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我們念這個時候的,如果這兩句話念的時候,重要的集中點是在第二種的悲心,就加重動水。如果你念的時候,想第叁種的悲心,就加重性空的音調。
第二種的悲心的對象,只要你有變化的這一切的現象都是悲心的對象。就是前面說的,凡是要有生、住、滅,有這種變化的,就是他的對象。所以衆生,包括許多許多的菩薩,坐下的菩薩。他們就像是對水,一個搖動的水上的月亮的影子。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動。吹動水的是風,我們的心就像是風一樣。這個深藍色的湖實際誤以爲烏雲就是我,這個就像是湖一樣,水一直在搖動。所以,他們是第二種悲心的對象。
第叁種的悲心,集中在空性,也重視在它的影子,或者是反射的影子上。因爲他們已經沒有什麼說是自性,根本沒有說什麼叫真的月亮。那個水搖來搖去,上面有月的影子,但是沒有真的月亮在裏面。你們看到,第一個人是對這個說,搖動有慈悲。第叁種情形就知道,搖動的月亮根本沒有自性,所以管它搖不搖根本沒有關系,知道這個月亮是沒有自性的。有月影,可是沒有真的月亮在裏面。十地菩薩在座上的時候,還是沒有辦法得到完全的智慧,他們仍然有一種對于名字的執著。假如我們說對于名字的執著,或者是對于特征的執著,比如什麼叫佛、菩薩,對名字的執著,不管怎麼樣,他們有分別,沒有完完全全的真的空性。所以說他們即使在座上,也還是我們悲心的對象。
如果你知道水裏面的月亮是一個月亮的影子的話,你就知道,水搖動的時候,月亮還是一個月亮的影子,我們好象擔心這種搖動很多。如果你往前進一步,你知道這一切都是一個影子的話,所有的問題都沒有了。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我每次讀這本論,覺得非常得興奮。這裏面只有幾個字,但是意思這麼豐富。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很幸運,因爲我們有這樣的功德,很幸運月稱寫了這本書。
簡單來說,第一種悲心的對象,是苦苦。第二種悲心的對象,是壞苦。第叁種悲心的對象,是行苦。是什麼呢?我們昨天說的苦的定義,把昨天對苦的定義,現在拿來這邊,把這叁個配套,就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昨天苦的定義是四個,如果這樣的話,就算是十地菩薩在座上的時候,那個狀態仍然是無常,一定是這樣的。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不是無常的話,十地菩薩只能做十地菩薩了,成不了佛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所以,昨天給你的對于苦的定義,就可以把一切都涵蓋下來了。我們說痛苦,我們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他們有什麼痛苦,因爲每一次當我們去解釋什麼叫痛苦的時候,那是我們的解釋,當然大菩薩是沒有像我們說的痛苦。
提問:我們都睡了,我們都醒了,醒了這個人既然都知道我們得了艾滋病,爲什麼還要跑來跑去把我們叫起來?
回答: 他自己是醒過來了,他也知道別的人不願意醒過來。他也知道,只要那些人醒過來,就不必吃這個苦了,但是他們現在都在吃這個苦。既然我們說根本沒有什麼不能成佛,每個人都成佛,何必要叫醒。其實也不只是這樣的,我認爲修行的人才能醒來,才能成佛,大並不是說一定要某一個時候就醒了。大家每一個人都在做夢,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醒過來?對,可以醒過來。是不是有人真的醒過來了?對,有人真的醒過來了。但是是不是做夢的人都願意醒過來?這個很困難。
A:
第叁個記頌已經講完了。第四個記頌講了前一半。我們講歸敬頌,講過了成佛的叁個因,在叁個因之中月稱菩薩特別稱贊敬禮大悲心。第四個記誦的前面一半,告訴我們悲心的後兩種,也就是法緣悲還有無緣悲。第四個集中的前面一半結束之後,歸敬頌全部結束了。
有一點非常重要,菩薩各地的功德,從一個初地以上的菩薩來看,是沒有所謂各地的差別。所以可以這樣講,從智慧和大悲心兩個角度看,從菩薩各地的證悟,假如分成座上和座下兩個時間來講,在座上沒有菩薩各地的分別,菩薩各地的證悟在座上都是完全一樣的。因爲,從菩薩自己的觀點來說,這種很粗重的分別,各地間的分別,已經在證到初地的時候,已經完全舍棄掉了。所以在菩薩的觀點,沒有所謂各地的分別。這樣的話,有一個問題,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怎麼樣定義菩薩各地、菩薩地的不一樣。一個方法,從衆生的角度來定義他。另外一種定義的辦法,就是從菩薩自己座下的角度來定義他。
舉例,初地和二地的菩薩,在座下的時間,有兩種是跟成佛相關的特質,他們會有兩種不同的特質,或者說他們的量上也會不一樣。同時,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說初地和二地菩薩的區別,取決于他們清除煩惱的能力。
