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P4

  ..续本文上一页在座的各位。我注意到在座的各位有很多的人,你现在修一个法,比如你现在修文殊菩萨的法,修一个礼拜,第一天修法太好了,因为兴奋。修一个礼拜还蛮有意思的,修了一年的话,就觉得有点无聊了,这个时候,你的修行就已经慢慢开始走下坡了。当修行开始走下坡的时候,要特别小心。那个时候,修行走下坡的时候,是真正你的怠惰会产生的时候。我知道很多人修文殊菩萨修了一年,修行开始走下坡,马上修别的法,比如修观世音菩萨。所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你修一个旧的东西,当旧的慢慢变得没有兴趣的时候,你马上再加一个新的东西,总是这样,你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这种情况你是永远修不好的,你会知道很多的这种零零星星的很多的东西,但是永远不会做成大事,永远不要这样做,你修了以后会慢慢觉得没有兴趣的。你慢慢修,现在觉得无聊,你就有意增加我以前修一座、两座、三座,甚至是四座。这个时候,你要逼着你自己这样做。等到你慢慢渡过了这个难关,你就成了这个法的大师了。

  举例来说,我跟一个人说你回去修止。这个人说我现在修了一年的止了,我现在修什么呢?就像昨天我讲的,因为我自己很爱世俗的生活,你这样问了,我就跟他讲你现在修观好了。其实我应该这么跟你讲,继续下去,因为就算你修了十年,我还是会跟你讲继续修下去,但是我不讲这些话。所以说,我在想应该辞职了。所以悲心就像是水,水可以让你一直保持、生存下去。

  第三,悲心也实际上好象是像成熟的果一样。怎么样呢?一个菩萨最先种了悲心的种子,然后以悲心当成水,继续浇灌它,最后当成佛的时候,从法的观点说,根本没有一个叫众生,没有一个众生要去渡。但是,从化身或者从色身的观点看,有众生要去渡,什么叫色身?它是悲心的显现。所以说你看到了,在开始、中间到最后,都需要悲心。所以月称里赞扬和归敬大悲心。对这个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因为对法身而言,没有众生需要去渡,一切都是空性,一切可以都是本来成佛。。

  提问:如果说是色身的观点来看的话,那佛入涅磐的时候,佛的悲心怎么继续下去,或者是说佛没有悲心了?

  回答:我可能解释上有一点误会,佛的色身照大乘来说,不是烦恼和业的结果。佛的色身是两种积聚的结果,就是功德和智慧。但是当我们谈论色身或者是色界的时候,我们这边就讲到佛的化现。所以当我们说佛化现什么东西的时候,当我们用化现这两个字,你就要知道,从法身的观点说,根本没有众生去化现什么东西。所以当我们谈化现的东西,就是从众生的观点谈,因为正好他不知道佛的化现,所以才会讲佛的化现是什么样的。

  悲心是怎么样发挥作用?当佛还是一个菩萨的时候,他曾经因为悲心有很多很多的祈祷、祈请。照大乘来说,菩萨当他是菩萨的时候,他经常祈祷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佛土如何如何,这一点有点像中文说的净土祈祷文。现在我们的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祈祷的时候,他成佛希望这样的世界。所以当他成佛之后,因为他以前祈祷的力量,所以他有这样的化现。有一点必须要了解,你要知道,因为你有这样的功德,佛才能这样祈祷,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功德的话,他的化身也不会被你看到的。

  简单一点的讲,就像下面的这个例子。你要有很大的功德才可以在这边谈中观。所以他应该要感谢你自己的功德,所以你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来听。因为你的功德,所以说突然到哪里跑出来这么一个人,在这儿讲中观,因为他也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也许他也并没有特别要讲给你听,但是你坐在这儿,我讲的所有的资讯你还是拿得到,这是你的功德。但是,这样讲完之后,你又不能说去感谢你的功德,因为你要感谢那个讲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你感谢他,你的功德就更大,就是这样的。功德是很特殊的东西,很不可思议。并不是说我好慈悲来教我们中观,我这样做实际上很自私,但是,如果你有功德的话,这样还是可以的。如果你希望功德更大,他就应该感谢这个人来教这个,就像这一类的。

  提问: 我们可以逐步培养悲心,但是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无分别的智慧?

  回答: 随时都需要。今天把花拿来这儿,有很多的功德,这个饮料也是。顶礼这本书不要跨过它,积聚功德很简单,太简单了,大家都不做了。你现在把这部论放在你的脑袋上,如果你真正很诚心地这样做,这样几乎一百万生的功德都可以积聚。这样讲,其实还是低估他了,积聚功德很容易的。

  现在我要谈到三种悲心。第三个集中,也是归敬,但是当我讲这个归敬的时候,要讲三种悲心。三种悲心,并不是悲心有三类,而是悲心的对象有三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第一种是生缘悲,就是你的悲心的对象是众生。第二种是对与法。第三种是无分别的悲心。头两种悲心叫做共的悲心。第一种悲心是生缘悲,也就是以众生为缘的悲心,是和印度教是一样的。所以你不要说自己身为一个大乘,我对众生都有慈悲,很了不得,到处吹嘘,你要知道对众生有悲心,印度教也是这样的。第二种悲心还是共的,就是共通的悲心。第二种悲心,印度教没有了,和谁共呢?和声闻缘觉共,声闻缘觉也有这一种。所以我们听到很多说声闻缘觉多么自私,什么事都为自己。不是,声闻缘觉有很大的悲心。第三种悲心是只有菩萨有的,这是不共的悲心。

