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候,我们必须要建立这种见地,这种见地是非常重要的。像中观自续派会说,五蕴是一个客体,当我们面对或者是看着五蕴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所谓我的概念。中观自续派会这样讲,被你标识的客体,客体是实际上存在的,或者我们假如用比较现代的话,就是有一个物质性的存在,但是标识它的动作,不是物质性的存在的。这种讲法,对我们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如果我问你,你在哪里,你很容易拍着自己的胸膛,我在这边。那个时候,你所指的是你的色蕴,你的感觉,也许是指着你的脚趾,你在这边说这是我。
但是,中观应成派当你讲我的时候,五蕴实际上并不是直接的,实际上是间接的自我。直接被你执著的对象是什么呢?下面这一段就比较复杂了。中观应成派说,当你看着五蕴的时候,制造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的一个我,然后执著在那个我上,那个被你制造出来完全没有基础的我,那是你真正的客体。举一个很好的例子,你从很远的地方看见一个稻草人,你看到的是稻草人,但是你觉得那是一个人,那是一个真人。然后你执著在自己的概念,那边有一个人,为了要让你除掉这是一个人的概念,你要知道那不是一个人。为了知道这一点,你不必把稻草人整个撕开才知道,依照别的学派来说,几乎可以这样讲,你必须把稻草人整个撕开撕碎以后,才说这个不是人,因为稻草人就不是人。你认为那是一个人,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你第一个错误。然后你又执著在自己的错误的概念上,你说那边有一个人,你就向那个人走过去,这是你后面的错误。
中观应成派讲,当你逐渐走向你所看到的东西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认为那边有一个人,这个人的概念自然就消失了,你会看到的那是稻草人,并不是人的概念自然会被打破,你会看到那是一个稻草人。并不是你有一个概念,你觉得那个稻草人是人,当你走近的时候,那个人走了以后,你才会知道那是一个稻草人。当你走近的时候,你认为你看到的稻草人的概念是错误的,你才会发现那是一个稻草人。刚才所讲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深的概念,因为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概念,当我们讨论下面人无我的时候,就会变成好象你必须把一个活人宰掉,才会了解人无我,并不是这样的。
所以,这一点和前面讲的中观自续派有很大的不一样。中观应成派不但认为我们去标识客体的动作是一个完全没有实质的标识动作之外,实际上客体本身也是毫无实质,客体本身也是一种标识。
提问:如果说像前面讲的,在中观应成派认为,不断去标识的动作,标识的客体本身也是一个标识本身,这样会不会使我们的语言变成有实质的东西?
回答:不是的,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标识。
提问:标识和名字是不是一样的?
回答:是的。同样,语言也是。这个讲起来很容易讲错。
第120个记诵,开始人无我的第一个记诵,“慧见烦恼诸过患”。月称菩萨说,人类一切的烦恼,就是生老病死,都来自于执著五蕴为我。下面两句非常重要,毫无基础,但是被我们认为是我的概念,当成我们的一个客体,而不是我们把五蕴当成了客体。下面这一句更重要,瑜珈师又是一个修行的人,他并不是去消灭五蕴,他是消灭毫无基础以五蕴为我的概念。很多以前很伟大的修行人也讲同样的,如果你要除去自我,你要先找出什么叫做自我,这个记诵的后两句讲的非常,我们把什么当成自我,讲的非常好。
什么是自我呢?依照月称菩萨来说,你面对五蕴,然后你制造出来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的我的概念,第三代的概念,然后你执著在前面这个概念,认为那个叫做我。如果说有其他的大师,像清辩,就是中观自续派的大师,他会说你所看到的五蕴本身就是我。
第121个记诵,我们的对手是印度教很伟大的数论师,数论师这个时候制造出有关于我的很多的属性。如果当你问一个数论师,你说当一个人想到说我的时候,这个我的对象是什么?数论师就有这个记诵所讲的,这一些他所捏造出来的东西,他说这个是我们说的我。“外计受者常法我……诸外道类成多派”。这个记诵的第一句,这个我是一个能够享受的,他能够享受东西的。假如我们不说享受的话,也许我们可以用一个经验者,他现在正在体验一些什么。他体验的是什么呢?他体验的是你前生的一些善恶业。这些是印度的佛教讲的。
