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P50

  ..续本文上一页行,他能证得涅磐。这个记诵讲了很多的东西。

  昨天,最后的时候,讨论过一个修持者有困境或者是两难的局面。修持的人在修持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修持的道、方法,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必须认识你所修持的道总有一天是要完全抛弃掉的,这种态度,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了解到。虽然现在谈这个的时间不是很对,但是我还要提一下。像我们在修持的时候,一般你修持的老师当然是带学生,经过修持的道最后成佛。这个老师通常给你下面的建议,尤其当你修的不错的时候。你修持的佛法的东西,在修持中无论有任何的经历,都不要执著它,应该把这种经历完完全全抛弃掉、忘掉。

  修行大圆满的老师讲过,就像是磨刀一样,你在石头上磨刀,石头就会磨掉,越磨越少,但是刀是金属的,刀的金属也会越磨越少。磨刀这个工作,只有当石头和刀两方面都减少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但是,上面这种讲法讲起来容易,其实做的时候非常难。不要说初地菩萨见到一百个佛,我们就算是看到一只佛的手都会非常执著,这种现象可以鼓励我们,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许的确是一种鼓舞,也不错。但是问题发生在,如果你一旦把这种现象执著他,你因为执著他,不再向前进,这样的话就不好了。

  ,就是什么东西是最初的问题,我们一直希望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什么是最初的,什么是最原发,什么是原创的,这个问题是一切宗教都产生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从什么地方发生所谓的生,什么叫做就近的生?但是当我们谈到生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很早很早以前的什么生,我们不是讲那个生,我们讲的不只是那样,我们讲的可以说每一刻每一秒都有不断的生,我们谈的是这个生。这个生是哪里来的?这种答案有很多,很多人想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创造出神的概念,有的人说有业,因为有业,所以有生。

  我特别谈到业力,因为我知道,有很多的佛教徒非常骄傲地说,我们信佛的人是不信神的,是不相信上帝的。但是在同样的立场,他们相信业,业推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这样谈的。但是如果你认为业是一切东西的原创者,就有问题了。我对现代人怎么样来解释业,是非常质疑、怀疑的。当我们看到某一个人一个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佛教徒会说这是他的业。其实我觉得多半的佛教徒会错了佛教哲学的意思。当我们说这是业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接受业是一个独立生起来的东西、独立存在的东西。

  当然,要完完全全正确地了解业,也不容易。我只是觉得,很多人对于业的观念,并不认为业是因缘所生的东西,多半人认为业是固定不坏,不可能被任何人破坏,没有办法改变的东西。现在产生了这样的结果,这个结果我们要毫无选择地接受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我能够了解为什么多半的佛教徒有上面的困难或者是问题?因为业果是业所生的。就像煮蛋一样,把一个生的蛋放在锅里煮,煮了很久了,蛋已经几乎要煮熟,那个时候你突然起来说这个蛋可不可以不要熟,当然没办法,这个蛋已经熟了。这个事经历了很多次,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状况,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个事,觉得这个业已经成熟了,没有办法,所以我们有这样的观念。

  我想多谈一下,尤其是对于在座的中国人或者是西藏人。因为中国人和西藏人喜欢修各种各样的法,比如有一个喇嘛说你活不久,修一个什么法可以活得久一点。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如果你知道业力实际上是一个依他而生,一个因缘而生的现象,如果你了解这一点,远比你认为业是一个独立体,更能够帮助你修的法产生好的结果。业力如果是一个不依他而起,是一个独立所生的东西的话,如果这是对的,你现在想要修法去改变它,你现在尝试改变一个根本独立不可改变的东西,这种行为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恶行,是一件坏事。但是正因为业力是依他而起,是一个可以改变的东西,所以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改变它。

  但是当然,为什么我们对这件事会不清楚,或者会有这样的误解,当然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佛一再说,如果我们杀害其他的生命,这样的结果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会有短命的报,但是我们吃了各种的鱼虾肉,我们天天吃,一天吃了好多条命,我们天天经常在做这种事,偶尔我们好久才来一次,修一个法,修一长寿法想要长寿。就好象一个人在家里想要把蛋煮熟,锅里没有放水什么的,煮蛋煮到一半的时候,他做这个做那个,让蛋煮不熟,好象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一样。也许我低估大家了,我认为大家不懂,也许大家懂。我认为大家都跟我一样,都不懂。我们学习佛法,尤其是学习中观的人,我们既不信神,我想相信神是一个创作者的话,我们既不相信,但是我们也不说不是这样的。但是在行为上,通常我们不了解,在行为上,我们通常认为变成一个相信神的,要不然就是一个反对它,我们不了解一切的东西都是因缘所生的,就是依他而起。所以在我们来看,所谓的业力基本上就是一个神一样的,一个上帝一样的。