  谁有这三种悲心呢?第一种悲心是谁来修呢?我们可以说是轮回里面的菩萨修的。有两种,一个是轮回的,一种是非轮回里面的菩萨。大乘有五道十地。第一个是资粮道,第二个是加行道,这两个是我们说的轮回的菩萨。上面的另外一个就是见道和修道,这两个部分是十地菩萨的十地在里面。最后一个无学,就是成佛。所以第一种的悲心,是由轮回里面的菩萨来修。第二种的悲心,也就是法源悲,可以说是集中也不是全部,比较集中在初地到七地的菩萨来修。最后这种无缘悲,是由最后三地的菩萨,也就是八九十三地的菩萨为主来修。

  现在我们说第一种悲心。谈这个,我们谈悲心的对象,这个就是第三个中。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则执着法,无生心缘悲心里”。这个敬礼,是非常有力量的一个记诵。这个记诵不只是一个归敬颂,而且它告诉你什么是无明。所以说如果今天讲的只不过让你听了以后觉得非常舒服的佛法,你要救度众生就可以了。不过我们这里学的是经院派的佛法,所以要让你知道,什么东西构成了众生。

  悲心的对象是众生,现在众生的定义是什么?众生的特质是什么?所以说这个众生最先说我,然后就是我所,所以这边已经介绍给你什么叫分别了。然后下面一句就告诉你,众生有了我,有了我所,就会像这个水车一样。水车是什么样的东西。有很多像盛水的杯子,有一个轮子,一般的水车都是这样的。有六个理由,所以说轮回像是一个水车一样。第一个讲水车里面的东西,是用绳子绑住,当然现在用的是螺丝钉,而我们的生活是被业和烦恼捆得紧紧的。这个水车也有一个最初让它运转的,这个就是我们的事。这个水车转的时候,水就到了一个河里,或者是一个集水的地方。

  第一种的悲心的对象,包括所有的众生,甚至包括正在修声闻和缘觉这两个,但是还没有证得的这些,也包括在第一种生缘悲。

  第二种的悲心,法缘悲,包括对所有的现象都有悲心,包括众生,同时还包括修声闻缘觉这两个道,但是还没有证得,同时还包括已经证得声闻缘觉这两道的,还有更多的。而第二种的悲心,甚至包括十地菩萨在座下的时候的状态,就是座下的十地菩萨,所有的菩萨,就是十地到初地,所有的在座下的菩萨,也是包括在第二种悲心里面,这是非常广大的一种悲心,这并不是表示人家有头疼你很同情他,同时这也包括了最高地的菩萨,比如十地菩萨,不是他在座上,他座下的时间也包括在里面,包括了很多的东西。

  第三种悲心的对象,当然包括前面所讲的,一直在十地菩萨在坐下的时间,第三种悲心除了这些之外,甚至包括十地的菩萨,已经下一秒钟要成佛,现在正在座上,这种菩萨也包括在第三种悲心的对象里面。这应该告诉你,我们以前谈悲心,讲的都是第一种悲心。另外两种悲心,想都没想过。所以现在你可以看出来,大乘之所以伟大在哪里。大乘是最伟大的。

  如果现在有一辆印度的车子在这边,车子里面坐了500个 大的声闻缘觉,这个车没有马拉。那这个时候,也许佛会来用脚指头拉这个车。但是,我很怀疑这500个大的声闻缘觉有这种功德,能够让佛用脚指头拉这个东西。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众生完完全全是轮回里的众生,充满了一切的烦恼、凶残,但是这一生只有很短的刹那生起了菩提心,他正好跳到这个车里来,佛就说这一个众生在里头,他的功德就足够让佛自己用脖子来拉这辆车。为什么呢?现在你就看出来原因了,因为悲心的对象不一样。因为声闻缘觉的对象就是众生还有法,但是菩萨是什么样的,你就可以看得出来,即便是十地的菩萨,这个十地菩萨下一秒钟就成佛了,但是这没关系,他在这一秒钟他是十地菩萨,还是第三种悲心的对象。为什么呢?我们看一下下面这一句。

  第四个记诵,前面一半是解释下两种悲心。“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于性空”。

  提问: 十地菩萨又是悲的对象,又是悲的主体,对不对?

  回答: 对,是这样的。

  提问: 有没有哪一种悲心是把佛当成对象的?

  回答: 没有,到这个大概就是上限了。把十地菩萨拿来当悲心的对象,这样还不满意。因为你想想看,这样的话,今天下午或者是上午,我们祈祷的文殊菩萨也是我们悲心的对象,这个话不要乱讲。后面你就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现在讲法缘悲。为了要解释这个对象,第一次你念的时候,把最后一句话的“性空”去掉。当你念到动水的时候,把动水加重,这个就是我的老师这样教我的。所以…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广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