我的第二个特征,叫常,就是一直、永远是这样的。在这个观念来讲,这一点也许包括基督教,基督教认为灵魂,灵魂是常,不变的,所以灵魂要上天堂。他们所谈的自我并不是一个创造者,只是一个经验者或者是一个受者。因为他们相信,不是我,我以外有另外一个创造者或者是造物者。第二句前两个字,“无德”,没有任何的品质,这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我是没有任何属性的。是哪三种属性呢?印度教讲了三种属性:第一种,可以说是力量。第二种,可以说是灵性的力量。第三,是一种继续、常、惯性。当他们谈到能量的时候,能量有的时候指的是贪。第二种可以说是一种勇气,但是它负面来讲,可以被认为是惯性、常,被视为愚痴。这些想法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所说的我,是没有行为的,没有做。当我们体验到六道的各种各样的状况的时候,这个是什么呢?在他们的解释,这个就像是一场大梦一样,你哪里也没去,但是你在梦里到了很多的地方。我很简短地讲一下,因为讲起来,对他们不太公平。我们只能很简短地介绍一下印度教的见地、定义。如果要深入讨论,实际上非常困难,我们也没有这样的时间。总而言之,他们定义出来的这个东西叫做我。
介绍两个概念,一个是超越的,也许可以叫做神我,另外一个叫做人。人在这边可以当成自我,一个是神我,一个是自我。神我有很多的化现,最主要的数论师说有25种化现。印度教不同的派别,实际上对我们刚才讲的这些,有一些略微不同的解释或者是表达的方式,所以形成了印度的数论师等等其他外道不同的派别。
第122、123个记诵,前面讲的概念,月秤菩萨很简短地来驳斥它。所谓的自我,根本不可能成为我,因为自我如果要成为一个不改变的话,就不能成为任何一个东西的客体。因为一个东西如果成为某一个主体的客体,就会因为主体的状况而改变,不会不变,这个根本不是我里面的常,根本不能有常的状况,所以根本不可能成为自我。我们正在驳斥印度教的概念。
第124个记诵,“是故离蕴无异我,……不了亦起我见故”。月称菩萨用讲法无我同样的概念来驳斥,因为数论师把五蕴和我分开两个东西,五蕴是我,自我是自我,是两个东西。在所有的佛教派别里,我们说五蕴是会改变的,数论师也承认身体,比如五蕴之中的身体是会损坏的,但是他们认为自我是恒常不变,所以这两者根本是互相矛盾的,月称完全不能接受离开五蕴之外有一个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自我,如果说是离开五蕴而有的话,那一个瓶子或者是一朵花,当我们看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产生自我的概念,因为他们本来是分离开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
第125个记诵,“有生傍生经多劫,彼亦未见常不生……”。比如我们有很多的众生出生为动物,有很多很多生,但是做了很多生的动物,他们还是执著于有一个自我。但是刚才讲的转生为动物的众生,他们并没有看到前面说的三个能量、恒常、惯性等等,他们并没有看到。所以,离开五蕴之外,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我。现在听起来非常难,但是一开始讲,一定要把大家拉到里面来,等你进来了,就比较容易了。
提问:如果我们看到稻草人,我们不认为是人,我们认为是别的东西,怎么样?
回答:不管是什么东西,反正是贴的标签。
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现在离稻草人很远,你现在看着那个稻草人,你认为你看到的是一个人,这个时候,你原来走丢了路,你想找到你的方向。你看到那边有一个人,你心里放心多了,你就向那个人走去。当你走到那边的时候,你看到这个反而有问题了。现在应成中观派会问你一个问题,当你走到那边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东西,那边那个都是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到底是一个稻草人,还是应该被称为人不见了?各位如果走到那边一看,你会觉得这是什么呢?你怎么说?那个人回答说,那个东西叫做人不见了,是吗?
提问者:我认为是这样的。
回答:这个问题很重要。当时因为你看到有一个人,你才走过去的,你看到的到底是人不见了,还是你看到的是一个稻草人?
提问者:两个都不是。我们看到了那边有一个人的概念。
回答:你从很远的地方走过去,为什么呢?等到走到那边,你没有看到你认为的人在那边。月称菩萨的概念,当你看到远处的稻草人,你认为它是一个人,稻草人是什么做的,是一堆草,外面加了一件破衣服,这堆草和破衣服,是不是你认为这个人的客体呢?并不是。客体是什么呢?客体是你很久以来的串习,你认为人应该是有一件衣服,那个串习把这个东西当成一个人,你执著的对象就是你的串习。当你发现那边实际上没有人的时候,你并不必要得到这样的结果,那边也没有稻草,也没有那件破衣服。所以月秤菩萨讲,实际上让你从很远的地方走来的,并不是那个稻草以及上面挂的破衣服。实际上,真正让你走了这么久的问题,是在于你认为一件稻草和一件破衣服代表了一个人的概念,让你跑了这么远。
当然,永远有一个很好的想法,永远可以反驳,如果那边没有一堆稻草和破衣服,我也不会认为是人,也不会跑那么远。但是月称菩萨说稻草和衣服是间接被我们当作人的对象,但是对象是我们自己的串习,那堆稻草和破衣服是被当做人的概念,这是我们真正产生问题的地方。如果各位在修持的时候,如果你真的去修一下无我,你会非常非常感谢月称菩萨,因为他讲的话会让你如释重负。对我们来说,为什么我们不…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