  当我们听到这个命题叫做依他而起,当你一听到要谈生,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月称在这本书里告诉你那个东西怎么生出来,结果他不是这样跟你谈。他是跟你谈人和法两个现象怎么样无生,这是他跟你谈的方式。在一开始,我们就会想,实际上所有我们宇宙里面的星罗万象,分起来只有两大类,一个就是我,另外一个就是我所,跟我有关的东西。所以,这个就可以分成人和法。人和法,这里的法当然指的是现象,人和法这两方面,如果你去分析他们,都会发现这两者没有独立的、永远实存的本质在,没有这个东西。中观应成派是这样的,因为人和法这两方面都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因为是这样的,所以没有一个所谓真实的生起,生起也是没有本性的,没有真实的生起存在。

  我们了解到前面这些,当我们去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这些句子才有意思。否则的话,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的话,色还在那边,色还是找你的麻烦。学习《心经》,当然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我的老师们教导我《心经》的时候,都是用要从因缘所生的观点上看《心经》,这样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到前面说的依他的观点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一个学习中观的人会认为,当我们修持空性,当我们证悟到空性的时候,空性会破坏一切的现象,会破坏诸法。学习中观的人,一定要把一切的现象毁灭掉,剩下的才是空性,这是学习空性的中观师最大的错误。我们不用担心,因为我们还谈不到什么空性不空性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学习中观的人,把空性拿来否定一切的东西。但是,你没有体会到时候躲在一直否定否定所有东西的后面,实际上有一个认为是一定存在的东西。

  了解了前面这一些,我希望能够帮助你了解到,为什么大乘的修道是这样安排的?举例来说,有三种神圣的东西,大乘一直建议他们的修行人要这三样东西。任何行为的开始,即便是点一盏灯这样的行为,在开始的时候都要基于利于一切众生的动机,这里就有益他。如果我们不谈说帮助众生成佛,只利于自己,这种把自己和依他的观念划了一道鸿沟。当你实际上去点这盏灯的时候,当你行动的时候,你要知道点的动作,被点的灯或者是蜡烛,点灯的人,跟这个一切相关的现象,一切都是依他而起,在这个现象里,你找不到一个实存的独立的东西。

  我们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在做这样的行为的时候,就不会执著在这个行为上。比如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了解,你就不会因为别人比你点的灯多,你就嫉妒他,你跟他比较,这一切都不会的。既然一切都是依他而起,一切都是幻想,你点一盏灯和点一百盏灯,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如果你有这样的了解,即便有一点点这样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你自己点了十万盏灯,你也不会有丝毫觉得骄傲的。但是,同样如果你非常穷,只能点一盏灯,点一根蜡烛,你也会非常傲气,就跟转龙王一样,把一百盏灯点起来。第三步,你所得到的功德也会给众生。当然我们前面说的依他、因缘而生就是这样的。

  现在谈一下佛像海这么大的功德里面的一小滴。当秋天没有云的时候,月亮就会照耀。当像云一样的无名,当他在十地菩萨的阶段完完全全除掉之后,像满月一样的佛的功德就显现出来,这实际上就是菩萨不断在追求的目标。他在哪里能够证得这样的佛果,在那边,佛证到究竟的功德。比如在我们的世界上有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瓶子、房子、盒子,这些东西里面都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和这些东西外面的虚空,实际上是没有分别的。

  同样,一切的诸法、一切的现象,无论是色、受等等,他们虽然是千差万别,但是他们的本性是空,这都是一样的。以上说的这种情况,是佛在刹那间就能正得,这个叫做异位。这边假定有一个跟我们讨论的对手,这个对手反问我们一个问题。如果说一切的现象都是离于二边的话,如果一切的现象,也就是诸法离于二边,离开极端的现象的话,因为前面月称用这样的例子,比如瓶子、房子、盒子里面的空间,他的对手就用这个来反击他,这个记诵在很多的地方被引用到。

  有一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好,而且很多人问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你说空性是诸法的本性,也就是说空性是离于二边,离于各种极端的状况,既然是离于极端的状况,佛怎么了解什么都不是的空性呢?如果佛不知道这个空性是什么的话,佛如何能叫全知呢?月称菩萨说,你说得对,但是当我们说佛是全知,佛了解、正悟到一切,我们这样讲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跟你沟通。甚至我们平常讲的,佛知道诸法的实相,或者是佛证悟诸法的实相,就算是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的真理。

  我举一个例子,当你看蓝色的时候,蓝色实际上是你的心。但是,这个蓝色虽然是你的心,但是又能够被你的心所能看到…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广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