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P38

  ..续本文上一页会存在。

  提问:比如世界就在这边,我也会感到痛苦,每天早上起来看到世界就是这样的。当我感知一个什么东西,一定有一个感知者在,如果你说一切都不存在,心是在哪里呢?

  回答: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当你说心不存在的时候,这当然是从一个究竟的真理观点看,可是当你谈到痛苦的时候,你是从相对的真理来看这个问题,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比如你现在在看海市蜃楼一个幻影。你认为那是水,有一个人跟你说,这个不是水,这个时候,你也许在理论上知道,现在这边是沙漠,怎么会有水,这是海市蜃楼,但是你又很渴,你真的很希望喝水,所以因为这样,所以当你看到海市蜃楼的时候,你还是看到有非常美的泉水在。这个时候,你会跟这个人讲,这怎么可能是海市蜃楼,你看看那边的水喷出来的颜色、形状多美,他就是水。现在我反问你,如果没有水的话,为什么刚刚开始的时候,你会看到那个地方有水呢?

  提问者:比如潜意识多生了很多的串习。如果我有一个串习的话,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是串习者具有的串习?

  回答:没有串习者,串习就是串习。你去看一个恐怖电影,你在恐怖电影里看到一个人的喉咙被人家割断了,那个时候你会大喊大叫,不敢看。可是,当你去看电影的时候,你就知道今天干吗,你去看电影,没有一个人被割喉咙,你早就知道了。所以在里面,你没有办法问这个问题,虽然没有人真的被割喉咙,为什么我会看到血呢?这个问题不能问,这就是一个串习。串习不是一个小东西,是一个很大的一件事。

  提问:似乎有心,有这种概念?

  回答:对,是。这就是佛教徒说的分别。这个心当证到成佛的时候,就会被切断。

  提问:也许生为一个现代人,受现代教育的人,有一个概念,当我们说到串习的时候,这个串习一定要有一个什么东西承载,一定要有一个承载串习的承载者。我们说一个什么概念,可是那个概念要有一个心放它,可以说概念是假的,但是心一定是存在的。

  回答:这几乎就是说,到底是谁有这个习惯。你说有串习,谁有串习呢?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切合这个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的对手,当然我们叫外道,这些对手想要证明的,就是有一个东西是大我,这个大我有一些属性,比如可以享乐,他是怎么怎么样,有这个属性,这个大我是具有什么样的串习的,大我是具有串习的人或者是主体。对于这一点,月称菩萨也要讲,对于我们说的,你只能以不分析的态度去对待,因为任何时候一分析,这个东西就站不住脚,这个讲法非常有勇气。因为许多的理论家、宗教家,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以后,他们会接受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是虚幻的,但是你要最后接受这一切东西的背后也是虚幻的,没有人接受。他们接受,一定要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支撑,这是他们不能放弃的。

  在究竟和相对的真理这两个立场上,月称菩萨从来没有接受任何一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包括支撑串习的东西,这个东西多半叫我。但是,在相对的层次上,为了我们互相沟通的方便,我们讲我,这个他接受,但是这个不能经过分析。也许你的反映就是说,我们要建立能够谈但是又不能分析的我,到底是干什么呢?我们之所以不分析它的理由,当一分析了以后,没有办法找到我在哪里,如果真要有一个我,就不要分析它。如果在沙漠里,你希望有水的话,就最好不要走向海市蜃楼,因为你一走过去,就会发现根本没有水。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个课题如果搞清楚,至少涅磐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涅磐也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知道,大家装也要装一下,我们是很伟大的大圣修行者。我们讲的这个,实际上是大圣非常特别的一个特点。只有当你真正了解到今天谈的这个,才能真正说出为了所有的众生来修持这个法,否则的话,在这之前你所的说,这句话讲起来不错,为别人,为众生,这个大圣不错,永远都是这个层次上的,当你真正了解它,你所讲的才是真正的。

  这本书实际上是《金刚经》的释论,是解释《金刚经》的。如果把这本书看完,看《金刚经》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叫金刚,金刚是一切东西不能破除的,《心经》也是一样,这也是《心经》的一部释论。对于《金刚经》或者是《心经》,有另外一种跟我们现在用的这种稍微不同的解释的释论,有另外一类,那个弥勒菩萨传统的解释方法。在那边,多半你会听到谈佛性,但是他们讲的佛性,实际上是空性,但是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谈。这个,当然大家也应该听。传统上来说,我们现在用的这本书,先讲这本书。在传统的教法上,先把你全部的执著一个一个摧毁掉。

  没有自生、他生、自他生、无因生,没有轮回,没有涅磐,没有法无我、人无我等等的。这之后,你稍微听一点点弥勒菩萨的教授,那个教授讲所有的众生皆具佛性,是一种化现,或者说佛性是一种化现,佛性是光芒,佛性是活动力很强的。听完了那个之后,你才最后真正成为大乘。

  提问:为什么早上一直说分析不分析?

