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座的各位。我注意到在座的各位有很多的人,你現在修一個法,比如你現在修文殊菩薩的法,修一個禮拜,第一天修法太好了,因爲興奮。修一個禮拜還蠻有意思的,修了一年的話,就覺得有點無聊了,這個時候,你的修行就已經慢慢開始走下坡了。當修行開始走下坡的時候,要特別小心。那個時候,修行走下坡的時候,是真正你的怠惰會産生的時候。我知道很多人修文殊菩薩修了一年,修行開始走下坡,馬上修別的法,比如修觀世音菩薩。所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你修一個舊的東西,當舊的慢慢變得沒有興趣的時候,你馬上再加一個新的東西,總是這樣,你是沒有辦法的,所以這種情況你是永遠修不好的,你會知道很多的這種零零星星的很多的東西,但是永遠不會做成大事,永遠不要這樣做,你修了以後會慢慢覺得沒有興趣的。你慢慢修,現在覺得無聊,你就有意增加我以前修一座、兩座、叁座,甚至是四座。這個時候,你要逼著你自己這樣做。等到你慢慢渡過了這個難關,你就成了這個法的大師了。
舉例來說,我跟一個人說你回去修止。這個人說我現在修了一年的止了,我現在修什麼呢?就像昨天我講的,因爲我自己很愛世俗的生活,你這樣問了,我就跟他講你現在修觀好了。其實我應該這麼跟你講,繼續下去,因爲就算你修了十年,我還是會跟你講繼續修下去,但是我不講這些話。所以說,我在想應該辭職了。所以悲心就像是水,水可以讓你一直保持、生存下去。
第叁,悲心也實際上好象是像成熟的果一樣。怎麼樣呢?一個菩薩最先種了悲心的種子,然後以悲心當成水,繼續澆灌它,最後當成佛的時候,從法的觀點說,根本沒有一個叫衆生,沒有一個衆生要去渡。但是,從化身或者從色身的觀點看,有衆生要去渡,什麼叫色身?它是悲心的顯現。所以說你看到了,在開始、中間到最後,都需要悲心。所以月稱裏贊揚和歸敬大悲心。對這個大家有什麼問題嗎?
因爲對法身而言,沒有衆生需要去渡,一切都是空性,一切可以都是本來成佛。。
提問:如果說是色身的觀點來看的話,那佛入涅磐的時候,佛的悲心怎麼繼續下去,或者是說佛沒有悲心了?
回答:我可能解釋上有一點誤會,佛的色身照大乘來說,不是煩惱和業的結果。佛的色身是兩種積聚的結果,就是功德和智慧。但是當我們談論色身或者是色界的時候,我們這邊就講到佛的化現。所以當我們說佛化現什麼東西的時候,當我們用化現這兩個字,你就要知道,從法身的觀點說,根本沒有衆生去化現什麼東西。所以當我們談化現的東西,就是從衆生的觀點談,因爲正好他不知道佛的化現,所以才會講佛的化現是什麼樣的。
悲心是怎麼樣發揮作用?當佛還是一個菩薩的時候,他曾經因爲悲心有很多很多的祈禱、祈請。照大乘來說,菩薩當他是菩薩的時候,他經常祈禱將來成佛的時候,他的佛土如何如何,這一點有點像中文說的淨土祈禱文。現在我們的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祈禱的時候,他成佛希望這樣的世界。所以當他成佛之後,因爲他以前祈禱的力量,所以他有這樣的化現。有一點必須要了解,你要知道,因爲你有這樣的功德,佛才能這樣祈禱,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功德的話,他的化身也不會被你看到的。
簡單一點的講,就像下面的這個例子。你要有很大的功德才可以在這邊談中觀。所以他應該要感謝你自己的功德,所以你能夠得到這樣的機會來聽。因爲你的功德,所以說突然到哪裏跑出來這麼一個人,在這兒講中觀,因爲他也不知道你叫什麼名字,也許他也並沒有特別要講給你聽,但是你坐在這兒,我講的所有的資訊你還是拿得到,這是你的功德。但是,這樣講完之後,你又不能說去感謝你的功德,因爲你要感謝那個講的人。爲什麼呢?因爲你感謝他,你的功德就更大,就是這樣的。功德是很特殊的東西,很不可思議。並不是說我好慈悲來教我們中觀,我這樣做實際上很自私,但是,如果你有功德的話,這樣還是可以的。如果你希望功德更大,他就應該感謝這個人來教這個,就像這一類的。
提問: 我們可以逐步培養悲心,但是我們什麼時候需要無分別的智慧?
