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這中間怎麼樣經過?怎麼樣把這個傳遞下去呢?所以我們因爲討論這個,才討論到現在這個地方。
唯識宗是講,我們的識有生有滅,這個識滅的時候,他就會有一種潛力存在。這個所謂潛力他就會産生更多其它的潛力,或者我們說更大的這種串習。這邊月稱菩薩用非常典型的方法,他再次說,那你這樣講,就是過去的因可以生未來的果。你所說的過去,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是未來,這個是完全兩件事情。
兩個不同的,不管是兩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點,就是說一個不同的時間、方向、地點的東西,不可能對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時間、方向、地點産生它的結果,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同的實體,一個實體能夠産生另外一個實體,不同的實體之間能夠這樣産生的話,那整個的因果率,那是完全會被毀壞掉,這樣子空間裏面可以長出花來,花可以生出火來。
可是,對于這點,唯識有他們的辯駁。這邊下一個記誦,彼諸刹那雖互異,相續無異故無過,此待成立仍不成,相續不異非理故。這邊是唯識宗又開始他們另外一次反駁,想要證實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們反駁的觀點,如果你仔細去看他,你就會發現,實際上他是我們平常的,經常具有的一種心態。爲什麼?相續,這邊他會講,不同的實體,他是一種相續。這邊唯識宗就講,我們在日常生活裏,你說你昨天在哪裏?我昨天在紐約,今天我回到這邊來了,雖然我們說昨天還有今天,對,你這兩個實體是不同,但是他是一個存在的相續,繼續下來的。所以潛力在這邊還是解釋得通。
月稱菩薩再一次反駁他,因爲在月稱菩薩的看法裏,唯識宗的看法,他們除掉一樣東西,他們的看法完全可以接受,除掉真實的存在,也就是如果我們用比較術語講,真實存在的這種自性。月稱菩薩在這邊,他的反駁是這樣講,他說你說這是兩個實體,而這兩個實體都是真實存在的實體,而相續卻是一個,一個相續不可能有兩個真實存在的實體。
下面一個記誦講的更清楚,這個記誦是說,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續,所有自相各異法,是一相續不應理。他這邊他說,如果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彌勒,彌勒讀書讀的非常努力,非常用功,這個彌勒去考試,並不表示另外一個人叫做近密,近密會過關,不會這樣子。同樣,反過來說,近密這個人去吃飯的時候,彌勒也不會肚子飽。因爲,唯識宗你們接受真實存在,也就是他生的這種東西,這邊這兩個不同的實體,要互相利益是不可能的。
這邊月稱菩薩說了,身爲中觀宗的論師,因爲我們並不認爲,因和果是兩個真實存在的他生的現象,所以我們根本不去分析所謂什麼叫相續。實際上月稱菩薩他所要講的,他說這一些你所用的,不管是相續,不管是潛力,也就是串習,這些東西都經不起去分析。但是很多,比如說像唯識宗的這些學者,或者其它的這些學者,他們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什麼?他們在許多的這些裏面,他挑了一個,他說這一個是對的,是正確可以用的,而說別的不可以這樣用,這是他們的問題,這也是月稱菩薩反駁他們主要的地方。
他問說今天開始的時候,仁波切提到,當一個人在照鏡子的時候,那個鏡中裏面的影像是不真實存在的,但是仁波切可不可以談一下,在照鏡子的這個人,他是不是存在,因爲鏡中的影像是一個參考,而這個人本身也是另外一種參考,仁波切可不可以談一談這個。
A:當你照鏡子的時候,這個鏡中的影就是這個客體。當你想到,我的那個影像反映在這個鏡中,有這個概念的時候,這個有概念的人,你自己這個是主體。唯識宗的人說,這個概念,這個想法是真實的。這種心識是真實存在,有自性的。而這個鏡中的影像並不真實存在,因爲他只是反映出來的。他們舉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所看到所有的現象,所有的外境都像鏡中的影像一樣,都不真實存在,而真實存在的,只有我們的心識。這就是他們所說的。
提問:這個是說月稱是不是認爲因果不存在?
A:在究竟的層次上是的。在世俗谛或者在相對的層次上,在沒有分析的情況之下,是存在的。沒有分析的情況下,到某一個地步可以接受,說他是存在的。如果去進去分析的話,就像我們跑到那個彩虹裏頭去,到那個彩虹裏頭,我們就看不到彩虹的各種顔色,所以就不存在了。
如何證明空性能夠生起影像?
