。下面是一個非常印度式的例子。第一句,大海不願意裏面有屍體,吉祥與不吉祥,兩者也不會在一起。在印度,大家都是把屍體往海裏丟,隔了幾天,海浪又把屍體沖過來,沖到岸上。談二地菩薩的決定、意願,一個持戒的菩薩絕對不會做和持戒相反的事。

  下面一個記誦,跟前面布施講的很像。持戒的人,如果有一個什麼人來斷除什麼東西,斷除什麼樣壞的東西,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斷除這個,如果他有這叁者世間的,這當然包括必須要把這些功德回向。如果一個人沒有這叁者的執著,就是一個出世的波羅秘。

  下面一個記誦,像詩一樣贊美二地菩薩。二地菩薩已經超出了世間,他已經不是輪回裏的衆生了,但是,他可以說是輪回裏衆生的莊嚴。這個菩薩就像是秋天的月亮一樣,這種講法是很印度式的。因爲印度很熱,秋月讓他們覺得涼快,能夠解除他們的口渴,也讓他們的心裏的煩惱能夠降低,所以是這樣講的。

  第二章就結束了,這一章是很直截了當的。下面這一章也很簡單,我忘了講二地菩薩叫離垢地,特別集中強調在沒有破戒的汙垢,就是沒有破戒垢。

  第叁地的菩薩,叫做發光地,實際上可以說是火光。

  火可以把木材燒掉,這個時候,木材代表的是現象。這個時候,叁地的菩薩是以他的智慧,能夠燒盡對于現象的分別,所以,他被叫爲發…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廣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