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故唯布施为要行”就是佛讲布施。悲性头两句,也就是菩萨布施的方式。非悲性,就是第11个记诵,比如“悲心下劣心粗旷,专求自利为胜者”。
第14个记诵,一个人修行,最后正得了声闻缘觉的果位,这种快乐等于一个初地的菩萨只要听到一个乞丐,跟他说,请你给我一点东西,当他听到这个乞丐讲请你给我一点东西,这个时候他心里所得到的快乐,就相当于一个修声闻缘觉道的人,最后正得声闻缘觉道的人一样,因为他的快乐这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光听到这个就有这么大的快乐,不必讲实际上真正布施的时候,有这个行为的时候,快乐有多大了。
第15个记诵,当菩萨“由割自身布施苦”,就可以知道,由他自己的痛苦,还可以知道其他的众生,比如地狱的众生有多么痛苦。他在切他自己的肢体的时候,有一点痛,他把这种痛苦跟地狱道的众生的痛苦比较一下,在这个情况下,会对地狱里痛苦的众生有非常大的慈悲,因为有这种状况,在那个时候不会犹豫切断自己的肢体,他会更快地去做。
第16个记诵,谈到两种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已经超越过施者、受者、施物的概念的话,这个就叫做出世波罗蜜多。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在这三者,就是施者、受者和施物上面,这叫世间的波罗蜜多,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把这个功德回向。像我们这种普通的众生,不但对于施者、受者、施物三种有执著,但是我们施完了没有回向,这种布施只叫做布施。
第17个记诵,这种菩萨就像是月亮,为什么像月亮呢?因为他清除了一切无明的黑暗,这种菩萨已经得到了殊胜的胜利。
提问:有人假装乞丐,我们应该布施吗?
回答:对,要布施。
提问:法缘悲的对象是变化型的对象,请你具体说明?
回答:了解无常。
提问:广义的慈悲是指对状况的了解,是不是就是指明觉?
回答:大概是这样的。
提问:什么构成众生?
回答: 众生在中文里面是什么意思呢?在藏文里面叫生界,中文的意思应该叫有情,但是这边也有一个分析,可能有争论的。但是,有的人说,到底是哪一个有情呢?但是这个也有答案,有人说佛性是有心,那就是众生,佛性假如没有心,就是圣人,就是证悟的、成佛的。
提问:众生的特性是“贪嗔痴”三毒吗?
回答: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提问:“默法时起具”,具足法缘悲的上师大有什么条件?
回答:这个答案已经回答了。要了解无常。
做一个结论。我已经讲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在藏文里面叫“乌麻臼巴”。第三个就是翻译者归敬文殊菩萨。第四个,这本书的结构里是著作者的归敬颂,那个归敬颂是什么样的,写的是什么。在藏文的大悲心下,还有别的吗?第一个就是四种圣人。
第一个就是四种圣人,菩萨是最好的,最高的是菩萨,下面是菩萨的三个因,然后这三个之中,月称菩萨最喜欢的是悲心。悲心有三类,第一个是生缘悲。菩萨的三个原因的次序:大悲心、无分别慧和菩提心。因为大悲心最容易得到,第二,无二就是无分别慧,而不是菩提心?为什么需要悲心?举了三个例子,种子、水和结果。
现在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第三种悲心的对象是什么?除了佛之外包括,这样答是可以的,以一个中观学者的方式讲出来。(回答:对名相的执著。)第二种悲心的对象是什么?(回答:所有众生和所有的现象。)所有的现象吗?包括所有的十地菩萨以下的。刚才你的答案把第二种悲心对象的分类讲出来了,现在把悲心对象的特质讲出来,定义是什么?(回答:凡是受到变动影响的。)这种答案很好。也许用更好的方式讲,就是说一切组合的现象,就是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讲出来。还有呢?因为假如你只说组合的现象,这是一个涵盖过广的答案。因为这样的话,就会涵盖第一种悲心的对象,第一种悲心的对象也是组合的现象,但是这也就等于说你在说组合的现象。这很像,应该再加一个字,应该说是只有。只有组合的现象,因为这个只有加进去以后,就会除掉第一类的悲心的对象,就是众生。有的时候几个字,也有很大的不一样。(回答:轮回。)这个答案的涵盖太广,这个答案涵盖了第一类的悲心在里面。这样学很好,可以学会怎么样用定义来定义,这是学佛的最基本的办法。不要忘记读这本书主要的目的是要建立见地,如果你的定义错误的话,你的见地就没有办法建立起来。
我们谈到菩萨各地的功德的时候,我们是谈菩萨在座下时候的各种情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的。菩萨在座上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分在哪一地的。从初地一直到十地菩萨,在座上没有差别的。当菩萨最后达到11地,也就是佛地的时候,在那个情况下,就再也没有所谓的座上和座下的差别了。
