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标识或者是标签,这个我是怎么来的?这一个我,月称菩萨仍然是以完全不分析的方式才接受它,因为你一去分析它,它根本就不见了,根本没有了。
提问:我在这里听您讲无我,我听、想,但是心里在想我在反映你所讲的。你怎么说明我在想的这个我是一个无我呢?
回答: 这又是一样的,你把两个东西混到一起了,就是建立见地和实际的修持,你把这两个混到一起去了。这个问题问起来,好象有点情绪在里头,我们明明坐在这儿,你怎么说没有我们。月称菩萨的答案,就是说正因为你认为你在这边,你认为就是一个很强的串习,正因为有一个很强的串习,所以你会觉得你在那边。这个实际上并不是这位小姐单独有的问题,实际上多半很多的人都有同样的问题,就是说把建立见地和实际的修持两件事混到一起了。当我们在讲建立见地的时候,没有一个东西是存在的。从自我到成佛中间,没有一个东西是存在的。所有的这一切,我们说怎么样修持,怎么样打坐,如何去除烦恼,怎么样证得正果,这一切完完全全是相对的。这一点实际上是佛教跟其他的宗教最大的不一样。
因为别的宗教当谈到究竟的时候,要留神或者是天堂其中的一个作为纪念品。在佛教里面,在究竟的立场上什么都没有。而这个见地,就是我们要试图了解的一个见地。因为一直到我们真正能了解见地,我们永远受害于希望和惧怕。只要你认为有一个东西你要去得到,有一个什么东西要去抛弃掉,就会有这种状况。你下一个问题就会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我的上师叫我去做大礼拜,这实际上是一个渐道,就是逐渐修行的道路。因为只有从这条路,我们才能了解到前面讲的道理。所以,在建立见地上来说,实际上是非常直截了当的,没有迂回的地方。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讲,就算是千佛来了,千佛讲的是自己的道理,并不需要等西达多王子来讲才是这样的,原来就是这样的。
所以,当我们讲佛最后证得了空性,这实际上是一个修道的语音,但是没有办法,除了这样,我们讲不出这件事。实际上我们经常一直讲究竟真理,实际上它是相对的真理。如果这边有两个人,都成了佛,当然他们的状况很难讲,对他们两个人而言,没有叫做这个是相对的真理还是究竟的真理,这一类的问题对他们根本是不存在的。举一个例子,当然他们知道,为了众生好的话,他们知道什么是所谓的究竟真理,什么是相对的真理,这个他们是知道的,他们知道这些不存在。但是,他们也知道,用某一个方式告诉你,是唯一你能够了解的办法。他知道,所修的道实际上是假的,是虚幻的,但是他仍然把这个东西,为了你好,把这个道教给你,让你做,这就是所谓的慈悲,这实际上有非常大的智慧。
第165个记诵,“由无作者则无业,若见我我所见空……诸瑜珈师得解脱”。因为无我,所以他不可能有我的行为。同时,你也没有所谓我所,就是说这个是我的感觉,这是我, 的什么,这种, 我所也没有。, 当一个瑜珈行者证得无我也无我所的时候,得到了解脱。
第166个记诵,“瓶衣帐军林鬘树……由佛不与世诤故”。月称菩萨说,一切的东西,或者一切的现象都是缘起而生,并不是只有现象界的某几个现象是这样的,而是所有的现象都是如此的。瓶子、衣服、网子、军队、树林、念珠、树、房子、小车子、旅社,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可能是当时月称菩萨想的这些。最后结束的两句讲的非常美,以上这些东西,只要你不去分析它,它都是存在的,为什么存在呢?因为佛永远不去和任何的人有冲突、争论的。
第167个记诵,“功德支贪相薪等,有德支贪所相火……由余世间共许有”。前面这两句应该是并排摆着,他们其实是相对的。比如功德和拥有功德的人或者是对象,和贪心的人,这两个是相对的。比如我们说茶杯和组成茶杯的离子,说我和蕴,以上这些东西,如果你以前面讲的“七支”的方法分析,就找不到一个实存的东西,但是如果在相对的层次上不去分析,他们都是存在的。
第168个记诵,“因能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果若有因乃得生,当说何先谁从谁”。如果某一个东西能够产生结果的话,这个东西我们就给它一个标识叫因。如果某些东西不能产生因,我们就不叫这些东西为因。结果之所以会产生,只有当它有因的时候才会有果。如果我们说因果是互相依存的,是缘起的,那什么能够叫做最原始的因呢?所以,这些理论家经过了很大的辛苦,去创造出所谓的创造者。但对月称来说,因果可以说这种形式非常好,因和果是互相依存的,是缘起而生的。
