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P5

  ..续本文上一页像我们念这个时候的,如果这两句话念的时候,重要的集中点是在第二种的悲心,就加重动水。如果你念的时候,想第三种的悲心,就加重性空的音调。

  第二种的悲心的对象,只要你有变化的这一切的现象都是悲心的对象。就是前面说的,凡是要有生、住、灭,有这种变化的,就是他的对象。所以众生,包括许多许多的菩萨,坐下的菩萨。他们就像是对水,一个摇动的水上的月亮的影子。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动。吹动水的是风,我们的心就像是风一样。这个深蓝色的湖实际误以为乌云就是我,这个就像是湖一样,水一直在摇动。所以,他们是第二种悲心的对象。

  第三种的悲心,集中在空性,也重视在它的影子,或者是反射的影子上。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说是自性,根本没有说什么叫真的月亮。那个水摇来摇去,上面有月的影子,但是没有真的月亮在里面。你们看到,第一个人是对这个说,摇动有慈悲。第三种情形就知道,摇动的月亮根本没有自性,所以管它摇不摇根本没有关系,知道这个月亮是没有自性的。有月影,可是没有真的月亮在里面。十地菩萨在座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办法得到完全的智慧,他们仍然有一种对于名字的执著。假如我们说对于名字的执著,或者是对于特征的执著,比如什么叫佛、菩萨,对名字的执著,不管怎么样,他们有分别,没有完完全全的真的空性。所以说他们即使在座上,也还是我们悲心的对象。

  如果你知道水里面的月亮是一个月亮的影子的话,你就知道,水摇动的时候,月亮还是一个月亮的影子,我们好象担心这种摇动很多。如果你往前进一步,你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影子的话,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我每次读这本论,觉得非常得兴奋。这里面只有几个字,但是意思这么丰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功德,很幸运月称写了这本书。

  简单来说,第一种悲心的对象,是苦苦。第二种悲心的对象,是坏苦。第三种悲心的对象,是行苦。是什么呢?我们昨天说的苦的定义,把昨天对苦的定义,现在拿来这边,把这三个配套,就可以学到一些东西。昨天苦的定义是四个,如果这样的话,就算是十地菩萨在座上的时候,那个状态仍然是无常,一定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是无常的话,十地菩萨只能做十地菩萨了,成不了佛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所以,昨天给你的对于苦的定义,就可以把一切都涵盖下来了。我们说痛苦,我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他们有什么痛苦,因为每一次当我们去解释什么叫痛苦的时候,那是我们的解释,当然大菩萨是没有像我们说的痛苦。

  提问:我们都睡了,我们都醒了,醒了这个人既然都知道我们得了艾滋病,为什么还要跑来跑去把我们叫起来?

  回答: 他自己是醒过来了,他也知道别的人不愿意醒过来。他也知道,只要那些人醒过来,就不必吃这个苦了,但是他们现在都在吃这个苦。既然我们说根本没有什么不能成佛,每个人都成佛,何必要叫醒。其实也不只是这样的,我认为修行的人才能醒来,才能成佛,大并不是说一定要某一个时候就醒了。大家每一个人都在做梦,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醒过来?对,可以醒过来。是不是有人真的醒过来了?对,有人真的醒过来了。但是是不是做梦的人都愿意醒过来?这个很困难。

  A:

  第三个记颂已经讲完了。第四个记颂讲了前一半。我们讲归敬颂,讲过了成佛的三个因,在三个因之中月称菩萨特别称赞敬礼大悲心。第四个记诵的前面一半,告诉我们悲心的后两种,也就是法缘悲还有无缘悲。第四个集中的前面一半结束之后,归敬颂全部结束了。

  有一点非常重要,菩萨各地的功德,从一个初地以上的菩萨来看,是没有所谓各地的差别。所以可以这样讲,从智慧和大悲心两个角度看,从菩萨各地的证悟,假如分成座上和座下两个时间来讲,在座上没有菩萨各地的分别,菩萨各地的证悟在座上都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从菩萨自己的观点来说,这种很粗重的分别,各地间的分别,已经在证到初地的时候,已经完全舍弃掉了。所以在菩萨的观点,没有所谓各地的分别。这样的话,有一个问题,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怎么样定义菩萨各地、菩萨地的不一样。一个方法,从众生的角度来定义他。另外一种定义的办法,就是从菩萨自己座下的角度来定义他。

  举例,初地和二地的菩萨,在座下的时间,有两种是跟成佛相关的特质,他们会有两种不同的特质,或者说他们的量上也会不一样。同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说初地和二地菩萨的区别,取决于他们清除烦恼的能力。

  ……以这个能力做分别。另外的方式,各地的菩萨在修六度或者是十度,这种般若度所强调修行的各度不一样,比如说初地菩萨会更集中在修行十度上,强调修哪一个,也可以看得出来。另外一个牲畜生在什么样的地方,这个当然不是说绝对一定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菩萨会生成某些王中之王。