我们现在谈二地菩萨坐下的功德。第一个记诵前两句讲,因为这一地的菩萨的戒律的功德是证得圆满,所以在梦中也没有犯戒。梵文的这个字,中文翻译成戒律,在翻本字的原意,或者说翻译成藏文这个字,有清凉的意思在里面。当然在不同的国家,同样的有不同的意思,因为戒律这个字总给人一种管束着你,不太舒服的感觉,但是在原来字的里面,并没有这个意思。戒律主要是帮助你不要做不善行。所以,你就自然避免这一类的不善行。当我们解释戒律的时候,这种功效一定要在里面才行。
下面这两句,讲出二地菩萨的业都非常清净,没有烦恼,所以说13业道都能积集。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在二地菩萨的时候,才专门修13业道?初地菩萨修不修13业道呢?下面这个记诵的头两句讲出这一点,初地菩萨也修13业道,但是在二地的时候才修行的最清净。
下面谈戒律的功德,或者是戒律的特质。这个菩萨一直非常清净,非常庄严,因为已经清净了一切的恶业。
下面两句谈到持戒时候的错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持戒,这种持戒是有错误的。如果一个人对于他持某一种戒律有骄慢的心,这种人的戒律就不清静。如果一个持戒的菩萨假如有骄慢的心,这种持戒就不圆满,因为这样,这一地的菩萨修持戒的时候,不会有任何骄慢的心。这就是下面这两句。这样的菩萨就不会执著于谁在清净,清净什么东西,以及用什么方式清静。我们谈到无分别,这跟前面我们谈到悲心的时候讲无分别一样。悲心的时候讲到要无分别,因为除了你有无分别之外,悲心是没有区别的。在持戒的时候,也需要无分别。因为如果一个持戒的人,不知道戒律本身的无分别的话,这种戒律对他来说就会变成规条,这个规条逐步会成为他执著的对象。这个东西慢慢会发生一些执著于这种感情,慢慢下去就会变成一种执著了。这并不表示,菩萨要破戒随时可以破戒。这只是表示,菩萨知道戒律的根本实际上是空性,戒律是由有分别的东西制造出来的,戒律的根本,或者说是戒律或者一切道德、规律的根本,实际上是空性。
下面,是讲不持戒的坏处。下面的很简单,不像前几天我们谈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如果说施坏了施主的众生,可以因为以前布施的结果而很富裕,但是他还是生在恶道,像龙王这一类的。但是一个众生,如果布施,又持戒的话,因为布施,当然会生在人天这样的善道,然后因为他戒律,会继续布施。因为这样,就会不断地越来越好。
如果一个众生布施但是不持戒,因为布施可以享受布施的结果,就是富裕。因为他不持戒,不会继续做,就会把以前布施的结果使用殆尽。同时,不持戒的众生也有很大的机会落到三恶道,能够听闻佛法的机会很少。月称菩萨写作的方式,当谈二地菩萨的功德,同时也建议像我们没有证到菩萨地的众生,怎么样能够持戒,得到这样的功德。简单地说,布施能够令人富裕,但是富裕不一定是钱,很可能是机会,很可能是有这样的权力、时间上的富裕。戒律是让你不要落到恶道。
下面这个记诵,如果一个勇士在战场上,当你没有被敌人逮住的时候,你应该尽量在道上前进,当你被敌人逮住,那个时候机会就很小了。一旦这个勇士如果被敌人逮住了之后,几乎没有办法把他救出来了。“是故胜者”,最先说布施,然后说戒律。前两句的原因,因为这些功德如果生长在戒律的田中,结果就永远不会枯竭,因为这样,所以说了这种戒律。
下一个记诵,在轮回里面的众生,佛语所生、声闻、缘觉、菩萨,这些不仅想要得到“增上生”,希望自己生的地方越来越好,这些是轮回里面的众生所希望的,或者是取得“绝境生”,这些是菩萨等所希望的,除了戒律之外,没有别的能让他们达到这样的。下面是一个非常印度式的例子。第一句,大海不愿意里面有尸体,吉祥与不吉祥,两者也不会在一起。在印度,大家都是把尸体往海里丢,隔了几天,海浪又把尸体冲过来,冲到岸上。谈二地菩萨的决定、意愿,一个持戒的菩萨绝对不会做和持戒相反的事。
下面一个记诵,跟前面布施讲的很像。持戒的人,如果有一个什么人来断除什么东西,断除什么样坏的东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断除这个,如果他有这三者世间的,这当然包括必须要把这些功德回向。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三者的执著,就是一个出世的波罗秘。
下面一个记诵,像诗一样赞美二地菩萨。二地菩萨已经超出了世间,他已经不是轮回里的众生了,但是,他可以说是轮回里众生的庄严。这个菩萨就像是秋天的月亮一样,这种讲法是很印度式的。因为印度很热,秋月让他们觉得凉快,能够解除他们的口渴,也让他们的心里的烦恼能够降低,所以是这样讲的。
第二章就结束了,这一章是很直截了当的。下面这一章也很简单,我忘了讲二地菩萨叫离垢地,特别集中强调在没有破戒的污垢,就是没有破戒垢。
第三地的菩萨,叫做发光地,实际上可以说是火光。
火可以把木材烧掉,这个时候,木材代表的是现象。这个时候,三地的菩萨是以他的智慧,能够烧尽对于现象的分别,所以,他被叫为发…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