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P21

  ..续本文上一页括什么?这个也包括我们对于一切所谓智慧的这种了解,一切修道的这些了解,这个也是不能够去分析它的。因为,你如果问说,既然一切是空性,我为什么要修行?修行的目标是什么?如果问这些,实际这就是去开始分析它的一个这种问题。

  下面一个记诵,于真性时以何理,观自他生皆非理,彼观名言亦非理,汝所计生由何成。这边月称菩萨把世俗谛和胜义谛把它结合在一起。他说在胜义谛如果你去分析的话,你就会知道,任何的现象,既非自生,他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但是,这个记诵的后两句怎么讲,这不止在胜义谛是这个样子,即或在世俗谛你分析所有的现象,你会发现,世俗谛所有的现象,也是既非自生,也非他生。在胜义谛,我们都接受,一切东西都没有自性,所以你去分析,当然它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

  在世俗谛,如果你问一个最简单的放牛的,你说你哪儿来的?你是自己生的,还是其他人生的?如果你把我们运用的这种逻辑,把它运用到世间的这些事情上去,分析这种问题,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整个毁坏掉了,你也不能把我们这个用去分析世间的这种现象。

  下面一个记诵,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反问他说,你这样说,这一切现象到底怎么来的因为你说的什么?你说在圣一地来看,你去分析,没有一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在世俗谛,我们就不应该去分析,如果你都这样说,到底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呢?在这边月称菩萨他又这样讲,他说这个也很简单,他说你想想看,你自己的影子在那个,在你的镜子里照出自己的影子,这个影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说,就像是魔术师变魔术的时候,有时候变出马,有时候变出孔雀,有时候变出大象,你坐那边,一下子马跑过来,一下子孔雀又是大象,这些东西你也知道,他应不真实存在,对不对?同样一个镜子在那边,你在镜子里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知道那里面并没有什么真的东西,但是这种结果,就是你在镜子里看到影子的结果,仍然可以出现,所以现象是怎么样?现象是这样产生的。

  月称菩萨的很多对手,也许他们讲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可能不简单,可是月称菩萨他所用的东西,他的理论实际上是非常非常简单的。所以,这点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很复杂。

  下一个记诵,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这个记诵的前两句,实际是前一个记诵的总结。这边讲,虽然在镜子里看到的影像,它是一个影像,但是这个影像,实际还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小姐们拿着镜子涂口红,你的嘴唇并没有到镜子里去,那个镜子里并没有你的嘴唇在。但是,如果没有这个镜子在,你的口红可能会涂得脸上到处都是,所以镜子里面的嘴唇,实际上有非常大的作用。

  这边他是讲,跟前面举的例子同样的,这个东西他虽然是一种影像,这个东西虽然是一个影像,所有的东西实际上都是空性,但是在空性之中,能够生起各种各样的影像。大家应该要经常记在心里的,当我们讲到空性……

  所以,跟前边举的例子是同样的,这个东西,他虽然是一种影像。但是,这个东西虽然是个影像,所有的东西实际都是空性,但是在空性当中,能够生起各种各样的影像。这边大家应该要经常记在心里的就是,当我们讲到空性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无,我们并不是说没有这个无,我们也不是说什么样的空间,而是说所有的现象是离于自性。

  胜义谛还是世俗谛,这二谛实际上都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性,身为佛教徒,大家一定经常听到,在胜义谛之中,诸法皆空,大家经常听到。但是月称菩萨很大的,可以说他的特点,他说不但在胜义谛诸法皆空,在世俗谛,诸法也是皆空,因为我们所谓真实存在的自性,这是一种哲学家的辩证结果,这是一个哲学的结论。对于那些放牛的,他才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也没有这种东西。

  印度的哲学家,尤其是以往古代的哲学家,当他们试图建立一个哲学的观点的时候,他们一直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所谓中观,中道的见解,他们要避免而且最害怕的就是有这种“断”或者“常”的情形发生。

  因为在胜义谛,诸法,一切的现象都没有自性,所以他是非常。但是在世俗谛,因为一切的现象就像是做梦,像是影子,像是变魔术一样的生起,我们这边的“中观见”也非断。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讲,在胜义谛月称菩萨不会接受,有真实生起的这种状况。这个就好象是一个母亲做梦的时候,梦到自己生了一个孩子,结果在梦里这个孩子又死掉了,这一切不管这个孩子的出生还是死亡,都是在这个梦里。所以,即或是在胜义谛自己来说,胜义谛也是离于断常二边。在世俗谛来说,一切的现象是缘起,就是因缘所生。在芽的时候,种子没有真正地说,完全的消耗掉,或者完全的不存在。这样子是离于常,就是常边。而芽和种子他们两个又不是一个,所以这离于断边。可是这个有一个问题,在下一个记诵会把它弄得更清楚。

