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这中间怎么样经过?怎么样把这个传递下去呢?所以我们因为讨论这个,才讨论到现在这个地方。
唯识宗是讲,我们的识有生有灭,这个识灭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潜力存在。这个所谓潜力他就会产生更多其它的潜力,或者我们说更大的这种串习。这边月称菩萨用非常典型的方法,他再次说,那你这样讲,就是过去的因可以生未来的果。你所说的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是未来,这个是完全两件事情。
两个不同的,不管是两个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点,就是说一个不同的时间、方向、地点的东西,不可能对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方向、地点产生它的结果,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同的实体,一个实体能够产生另外一个实体,不同的实体之间能够这样产生的话,那整个的因果率,那是完全会被毁坏掉,这样子空间里面可以长出花来,花可以生出火来。
可是,对于这点,唯识有他们的辩驳。这边下一个记诵,彼诸刹那虽互异,相续无异故无过,此待成立仍不成,相续不异非理故。这边是唯识宗又开始他们另外一次反驳,想要证实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反驳的观点,如果你仔细去看他,你就会发现,实际上他是我们平常的,经常具有的一种心态。为什么?相续,这边他会讲,不同的实体,他是一种相续。这边唯识宗就讲,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你说你昨天在哪里?我昨天在纽约,今天我回到这边来了,虽然我们说昨天还有今天,对,你这两个实体是不同,但是他是一个存在的相续,继续下来的。所以潜力在这边还是解释得通。
月称菩萨再一次反驳他,因为在月称菩萨的看法里,唯识宗的看法,他们除掉一样东西,他们的看法完全可以接受,除掉真实的存在,也就是如果我们用比较术语讲,真实存在的这种自性。月称菩萨在这边,他的反驳是这样讲,他说你说这是两个实体,而这两个实体都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相续却是一个,一个相续不可能有两个真实存在的实体。
下面一个记诵讲的更清楚,这个记诵是说,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续,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他这边他说,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弥勒,弥勒读书读的非常努力,非常用功,这个弥勒去考试,并不表示另外一个人叫做近密,近密会过关,不会这样子。同样,反过来说,近密这个人去吃饭的时候,弥勒也不会肚子饱。因为,唯识宗你们接受真实存在,也就是他生的这种东西,这边这两个不同的实体,要互相利益是不可能的。
这边月称菩萨说了,身为中观宗的论师,因为我们并不认为,因和果是两个真实存在的他生的现象,所以我们根本不去分析所谓什么叫相续。实际上月称菩萨他所要讲的,他说这一些你所用的,不管是相续,不管是潜力,也就是串习,这些东西都经不起去分析。但是很多,比如说像唯识宗的这些学者,或者其它的这些学者,他们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什么?他们在许多的这些里面,他挑了一个,他说这一个是对的,是正确可以用的,而说别的不可以这样用,这是他们的问题,这也是月称菩萨反驳他们主要的地方。
他问说今天开始的时候,仁波切提到,当一个人在照镜子的时候,那个镜中里面的影像是不真实存在的,但是仁波切可不可以谈一下,在照镜子的这个人,他是不是存在,因为镜中的影像是一个参考,而这个人本身也是另外一种参考,仁波切可不可以谈一谈这个。
A:当你照镜子的时候,这个镜中的影就是这个客体。当你想到,我的那个影像反映在这个镜中,有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有概念的人,你自己这个是主体。唯识宗的人说,这个概念,这个想法是真实的。这种心识是真实存在,有自性的。而这个镜中的影像并不真实存在,因为他只是反映出来的。他们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所看到所有的现象,所有的外境都像镜中的影像一样,都不真实存在,而真实存在的,只有我们的心识。这就是他们所说的。
提问:这个是说月称是不是认为因果不存在?
A:在究竟的层次上是的。在世俗谛或者在相对的层次上,在没有分析的情况之下,是存在的。没有分析的情况下,到某一个地步可以接受,说他是存在的。如果去进去分析的话,就像我们跑到那个彩虹里头去,到那个彩虹里头,我们就看不到彩虹的各种颜色,所以就不存在了。
如何证明空性能够生起影像?