  我再强调一次,上面讲的分别不一样,完全是从别人的观点,或者说这个菩萨自己座下时候的观点来分的。所以,在菩萨当在座上的时候,当他自己修行座上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分别,就像是《华严经—十地品》说,就像任何一个学者都没有办法看到鸟在天上飞的踪迹一样,也没有任何人看到座上菩萨修行的踪迹,以及表达一样,没有人可以这样的。为什么称之为地呢?因为他像是一个大地,大地上可以长出成佛各种各样的功德,所以我们称之为地。所以有十地,就是十种不同的地。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我们看第一个。我们从第四个记诵,第三句开始。第四个记诵和第五个记诵最后两句是介绍给初地的。

  最先说佛子,就是佛的儿子,因为他有这种悲心,悲心实际上就是一种了解。这种菩萨自然会有要度众生的心,这种菩萨就会祈祷,尤其是做普贤的祈祷或者是回向。他会做非常多,百万次、上亿次。而一个安住在这种状况的菩萨,就是我们说的极喜地的菩萨。普贤行愿有两种,我们这边讲的普贤行愿,不是一般修大圆满的人在大圆满里念的,不是这样的。我们大乘里经常念的普贤行愿品,这个可以看出来,在初地菩萨是最重要的,他修的法就是这个,他不太修喜金刚、极乐金刚,他专门修普贤行愿。

  第五记诵的第三四句,从这边我们开始谈菩萨各地殊胜的功德。这两句告诉我们,当一个菩萨到这边的时候,不但很多的东西改了,连名字也变了,他的名字已经由一个普通人的名字,从这个人开始,这个人只能叫一个名字,就是菩萨。这边有一些分析、讨论。一般来说,我们受了菩萨戒,我们假设我就是菩萨,大乘一般都是接受这个的。但是,月称菩萨有一点不一样,所以照月称菩萨来看,只有正到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被叫做菩萨。寂天菩萨在他写的《入行论》里,是怎么写的呢?但是在《入行论》里,寂天菩萨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刹那间生起希望能够度尽众生的心,只要这样的话,这个人就可以被称为佛子,也就是菩萨,他们之间的不同在哪里?

  要得到菩萨这个名字,有两种办法。一个是以见地,一个是以行为。以行为来获得菩萨的称号或者是名称的,就是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你所讲的菩萨是“资粮位”的菩萨。我们这边谈的菩萨,是以见地来分的,是因为一个人的见地而得到菩萨的称号的。所谓什么叫见地?也就是说,一个菩萨真正的有对于真理,有证悟,以这种证悟的见地被称之为菩萨。谁有对真理的证悟?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所以我们现在谈的就是见到位以上的菩萨。这当然不是很重要,但是有的时候也很让人迷惑的,知道这个,有的时候比较清楚。

  同时,这种功德,或者说这种特征、特性,不只是把一个人的名字变成菩萨,同时也属于一个特定的家族,或者是特定那类的家族里面的一员。他不只是名字叫做这样的,而且实际上成为一个家族里面的一员,就是如来家族、佛的家族。第六个记诵的第一句话,就是“生于如来家族中”。第二句,“断除一切三种结”。下面这两句,“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

  这种菩萨清障和积聚功德的能力,有两种。第一个,是清除障碍的,清静三种结,另外 一个是积聚功德,叫胜欢喜。三种结是哪三种呢?“生于如来家族中”,声闻和缘觉虽然也用佛的名字,但是他们不是如来的家族,不是家里的一员,所以不叫这个名字。我们不知道他们最终能不能成佛,他们自己决定最后怎么样。但是初地的菩萨,不管多早多晚,总有一天要成佛,所以他成为如来家族里面的一员。只要日出的时候,你就可以确定白天要到了,可以确定,不需要怀疑,白天一定会来。

  清障的功德有三种。第一种断除或者清净的,是对于五蕴的执著。记不记得我们前面讲,除非一个人完完全全清净了他对于我的执著,不然不可能离开轮回,到达涅磐,现在这个菩萨比较走在了涅磐的位置上,到了见到位。第二种断除就是疑。在座的很多,如果您没有自己修行过,这个也许不会很懂。但是,你如果自己修过一点东西,你就知道什么叫做疑。因为,疑是成佛最大的一个障碍。这种疑有一点点惧怕的成分在里面。比如你问我,哪里可以到厕所?我跟你讲先左转然后右转然后再左转,那边有一个厕所上面写男厕和女厕,你开了进去,里面就是厕所。在你把门真的打开之前,即便上面写着这边是男那边是女,但是你还会疑问这个人说的是不是真的,或者是你疑问这儿是不是厕所,如果你怀疑的话,你会延误打开门的时间,或者你会不会进去。对这一点,除非一个人真正去修行,不然的话讲疑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

  我们谈的疑,并不是很粗的疑,讲的是一种非常细微的疑。讲这种疑,很难举例,这边,我举一个例子。你看这个,这是一个杯子,你也同意这是一个杯子,你也不怀疑这是…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广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