  这个记诵是说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自果。我们这边仍然是在破他生这个地方,破斥他生这个地方。因为有一些哲学家,他认为一定有某一个东西,他创造出这一切一切的现象,而这某个东西,他是真实存在的。例如,当一个人他制造出和创造出一些业的时候。

  举例来说,这个人他杀了一个人,他今天杀了一个人,身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当然不接受说,今天去杀人的这个凶手,他的身口意,在五十年后还是完完全全一样没有改变,我们身为佛教徒我们不接受这一点。记不记得我们是佛教教徒,佛教徒是相信无常。而且不是50年后,就是我们今天某一个凶手杀了人,但是,佛教徒实际上很大力地在说,这种业,也许下一生,比50年还长的时间,下一生会成熟。这一个凶手,也就是说这个杀人的人,他的心实际上已经改变很多了。

  今天的这个杀人的人,明天已经不一样了,这是无常是不是。这边我们有一个问题,这边当然有一点不公平好象。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不公平,今天这个凶手杀了人,50年后,甚至下一辈子才报,50年后的那个人或者下一辈子那个人根本完全不同,当时以他说,他什么也没有做,为什么受这个业报,这是这边讲的一个大问题。

  另外一个怕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所接受,我们所经历到的东西,可能是另外一个人,他所制造出来的。当然,这些可以说造这个业和受的一定是不一样,如果他是一样的话,那我们身为佛教徒,我们就变成具备常见,就是他不会变。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的几乎其它所有的这种佛教的宗派,就是说有部、经部、唯识,这些他们都得要找一个办法来解释刚刚前面讲的这个问题。

  有部的论师他会这样讲,对,今天的凶手50年后,甚至更久以后,他已经不是同样一个人了,对,我们接受这一点。像有部的论师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非要想一个办法出来,所以他就说,一个众生,当然今天的这个凶手和50年后的那个人,他们是不一样的人。但是,基本上他们之间就像是一串念珠一样,珠子和珠子之间有一条绳子贯穿着,同样身为一个众生,也有一个,可以说不能被消耗掉的,比如说一种力量,甚至说一个持有这个生命的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它一直是做这种业,可以说做业的一个容器,把业一直从这一刻的心到下一刻的心,这种心的相续不断传递下去,他们是由这种东西来解释。

  唯识的大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说有一个阿赖耶识,当然在座各位会听到,这个后面会谈到。但是,这个记诵你就看得出来,的所有的宗派为了解决前面讲的那个问题,非要找出一个答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中观师根本不花这个脑筋,为什么?因为中观师从开始就从来没有接受说,甚至业是一个有自性的东西,中观师根本不接受这点,根本不认为业是有自性的东西。所以,中观师根本不必花精神去找一个理由,跟你说业怎么传递下去。

  这个地方你要很注意一点,就是说在中观师的眼里,正因为其它的这些宗派的大师,他们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们所做的实际上就是做他生,他认为一个东西由他的某一个其它东西而生,比如阿赖耶识产生什么东西,所以变成一种他生的状况。

  在这个记诵月称菩萨说,因为所有的现象并不真正的产生,并不真正的生,所以,所有的现象也并不真正的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需要一个真实存在的阿赖耶识。

  下面一个记诵举了一个,对这边论点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一个记诵说,如见梦中所缘境,愚夫尝后犹生贪,如是业灭为自性,从彼亦能有果生。月称菩萨这边说,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是非常热情的那种人,有一个晚上做了一个非常热情的梦,在梦里看了一个美女。在这个梦里面,这个人有非常,和这个女人热情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当这个人醒过来之后,下面一句怎么讲?这个人已经醒了,但是这个愚笨的人,当他醒过来以后,记着梦中的女孩子,他仍然有执着,有这种贪的执着。这边你要知道,根本没有一个存在,根本没有一个女的存在。

  他这边是说,我们也不需要有个东西,比如叫阿赖耶识这个东西,把所谓做梦的梦境和我们所谓真实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我们根本不需要阿赖耶识这个东西来做这个。同样的,当一个业,当他成熟的时候,因为那个业,他是没有任何自性的,但是他可以显现出某一种情况,而显现出的这个情况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也是没有自性。

  下面一个记诵,如境虽俱非有性,有翳唯见毛发相,而非见为余物相,当知见熟不更熟。这个时候,我们有个对手,我们就认为说,这个对手就说,如果这样子的话,就是说你就有做不完的梦,比如我们就举前面的例子,这个非常热情的人他的梦。这边是说,因为你们这些中观师,因为你们不接受阿赖耶识,你们也不认为阿赖…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广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