A: 这里可能有一点错误在,我们这边并不是说空性是一个在空间的一个现象,从中间我们会有各种的现象呈现出来,并不是这样说。我们用这个字说,我们用这句,从空性中,一切都能生起。对中观的学者来说,在世俗谛跟胜义谛两者之中,都没有一个究竟的说,能生出任何东西的原因,就好象神能创造一切这样。
空性并不是一个实体。如果空性是一个实体的话,那就如其中一个记诵说,空性可以摧毁一切。在前面那个记诵说,在实相里面一切的现象都是空的,但是怎么样空呢?就是他没有实存的。
在我们桌上的这个花是一种装饰,这是我们的概念,这是我们的一个固执,一个概念。在今天晚上来说,他是花,是用来装饰用的,但是,在实相中,这个作为装饰用的花,不是实存的。如果现在有一只饥饿的羊跑进来呢,他就把这个花吃掉,当做食物吃掉,这就可以证明。在这个羊的心中,这个是可口的食物,也许不是可口,不过是食物。同样的呢,这个羊的概念说他是食物,也不成立的,不存在的。所以,这个现象是离于二边的,所以就说他是空的。从这个空性中就生起,比如今天晚上这个花是我们的装饰品。对一些小的昆虫来说,是他们的家。我们说,从空性中,一切都生起,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提问:若佛性是不善业,不造恶业而能通达,我们究竟要做什么,要以什么态度来做任何事。
A:那你现在错的地方不是在一个对的地方。早一些说过,在这边不会有一个实际的指示,这是您个别上师的工作。,你自己特定的上师,可能会有很多很深奥的,很有用的给你们的指示,比如叫你燃灯,叫你绕着佛塔行走等等。您的上师可能会问您,一只手拍有什么声音会发出来,可能你的上师也会叫你喝很多酒,或者吃肉,或者做很多怪的事,这都是他的工作,也不是仁波切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只是想建立胜义谛,从理论上来建立。
提问:请再说明一下前一句,彼诸刹那虽互异,一直到相续不异非理故,前面后面或一时潜力,一相续会各自独立的问题。
A: 这个唯识宗他们对这个,有一个新的回答,他们是想建立有真实存在的主体,为了要建立这个有真实存在的实体,他们就提出潜力这回事。为了要巩固这个潜力的概念,他们又带来相续的概念。
因为在前一个记诵,第59个记诵,这个月称菩萨说,因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所以这个相续的理论不能成立。为了要回答月称菩萨的这个说法,唯识论的学者就说,虽然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实体,但是他们是相续的。对月称来说,其实他是接受这个相续理论的。但是,由于唯识论他们说,因为有两个实存的,有自性的实体,然后再用这个相续的理论去说的时候,月称菩萨就不能接受了。所以在后面的记诵,月称菩萨就举出例子来说,比如说弥勒跟近密,他们两个人不能互相利益大家,这个例子。在这里,其实这个就是说真实存在这四个字,有自性。
就像其它的宗教,比如基督教等等,如果说有神,但是这个神他们不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大概月称也不会去破斥他们,他们也会接受他们的讲法。最不喜欢的就是真实存在这几个字。这并不只是文字游戏。
在释论中,这个释论很长的。这是萨迦派的一位大师所写的释论。并不是说中观派的学者或者论师,对真实存在这几个字特别特别的挑剔。在平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们就说电影结束了。我们从来在讲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有一个概念,什么概念呢?说这个是他真实存在的结束。但是,当理论家列入唯识的论师,他们把这个真实存在这个概念建立起来的时候,要当他们说这个东西结束的时候,要说这个东西真实存在的结束,那就是意思是说,他永远不会再发生,再产生。所以这个真实存在是一个很大的论点,就因为我们执着于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里轮回。
首先,做一个结论。这个简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我们的目的是要证悟成佛。为了要能证悟成佛,我们就要能够把我们的妄见的网把它分解掉,把它破掉。所以在这边,当我们谈到证悟、开悟概念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谈什么很复杂的东西。我们只不过是说,我们要想把这个妄见的网把它解掉。要把这个,以我们世间生活的方式来说一说。
唯识的论点,是代表我们非常事故老练的这种自我的心,概念。在我们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说,你只不过在想象这些事情而已。例如说,你有贪嗔痴的烦恼。因此有了这个贪嗔痴的烦恼,这个情绪,我们就对我们所看到的人或者事,就生起了某种的想象。既然你有了这些情绪烦恼,你就被这些情绪烦恼所染悟了。一个没有,正在被这个情绪烦恼所染悟的人,一个清醒的人,在当时清醒的人,他就会走过来跟你说,看,你只不过是在想象事情而已。这些事情都不是你所想,所见到的一样。只是你的心中、你的脑子里在想。他不是真实在那里存在的。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虽然我们讨论的会显得非常复杂,就是如此而已。
这里头月称菩萨跟唯识或者其他论师的争论,跟我们城市中所谓一个有被情绪烦恼所染悟人的心,跟一个冷静的,头脑清醒的来比较,只不过是他的程度不一样而已。相信在座的各位,都会经历到,当你有非常极端的烦恼,例如说有很强的嫉妒心的时候,即使有一个人跑过来跟你说,看,这不过是你的烦恼起作用而已,但是因为你实在是这个烦恼另你很执着,你是真的不相信他所告诉你的,而是相信你自己,你有一个实质存在的东…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