……以這個能力做分別。另外的方式,各地的菩薩在修六度或者是十度,這種般若度所強調修行的各度不一樣,比如說初地菩薩會更集中在修行十度上,強調修哪一個,也可以看得出來。另外一個牲畜生在什麼樣的地方,這個當然不是說絕對一定的。一般來說,什麼樣的菩薩會生成某些王中之王。
我再強調一次,上面講的分別不一樣,完全是從別人的觀點,或者說這個菩薩自己座下時候的觀點來分的。所以,在菩薩當在座上的時候,當他自己修行座上的時候,沒有任何的分別,就像是《華嚴經—十地品》說,就像任何一個學者都沒有辦法看到鳥在天上飛的蹤迹一樣,也沒有任何人看到座上菩薩修行的蹤迹,以及表達一樣,沒有人可以這樣的。爲什麼稱之爲地呢?因爲他像是一個大地,大地上可以長出成佛各種各樣的功德,所以我們稱之爲地。所以有十地,就是十種不同的地。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我們看第一個。我們從第四個記誦,第叁句開始。第四個記誦和第五個記誦最後兩句是介紹給初地的。
最先說佛子,就是佛的兒子,因爲他有這種悲心,悲心實際上就是一種了解。這種菩薩自然會有要度衆生的心,這種菩薩就會祈禱,尤其是做普賢的祈禱或者是回向。他會做非常多,百萬次、上億次。而一個安住在這種狀況的菩薩,就是我們說的極喜地的菩薩。普賢行願有兩種,我們這邊講的普賢行願,不是一般修大圓滿的人在大圓滿裏念的,不是這樣的。我們大乘裏經常念的普賢行願品,這個可以看出來,在初地菩薩是最重要的,他修的法就是這個,他不太修喜金剛、極樂金剛,他專門修普賢行願。
第五記誦的第叁四句,從這邊我們開始談菩薩各地殊勝的功德。這兩句告訴我們,當一個菩薩到這邊的時候,不但很多的東西改了,連名字也變了,他的名字已經由一個普通人的名字,從這個人開始,這個人只能叫一個名字,就是菩薩。這邊有一些分析、討論。一般來說,我們受了菩薩戒,我們假設我就是菩薩,大乘一般都是接受這個的。但是,月稱菩薩有一點不一樣,所以照月稱菩薩來看,只有正到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被叫做菩薩。寂天菩薩在他寫的《入行論》裏,是怎麼寫的呢?但是在《入行論》裏,寂天菩薩說,任何一個人只要刹那間生起希望能夠度盡衆生的心,只要這樣的話,這個人就可以被稱爲佛子,也就是菩薩,他們之間的不同在哪裏?
要得到菩薩這個名字,有兩種辦法。一個是以見地,一個是以行爲。以行爲來獲得菩薩的稱號或者是名稱的,就是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裏講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你所講的菩薩是“資糧位”的菩薩。我們這邊談的菩薩,是以見地來分的,是因爲一個人的見地而得到菩薩的稱號的。所謂什麼叫見地?也就是說,一個菩薩真正的有對于真理,有證悟,以這種證悟的見地被稱之爲菩薩。誰有對真理的證悟?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薩。所以我們現在談的就是見到位以上的菩薩。這當然不是很重要,但是有的時候也很讓人迷惑的,知道這個,有的時候比較清楚。
同時,這種功德,或者說這種特征、特性,不只是把一個人的名字變成菩薩,同時也屬于一個特定的家族,或者是特定那類的家族裏面的一員。他不只是名字叫做這樣的,而且實際上成爲一個家族裏面的一員,就是如來家族、佛的家族。第六個記誦的第一句話,就是“生于如來家族中”。第二句,“斷除一切叁種結”。下面這兩句,“此菩薩持勝歡喜,亦能震動百世界”。
這種菩薩清障和積聚功德的能力,有兩種。第一個,是清除障礙的,清靜叁種結,另外 一個是積聚功德,叫勝歡喜。叁種結是哪叁種呢?“生于如來家族中”,聲聞和緣覺雖然也用佛的名字,但是他們不是如來的家族,不是家裏的一員,所以不叫這個名字。我們不知道他們最終能不能成佛,他們自己決定最後怎麼樣。但是初地的菩薩,不管多早多晚,總有一天要成佛,所以他成爲如來家族裏面的一員。只要日出的時候,你就可以確定白天要到了,可以確定,不需要懷疑,白天一定會來。
清障的功德有叁種。第一種斷除或者清淨的,是對于五蘊的執著。記不記得我們前面講,除非一個人完完全全清淨了他對于我的執著,不然不可能離開輪回,到達涅磐,現在這個菩薩比較走在了涅磐的位置上,到了見到位。第二種斷除就是疑。在座的很多,如果您沒有自己修行過,這個也許不會很懂。但是,你如果自己修過一點東西,你就知道什麼叫做疑。因爲,疑是成佛最大的一個障礙。這種疑有一點點懼怕的成分在裏面。比如你問我,哪裏可以到廁所?我跟你講先左轉然後右轉然後再左轉,那邊有一個廁所上面寫男廁和女廁,你開了進去,裏面就是廁所。在你把門真的打開之前,即便上面寫著這邊是男那邊是女,但是你還會疑問這個人說的是不是真的,或者是你疑問這兒是不是廁所,如果你懷疑的話,你會延誤打開門的時間,或者你會不會進去。對這一點,除非一個人真正去修行,不然的話講疑是沒有辦法講清楚的。
我們談的疑,並不是很粗的疑,講的是一種非常細微的疑。講這種疑,很難舉例,這邊,我舉一個例子。你看這個,這是一個杯子,你也同意這是一個杯子,你也不懷疑這是…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