  回答:在谈到相对真理的时候,你说不分析。大概是因为我去年没来的缘故。

  提问:在相对真理的时候,不分析,因为照119个记诵,似乎我们也是在做分析的工作,才能说怎么样得到解脱?

  回答:当然是用分析,那是没错。为什么在相对的立场上不要用分析的态度。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师和宗教师,他们经过了分析之后,他们觉得这个东西是由生活产生的,或者是自生、他生等等,建立起他们的立场。这个立场实际上是月称菩萨不能接受的,他认为是错误的。对相对的真理上不分析,主要我们的意义是说,在相对的真理,因为我们不去分析,因为我们的心不采用分析的方式,才能建立起来相对真理的事件。这当然对新来的人很重要。

  我问一个问题。我们用前面那个例子,一个人在沙漠看到海市蜃楼,他认为那是水,究竟真理是什么?究竟真理是没有水。究竟真理不是海市蜃楼,没有水才是真正的究竟真理。相对的真理是什么?相对的真理就是对于水的概念,也许你认为有水,你是那个。你问月称菩萨说,水是不是真实存在。在究竟和相对两个真理里,水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他会怎么讲?他会说不。你就会问他说,那边看起来像水的东西,那是怎么样呢?他会说,那个实际上是海市蜃楼,但是会被看成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现象呢?在不分析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它是海市蜃楼,但是可能会被看成水。因为在这个状况下,如果你去分析的话,水的概念马上就会消失掉,就会整个被打破。

  提问:我们不是应该要去分析它,到最后把水的概念摧毁掉吗?

  回答:对,你讲的是修道,道理上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现在要建立我们的见地。

  提问:难道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分析它,然后证明没有水的概念吗?

  回答:这不是究竟的目标。中观的究竟的目的,不只是说要发现那边没有水,同时也要知道,那边没有没有水。

  提问:对于缘起不太了解。缘起到底目的是什么?

  回答:了解缘起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你知道没有一个东西是独立存在的。这个很难了解,整个大乘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缘起。

  提问:我希望你再多谈一点。

  回答: 缘起非常简单,没有右就没有左,没有因就没有果,同样没有果,就没有下一个因。当你试图建立一个独立于一切之外的现象的时候,那个东西不是缘起。所以实际上建立缘起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要帮我们证悟到空性。比如这个桌子很大,但是如果跟房子比,这个桌子很小。但是跟桌上的马克杯比起来,这个桌子很大。我们所说的大和小是因缘而生的,并没有绝对的大和小。我们不应该执著在这个桌子大,不但大,是究竟的大还是绝对的大。

  生当然是月称菩萨用的一个讨论的方式,因为生是现象界里面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在座的如果有人信神,你就到教堂向神祈祷,有的人相信文殊菩萨,你向他祈祷,你如果相信观世音菩萨,你就向观世音菩萨祈祷。因为,不管我们讲了什么,读了什么,到最后好象只有祷告有效。

  第六章第六品,第124个记诵,“是故离蕴无异我”。

  空性这个字,当然大家很熟悉了,我们刚才念的《心经》和《金刚经》里面经常提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性是大家经常思考的题目。我们当时讨论空性,但是在这边我们不太用空性这个词汇,我们用的是实际上多半是“不生”。在这本书最先的时候,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为什么在很多宗教的立场上,生、住、灭是这么大的一些事。就是因为有生的问题,所以说就会产生那是谁里制造这些,造物主是谁呢?处罚是怎么样,天堂怎么样,地狱如何,于是这一个个都来了。佛教徒,尤其是像这种中观师可以说非常骄傲地说,根本没有所谓的生。 现在,我解释一下这个理由。每次讲到这个,还是非常细微,而且里面非常迂回,很多人没有办法弄清这些道理。当我们想到我的概念的时候,当然所有的佛教徒,所有的佛教派别都承认对于自我的执著是轮回的根本。但是这边的困难,我们没有办法很明确地指出什么叫做我。

  所以,产生下面的问题,我是什么,对于我的执著又是什么呢?当我们讲对于自我的执著的时候,很明显,我们讲两件事。为什么?因为我们讲有一个东西叫做我,然后有一个主体,这个主体执著在那个东西上,认为那个叫做我,有两个东西。所以,当我们谈到我,这个我是一个客体。在想着它,或者是执著它的东西,我们把它认为是主体。当我们看这张桌子的时候,我们说这是一张桌子,我们所看到的桌子是客体,在看着桌子的是主体。所以,当我们讲到我自己,或者是我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把注意力转向里面,向内在来看。这个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看着像色蕴等等五蕴,还有这些名字,把这些色蕴等等的五蕴和名字,把他们认为是我。

  。当我们谈到无我,或者说是无我的智慧的…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广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