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P21

  ..續本文上一頁括什麼?這個也包括我們對于一切所謂智慧的這種了解,一切修道的這些了解,這個也是不能夠去分析它的。因爲,你如果問說,既然一切是空性,我爲什麼要修行?修行的目標是什麼?如果問這些,實際這就是去開始分析它的一個這種問題。

  下面一個記誦,于真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成。這邊月稱菩薩把世俗谛和勝義谛把它結合在一起。他說在勝義谛如果你去分析的話,你就會知道,任何的現象,既非自生,他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但是,這個記誦的後兩句怎麼講,這不止在勝義谛是這個樣子,即或在世俗谛你分析所有的現象,你會發現,世俗谛所有的現象,也是既非自生,也非他生。在勝義谛,我們都接受,一切東西都沒有自性,所以你去分析,當然它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

  在世俗谛,如果你問一個最簡單的放牛的,你說你哪兒來的?你是自己生的,還是其他人生的?如果你把我們運用的這種邏輯,把它運用到世間的這些事情上去,分析這種問題,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整個毀壞掉了,你也不能把我們這個用去分析世間的這種現象。

  下面一個記誦,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見彼行相識。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反問他說,你這樣說,這一切現象到底怎麼來的因爲你說的什麼?你說在聖一地來看,你去分析,沒有一個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在世俗谛,我們就不應該去分析,如果你都這樣說,到底這些現象是怎樣産生呢?在這邊月稱菩薩他又這樣講,他說這個也很簡單,他說你想想看,你自己的影子在那個,在你的鏡子裏照出自己的影子,這個影子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他說,就像是魔術師變魔術的時候,有時候變出馬,有時候變出孔雀,有時候變出大象,你坐那邊,一下子馬跑過來,一下子孔雀又是大象,這些東西你也知道,他應不真實存在,對不對?同樣一個鏡子在那邊,你在鏡子裏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知道那裏面並沒有什麼真的東西,但是這種結果,就是你在鏡子裏看到影子的結果,仍然可以出現,所以現象是怎麼樣?現象是這樣産生的。

  月稱菩薩的很多對手,也許他們講的各種各樣的理論,可能不簡單,可是月稱菩薩他所用的東西,他的理論實際上是非常非常簡單的。所以,這點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很複雜。

  下一個記誦,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二谛俱無自性故,彼等非斷亦非常。這個記誦的前兩句,實際是前一個記誦的總結。這邊講,雖然在鏡子裏看到的影像,它是一個影像,但是這個影像,實際還能發揮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小姐們拿著鏡子塗口紅,你的嘴唇並沒有到鏡子裏去,那個鏡子裏並沒有你的嘴唇在。但是,如果沒有這個鏡子在,你的口紅可能會塗得臉上到處都是,所以鏡子裏面的嘴唇,實際上有非常大的作用。

  這邊他是講,跟前面舉的例子同樣的,這個東西他雖然是一種影像,這個東西雖然是一個影像,所有的東西實際上都是空性,但是在空性之中,能夠生起各種各樣的影像。大家應該要經常記在心裏的,當我們講到空性……

  所以,跟前邊舉的例子是同樣的,這個東西,他雖然是一種影像。但是,這個東西雖然是個影像,所有的東西實際都是空性,但是在空性當中,能夠生起各種各樣的影像。這邊大家應該要經常記在心裏的就是,當我們講到空性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說無,我們並不是說沒有這個無,我們也不是說什麼樣的空間,而是說所有的現象是離于自性。

  勝義谛還是世俗谛,這二谛實際上都沒有真實存在的自性,身爲佛教徒,大家一定經常聽到,在勝義谛之中,諸法皆空,大家經常聽到。但是月稱菩薩很大的,可以說他的特點,他說不但在勝義谛諸法皆空,在世俗谛,諸法也是皆空,因爲我們所謂真實存在的自性,這是一種哲學家的辯證結果,這是一個哲學的結論。對于那些放牛的,他才根本不在乎這些,他也沒有這種東西。

  印度的哲學家,尤其是以往古代的哲學家,當他們試圖建立一個哲學的觀點的時候,他們一直希望能夠建立一種所謂中觀,中道的見解,他們要避免而且最害怕的就是有這種“斷”或者“常”的情形發生。

  因爲在勝義谛,諸法,一切的現象都沒有自性,所以他是非常。但是在世俗谛,因爲一切的現象就像是做夢,像是影子,像是變魔術一樣的生起,我們這邊的“中觀見”也非斷。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講,在勝義谛月稱菩薩不會接受,有真實生起的這種狀況。這個就好象是一個母親做夢的時候,夢到自己生了一個孩子,結果在夢裏這個孩子又死掉了,這一切不管這個孩子的出生還是死亡,都是在這個夢裏。所以,即或是在勝義谛自己來說,勝義谛也是離于斷常二邊。在世俗谛來說,一切的現象是緣起,就是因緣所生。在芽的時候,種子沒有真正地說,完全的消耗掉,或者完全的不存在。這樣子是離于常,就是常邊。而芽和種子他們兩個又不是一個,所以這離于斷邊。可是這個有一個問題,在下一個記誦會把它弄得更清楚。