回答: 隨時都需要。今天把花拿來這兒,有很多的功德,這個飲料也是。頂禮這本書不要跨過它,積聚功德很簡單,太簡單了,大家都不做了。你現在把這部論放在你的腦袋上,如果你真正很誠心地這樣做,這樣幾乎一百萬生的功德都可以積聚。這樣講,其實還是低估他了,積聚功德很容易的。
現在我要談到叁種悲心。第叁個集中,也是歸敬,但是當我講這個歸敬的時候,要講叁種悲心。叁種悲心,並不是悲心有叁類,而是悲心的對象有叁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第一種是生緣悲,就是你的悲心的對象是衆生。第二種是對與法。第叁種是無分別的悲心。頭兩種悲心叫做共的悲心。第一種悲心是生緣悲,也就是以衆生爲緣的悲心,是和印度教是一樣的。所以你不要說自己身爲一個大乘,我對衆生都有慈悲,很了不得,到處吹噓,你要知道對衆生有悲心,印度教也是這樣的。第二種悲心還是共的,就是共通的悲心。第二種悲心,印度教沒有了,和誰共呢?和聲聞緣覺共,聲聞緣覺也有這一種。所以我們聽到很多說聲聞緣覺多麼自私,什麼事都爲自己。不是,聲聞緣覺有很大的悲心。第叁種悲心是只有菩薩有的,這是不共的悲心。
誰有這叁種悲心呢?第一種悲心是誰來修呢?我們可以說是輪回裏面的菩薩修的。有兩種,一個是輪回的,一種是非輪回裏面的菩薩。大乘有五道十地。第一個是資糧道,第二個是加行道,這兩個是我們說的輪回的菩薩。上面的另外一個就是見道和修道,這兩個部分是十地菩薩的十地在裏面。最後一個無學,就是成佛。所以第一種的悲心,是由輪回裏面的菩薩來修。第二種的悲心,也就是法源悲,可以說是集中也不是全部,比較集中在初地到七地的菩薩來修。最後這種無緣悲,是由最後叁地的菩薩,也就是八九十叁地的菩薩爲主來修。
現在我們說第一種悲心。談這個,我們談悲心的對象,這個就是第叁個中。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則執著法,無生心緣悲心裏”。這個敬禮,是非常有力量的一個記誦。這個記誦不只是一個歸敬頌,而且它告訴你什麼是無明。所以說如果今天講的只不過讓你聽了以後覺得非常舒服的佛法,你要救度衆生就可以了。不過我們這裏學的是經院派的佛法,所以要讓你知道,什麼東西構成了衆生。
悲心的對象是衆生,現在衆生的定義是什麼?衆生的特質是什麼?所以說這個衆生最先說我,然後就是我所,所以這邊已經介紹給你什麼叫分別了。然後下面一句就告訴你,衆生有了我,有了我所,就會像這個水車一樣。水車是什麼樣的東西。有很多像盛水的杯子,有一個輪子,一般的水車都是這樣的。有六個理由,所以說輪回像是一個水車一樣。第一個講水車裏面的東西,是用繩子綁住,當然現在用的是螺絲釘,而我們的生活是被業和煩惱捆得緊緊的。這個水車也有一個最初讓它運轉的,這個就是我們的事。這個水車轉的時候,水就到了一個河裏,或者是一個集水的地方。
第一種的悲心的對象,包括所有的衆生,甚至包括正在修聲聞和緣覺這兩個,但是還沒有證得的這些,也包括在第一種生緣悲。
第二種的悲心,法緣悲,包括對所有的現象都有悲心,包括衆生,同時還包括修聲聞緣覺這兩個道,但是還沒有證得,同時還包括已經證得聲聞緣覺這兩道的,還有更多的。而第二種的悲心,甚至包括十地菩薩在座下的時候的狀態,就是座下的十地菩薩,所有的菩薩,就是十地到初地,所有的在座下的菩薩,也是包括在第二種悲心裏面,這是非常廣大的一種悲心,這並不是表示人家有頭疼你很同情他,同時這也包括了最高地的菩薩,比如十地菩薩,不是他在座上,他座下的時間也包括在裏面,包括了很多的東西。
第叁種悲心的對象,當然包括前面所講的,一直在十地菩薩在坐下的時間,第叁種悲心除了這些之外,甚至包括十地的菩薩,已經下一秒鍾要成佛,現在正在座上,這種菩薩也包括在第叁種悲心的對象裏面。這應該告訴你,我們以前談悲心,講的都是第一種悲心。另外兩種悲心,想都沒想過。所以現在你可以看出來,大乘之所以偉大在哪裏。大乘是最偉大的。
如果現在有一輛印度的車子在這邊,車子裏面坐了500個 大的聲聞緣覺,這個車沒有馬拉。那這個時候,也許佛會來用腳指頭拉這個車。但是,我很懷疑這500個大的聲聞緣覺有這種功德,能夠讓佛用腳指頭拉這個東西。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有一個衆生完完全全是輪回裏的衆生,充滿了一切的煩惱、凶殘,但是這一生只有很短的刹那生起了菩提心,他正好跳到這個車裏來,佛就說這一個衆生在裏頭,他的功德就足夠讓佛自己用脖子來拉這輛車。爲什麼呢?現在你就看出來原因了,因爲悲心的對象不一樣。因爲聲聞緣覺的對象就是衆生還有法,但是菩薩是什麼樣的,你就可以看得出來,即便是十地的菩薩,這個十地菩薩下一秒鍾就成佛了,但是這沒關系,他在這一秒鍾他是十地菩薩,還是第叁種悲心的對象。爲什麼呢?我們看一下下面這一句。
第四個記誦,前面一半是解釋下兩種悲心。“衆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于性空”。
提問: 十地菩薩又是悲的對象,又是悲的主體,對不對?
回答: 對,是這樣的。
提問: 有沒有哪一種悲心是把佛當成對象的?
回答: 沒有,到這個大概就是上限了。把十地菩薩拿來當悲心的對象,這樣還不滿意。因爲你想想看,這樣的話,今天下午或者是上午,我們祈禱的文殊菩薩也是我們悲心的對象,這個話不要亂講。後面你就知道爲什麼這樣說。
現在講法緣悲。爲了要解釋這個對象,第一次你念的時候,把最後一句話的“性空”去掉。當你念到動水的時候,把動水加重,這個就是我的老師這樣教我的。所以…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