第169和170两个记诵,“若因果合而生果,一故因果应无异,不合因非因无别,离二亦无余可计”,“因不生果则无果,离果则因应无因,此二如幻我无失,世间诸法亦得有”。如果一个理论家认为因果两个是独立的,当我们说那些相信因和果都是独立存在的时候,几乎包括了一切,也包括了那些相信神的人,因为他们认为神创造了一切的,所以两个因果是独立存在的。现在月称菩萨分析,当因产生果的时候,因和果有没有真正的接触呢?如果接触,就是他们两个碰到的话,如果因果没有接触,就是合一的话,两个就是一样,何必要有结果呢?一个独立的因去碰到一个独立的果,就是已经存在的,这两个碰到一起的时候,何必要前面的那个呢?我们如果说因果不接触的话,就像一个创造者创造被他创造的这些东西,这两个他们并不接触,这种情况之下,任何一个东西,就算那个东西跟结果毫不相关,也可以创造。这就好象说,只要种下针,就可以长出果。第170个记诵是继续的。
现在,又有人问,如果这样,怎么样建立所谓的因果观念呢?对月称来说,因两个都是幻想,都是虚幻的。而前面同样的问题,因果两个会不会相遇,这一类的问题对我来说不能成立。因为对我来说,我的因和果两个都是虚幻的,都是缘起所生的,所以没有所谓因果碰不碰到一起的问题。
第171个记诵,“能破所破合不合,此过于汝宁非有……故汝不能破所破”。对手讲,现在你自称月称的人来驳斥我们的理论,你驳斥的理论和我们被你驳斥的理论,两个是接触还是不接触呢?这个问题就可以破除掉你破除的方法。
第172个记诵,“自语同犯似能破,无理而谤一切法……汝是无宗破法人”。月称说你是一个根本没有见地的人,你只不过是一直驳斥其他人,人家有一个理论,你就驳斥他。所以这就表示,你根本不入圣者之流,圣人根本不认为你跟他们一样的。你这种做法是不好,不对的。
第173个记诵,“前说能破于所破……谁定有宗乃有过,我无此宗故无失”。月称说,你所问的就是一个驳斥者和被他所驳斥的理论,两个接触不接触,这种问题只有对一个建立起自己理论的人,才有这种问题存在,我从来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我也没有这样的过失。
第174个记诵,“如日轮有蚀等别,于影像上亦能见……然是名言依缘生”。举例来说,当有日食的时候,你已经直接看太阳,你看到一面镜子,你看到镜子的时候,你就知道太阳被食掉多少了,你可以讲出这个。那个时候,我们不必担心说天上的太阳经过日食,还有镜子里面太阳的影子有日食,这个时候我们不必担心天上的太阳跟镜子里的太阳的影子两个到底有没有接触,这个不用担心。但是,镜子里的太阳还是有这样的功效在。月称菩萨非常特别的一点,他甚至说我所驳斥的东西,连我的驳斥本身在内,也是相对层次的,请不要去分析它。我对你的驳斥实际上跟刚才举的例子一样,像太阳的日食和镜子里日食的影子一样,就是这样在运作的,这样还是很有效的,还是能做很多的事。
第175个记诵,“如为修饰面容故,……如是此因虽非实,能净慧面亦达宗。”在镜子里面有你的像,这个像当然不是你真的脸,但是你用这个像可以在自己的脸上,可以把自己弄的漂亮。这个时候不用担心你的脸和镜子里的像,两个是不是接触。这个时候,月称菩萨说他的对手,你智慧的脸被你所发展出来的理论所遮住了。为要除去遮住你的理论,所以,我给你一些虚幻一样驳斥的分析。所以,我的驳斥,我的分析,不但可以驳斥别人错误的见解,同时也能让你了解到智慧。
第176个记诵,“若能了因是实有,……则可配此合等理,非尔故汝唐劬劳”。
月称菩萨讲,我们中观师从来不认为有一个实存的分析,我们也不认为有一个实存的被分析的对象,所以你要试图拿我们的方法来攻击、反击我们,这只会让你觉得非常疲惫。
第177个记诵,“易达诸法无自性,难使他知有自性,汝复以恶分别网,何为于此恼世间”。对于月称来说,要让这样一个理论师了解到一切东西都不是实存的,其实很简单,因为我有各种各样的例子比喻给你听,比如我可以说这是幻影,这是海市蜃楼,我可以用这些例子跟你讲。但是,对于你这样的理论师来说,如果你想要向月称证实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你举不出例子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编织一个错误的见解的网,何必这样做呢?
第178个记诵,“了知上说余破已,重破外答合等难,云何而是破法人,由此当知余能破”。前面我们所用的不自生、不他生等等的方法,还可以继续用。这个时候,月称菩萨对对手讲,你要了解到这一点,因为你是相信有什么东西实际上存在的,而我从来没有相信什么东西是实际存在的,所以你用我的辩证方法来反击我,这是毫无一点效果的。也就是说中观应成派用对手的逻辑来反击打倒对方。这是因为你有一个理论建立起来,所以我可以驳斥你,对我而言,我从来没有建立任何的理论,你如何拿我的东西来驳斥我。
前面讲的无我,无我如何说无我能够成佛,也许我们出生,我们就像一条船一样,那里有很多的恶业,我们可以用…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