  這個記誦是說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有業雖滅經久時,當知猶能生自果。我們這邊仍然是在破他生這個地方,破斥他生這個地方。因爲有一些哲學家,他認爲一定有某一個東西,他創造出這一切一切的現象,而這某個東西,他是真實存在的。例如,當一個人他製造出和創造出一些業的時候。

  舉例來說,這個人他殺了一個人,他今天殺了一個人,身爲一個佛教徒,我們當然不接受說,今天去殺人的這個凶手,他的身口意,在五十年後還是完完全全一樣沒有改變,我們身爲佛教徒我們不接受這一點。記不記得我們是佛教教徒,佛教徒是相信無常。而且不是50年後,就是我們今天某一個凶手殺了人,但是,佛教徒實際上很大力地在說,這種業,也許下一生,比50年還長的時間,下一生會成熟。這一個凶手,也就是說這個殺人的人,他的心實際上已經改變很多了。

  今天的這個殺人的人,明天已經不一樣了,這是無常是不是。這邊我們有一個問題,這邊當然有一點不公平好象。也許有人會認爲,這個不公平,今天這個凶手殺了人,50年後,甚至下一輩子才報,50年後的那個人或者下一輩子那個人根本完全不同,當時以他說,他什麼也沒有做,爲什麼受這個業報,這是這邊講的一個大問題。

  另外一個怕的就是說,我們現在所接受,我們所經曆到的東西,可能是另外一個人,他所製造出來的。當然,這些可以說造這個業和受的一定是不一樣,如果他是一樣的話,那我們身爲佛教徒,我們就變成具備常見,就是他不會變。爲了要解決這個問題,所有的幾乎其它所有的這種佛教的宗派,就是說有部、經部、唯識,這些他們都得要找一個辦法來解釋剛剛前面講的這個問題。

  有部的論師他會這樣講,對,今天的凶手50年後,甚至更久以後,他已經不是同樣一個人了,對,我們接受這一點。像有部的論師他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他非要想一個辦法出來,所以他就說,一個衆生,當然今天的這個凶手和50年後的那個人,他們是不一樣的人。但是,基本上他們之間就像是一串念珠一樣,珠子和珠子之間有一條繩子貫穿著,同樣身爲一個衆生,也有一個,可以說不能被消耗掉的,比如說一種力量,甚至說一個持有這個生命的什麼東西。那個東西,它一直是做這種業,可以說做業的一個容器,把業一直從這一刻的心到下一刻的心,這種心的相續不斷傳遞下去,他們是由這種東西來解釋。

  唯識的大師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就說有一個阿賴耶識,當然在座各位會聽到,這個後面會談到。但是,這個記誦你就看得出來,的所有的宗派爲了解決前面講的那個問題,非要找出一個答案,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這個中觀師根本不花這個腦筋,爲什麼?因爲中觀師從開始就從來沒有接受說,甚至業是一個有自性的東西,中觀師根本不接受這點,根本不認爲業是有自性的東西。所以,中觀師根本不必花精神去找一個理由,跟你說業怎麼傳遞下去。

  這個地方你要很注意一點,就是說在中觀師的眼裏,正因爲其它的這些宗派的大師,他們爲了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所做的實際上就是做他生,他認爲一個東西由他的某一個其它東西而生,比如阿賴耶識産生什麼東西,所以變成一種他生的狀況。

  在這個記誦月稱菩薩說,因爲所有的現象並不真正的産生,並不真正的生,所以,所有的現象也並不真正的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不需要一個真實存在的阿賴耶識。

  下面一個記誦舉了一個,對這邊論點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下面一個記誦說,如見夢中所緣境,愚夫嘗後猶生貪,如是業滅爲自性,從彼亦能有果生。月稱菩薩這邊說,我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是非常熱情的那種人,有一個晚上做了一個非常熱情的夢,在夢裏看了一個美女。在這個夢裏面,這個人有非常,和這個女人熱情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當這個人醒過來之後,下面一句怎麼講?這個人已經醒了,但是這個愚笨的人,當他醒過來以後,記著夢中的女孩子,他仍然有執著,有這種貪的執著。這邊你要知道,根本沒有一個存在,根本沒有一個女的存在。

  他這邊是說,我們也不需要有個東西,比如叫阿賴耶識這個東西,把所謂做夢的夢境和我們所謂真實的世界聯系在一起,我們根本不需要阿賴耶識這個東西來做這個。同樣的,當一個業,當他成熟的時候,因爲那個業,他是沒有任何自性的,但是他可以顯現出某一種情況,而顯現出的這個情況是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也是沒有自性。

  下面一個記誦,如境雖俱非有性,有翳唯見毛發相,而非見爲余物相,當知見熟不更熟。這個時候,我們有個對手,我們就認爲說,這個對手就說,如果這樣子的話,就是說你就有做不完的夢,比如我們就舉前面的例子,這個非常熱情的人他的夢。這邊是說,因爲你們這些中觀師,因爲你們不接受阿賴耶識,你們也不認爲阿賴…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廣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