A: 這裏可能有一點錯誤在,我們這邊並不是說空性是一個在空間的一個現象,從中間我們會有各種的現象呈現出來,並不是這樣說。我們用這個字說,我們用這句,從空性中,一切都能生起。對中觀的學者來說,在世俗谛跟勝義谛兩者之中,都沒有一個究竟的說,能生出任何東西的原因,就好象神能創造一切這樣。
空性並不是一個實體。如果空性是一個實體的話,那就如其中一個記誦說,空性可以摧毀一切。在前面那個記誦說,在實相裏面一切的現象都是空的,但是怎麼樣空呢?就是他沒有實存的。
在我們桌上的這個花是一種裝飾,這是我們的概念,這是我們的一個固執,一個概念。在今天晚上來說,他是花,是用來裝飾用的,但是,在實相中,這個作爲裝飾用的花,不是實存的。如果現在有一只饑餓的羊跑進來呢,他就把這個花吃掉,當做食物吃掉,這就可以證明。在這個羊的心中,這個是可口的食物,也許不是可口,不過是食物。同樣的呢,這個羊的概念說他是食物,也不成立的,不存在的。所以,這個現象是離于二邊的,所以就說他是空的。從這個空性中就生起,比如今天晚上這個花是我們的裝飾品。對一些小的昆蟲來說,是他們的家。我們說,從空性中,一切都生起,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提問:若佛性是不善業,不造惡業而能通達,我們究竟要做什麼,要以什麼態度來做任何事。
A:那你現在錯的地方不是在一個對的地方。早一些說過,在這邊不會有一個實際的指示,這是您個別上師的工作。,你自己特定的上師,可能會有很多很深奧的,很有用的給你們的指示,比如叫你燃燈,叫你繞著佛塔行走等等。您的上師可能會問您,一只手拍有什麼聲音會發出來,可能你的上師也會叫你喝很多酒,或者吃肉,或者做很多怪的事,這都是他的工作,也不是仁波切的工作。在這裏我們只是想建立勝義谛,從理論上來建立。
提問:請再說明一下前一句,彼諸刹那雖互異,一直到相續不異非理故,前面後面或一時潛力,一相續會各自獨立的問題。
A: 這個唯識宗他們對這個,有一個新的回答,他們是想建立有真實存在的主體,爲了要建立這個有真實存在的實體,他們就提出潛力這回事。爲了要鞏固這個潛力的概念,他們又帶來相續的概念。
因爲在前一個記誦,第59個記誦,這個月稱菩薩說,因爲他們是兩個不同的實體,所以這個相續的理論不能成立。爲了要回答月稱菩薩的這個說法,唯識論的學者就說,雖然他們是兩個不同的實體,但是他們是相續的。對月稱來說,其實他是接受這個相續理論的。但是,由于唯識論他們說,因爲有兩個實存的,有自性的實體,然後再用這個相續的理論去說的時候,月稱菩薩就不能接受了。所以在後面的記誦,月稱菩薩就舉出例子來說,比如說彌勒跟近密,他們兩個人不能互相利益大家,這個例子。在這裏,其實這個就是說真實存在這四個字,有自性。
就像其它的宗教,比如基督教等等,如果說有神,但是這個神他們不認爲是真實存在的,大概月稱也不會去破斥他們,他們也會接受他們的講法。最不喜歡的就是真實存在這幾個字。這並不只是文字遊戲。
在釋論中,這個釋論很長的。這是薩迦派的一位大師所寫的釋論。並不是說中觀派的學者或者論師,對真實存在這幾個字特別特別的挑剔。在平常生活中,當我們看完一部電影,結束的時候,我們就說電影結束了。我們從來在講電影結束的時候,我們從來不會有一個概念,什麼概念呢?說這個是他真實存在的結束。但是,當理論家列入唯識的論師,他們把這個真實存在這個概念建立起來的時候,要當他們說這個東西結束的時候,要說這個東西真實存在的結束,那就是意思是說,他永遠不會再發生,再産生。所以這個真實存在是一個很大的論點,就因爲我們執著于真實存在,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裏輪回。
首先,做一個結論。這個簡介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我們的目的是要證悟成佛。爲了要能證悟成佛,我們就要能夠把我們的妄見的網把它分解掉,把它破掉。所以在這邊,當我們談到證悟、開悟概念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說,談什麼很複雜的東西。我們只不過是說,我們要想把這個妄見的網把它解掉。要把這個,以我們世間生活的方式來說一說。
唯識的論點,是代表我們非常事故老練的這種自我的心,概念。在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說,你只不過在想象這些事情而已。例如說,你有貪嗔癡的煩惱。因此有了這個貪嗔癡的煩惱,這個情緒,我們就對我們所看到的人或者事,就生起了某種的想象。既然你有了這些情緒煩惱,你就被這些情緒煩惱所染悟了。一個沒有,正在被這個情緒煩惱所染悟的人,一個清醒的人,在當時清醒的人,他就會走過來跟你說,看,你只不過是在想象事情而已。這些事情都不是你所想,所見到的一樣。只是你的心中、你的腦子裏在想。他不是真實在那裏存在的。我們這裏所討論的,雖然我們討論的會顯得非常複雜,就是如此而已。
這裏頭月稱菩薩跟唯識或者其他論師的爭論,跟我們城市中所謂一個有被情緒煩惱所染悟人的心,跟一個冷靜的,頭腦清醒的來比較,只不過是他的程度不一樣而已。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會經曆到,當你有非常極端的煩惱,例如說有很強的嫉妒心的時候,即使有一個人跑過來跟你說,看,這不過是你的煩惱起作用而已,但是因爲你實在是這個煩惱另你很執著,你是真的不相信他所告訴你的,而是相信你自己,你有一個實質存在的東…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