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色等,故彼不应即是形”。月称菩萨说,这一个逻辑会除掉所有由其他的理论师所建立起来的、捏造的,也就是不实的概念。比如当我们谈到色的时候,有部的论师,当然他们也有很精密的想的办法。其他的理论师,基本的见解,他们认为我们标识一个东西,被我们标识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是物质性实际存在的,而我们标识,比如我们说是瓶子,这种标识不是实际存在的,别的理论师都是这样认为的。
有部的论师说,如果我们看一个由泥土做的陶瓶。他们说至少有八种元素,或者是八种离子组成这个陶瓶,至少有地、水、火、风、色、嗅、尝得到的感觉,还有触觉。另外有一些其他的现象,又加上别的,可能是离子。有一些现象,甚至有感官,如果是这样的话,有第十个组成的成分。有的更多,有的有11种组成的成分,或者是组成的离子。这种解释的方法,是有部的论师用的,这也许和我们现代的科学家看事情的方法非常接近。他们也许会这样讲,也许现在在这个瓶子里,没有办法真正看到土、水、火、风等实体,但是从瓶子有效的影响可以看得出来,比如这个瓶子放在那边,会受到重力的影响,这就表示有土的元素,这个瓶子会动,表示里面有风的元素。有部的论师会讲,刚才讲的各种各样的离子,他们是物质性实际存在的,当这些离子集中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习惯,把这样的东西称之为陶瓶,我们称之为陶瓶,这是一种标识,但是组成的离子本身是物质性的实际存在。
我要问各位一个问题,大家按照有部的论师的观点回答问题。有不论师会说,当一个人看到陶瓶的时候,他会说这是一个陶瓶,他对陶瓶产生执著,请问他执著的对象是什么?因为这个例子在很多佛教的教授里用了很多次,大家应该很熟。(回答:色。常。)各位现在代表的是有部的论师,我们现在的分析是两个,陶瓶和组成陶瓶的元素。我们现在在讨论的,基本上是讨论人无我。你也可以用我们最早提的例子。
陶瓶和组成陶瓶的元素。我们现在基本上是在讨论人无我。你也可以用我们最早提的例子,就是稻草人和人。你是一个论师,现在在你的面前看到由各种的例子或者是元素组成的一个东西,你叫那个是陶瓶,你说这个陶瓶很好,这个陶瓶是我的的这种执著。现在就是当这个执著升起的时候,它是以什么为对象?到底是以什么为基础的?这个要讲出来。 这是一个纸杯,一定有一个什么东西在那边,那个东西被叫做一个纸杯,什么东西在那边?有一个这样的习惯。什么东西在那边?依照有不,就是标识。(回答:是以什么样的基础?因为是有不,是不是代表他认为我就是一个存在的东西,他来看这个陶瓶就是存在的。)
之所以说“有部”,因为“有部”论讲起来非常像科学家的。现在说各位是科学家,你说这是一个杯子,当你说这是一个杯子,你指着什么东西说这是一个杯子?(回答:元素和组成的离子。)所以,对他们来说,他们是用这个元素,也就是例子,做他标识的基础。中观是怎么讲,月称是怎么讲呢?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呢?(回答:一个物质性存在的概念,这是他们的不一样。)(回答:是一个离子的概念。)你现在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当你身为一个科学家,你说这是一个杯子的时候,你是对着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或者是什么样的基础说这是一个杯子。我们说一个离子的组合,这个是我们称之为杯子的基础。
重力的影响,还有里面各种组成的离子等等组合而成的。(回答:是不是某一种形式组合而成的离子或者元素?)实际上他的问题是说,当我们称之为杯子的是一个“有部”论师,和月称菩萨说以什么东西为基础,这是不一样的。现在月称菩萨如果说是杯子,以什么为这个杯子的基础。比如你是月称菩萨,他也会说相对来说这是一个杯子。当你说是杯子的时候,你是指着一个什么东西来做基础,说这个叫做杯子,基础是什么?用稻草人的例子讲,答案很简单的。也许你是月称菩萨,你看到杯子,他问你什么是杯子,你讲杯子是什么?当你执著于这个杯子的时候,你执著的是什么东西?(回答:认为这个杯子是一个物质。)有一部分是对的,答案是对的,什么东西是这个基础,是因为你给一个标识,你认为这个标识是这个杯子的基础。我们说标识这个答案是对的。(回答:串习所形成的对杯子的概念。)对,就是这样的。这个串习有没有基础在呢?(回答:没有。)对。
如果说你现在问一个“有部”的论师,你说当我认为它是杯子的时候,当我对这个杯子生起执著的时候,用佛教的语言说这个执著的所依是什么呢?对象是什么?你的执著所依是元素。月称菩萨会说不是,他会说你执著所依是你给它的标识,也就是自己给它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没有基础的,这个东西完完全全来自于自己的习惯,自己的串习。下一个问题,你有月称菩萨的见地,好处在哪里?(回答:我们不必去把稻草人给打掉。)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不需要把稻草人消灭掉,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回答:我们要消灭掉认为是一个人的幻觉。)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但是对这个答案也有两派的辩论在。你的答案可以说是一种瑜珈师所会讲的答案。这个答案讲出来,是很对,但是听好象不太高雅。所以你讲这个,要很小心。因为,你要知道,在整个这里面,从头开始,从来没有一个人在那边。
刚才的这段对答是非常重要的,我这次教的整个主题都在这里。
提问:月称菩萨怎么样定义串习的基础?
回答:你这样的问题,你是以什么立场问的,你是以一个建立见地的立场问,还是你是以一个修行的修师的立场问?
提问:如果我问月称菩萨,他会怎么讲?
回答:串习只在相对的层次,你没有办法分析它。讲到修持的时候,他会讲你这个人的烦恼很多,你赶快去做大礼拜。所以说当我们讲修行的时候,修行实际上是以一个习惯去替代或者对治另外一个习惯,串习。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说有所谓的大礼拜,大礼拜本身是一个习惯,用这个习惯去替代前面一个习惯。但是如果站在见解的立场上,在见解的立场上,月称菩萨会说,什么叫大礼拜?大礼拜是身体、因缘所生的一种行动,两个手放在头上并不叫大礼拜,或者放在喉咙前面也不叫大礼拜,这个东西根本经不起你分析,在见解的立场上是这样的。
第158个记诵,“虽以七相推求彼,真实世间皆非有,若不观察就世间,依自支分可安立”。月称菩萨说,在究竟的立场上说当然不存在,就算在相对的立场上,如果你去分析的话,所谓七种对于车子以及车子零件的分析,就没有办法发现什么叫车子,甚至没有办法发现什么叫车子的零件。车子和车子零件都是因缘所生、缘起而生,所以在相对的层次上不要分析它。
在第159个记诵,“可为众生说彼车,名为有支及有份,亦名作者与受者,莫坏世间许世俗”。我们的头脑认为月称菩萨这样讲没道理,我们一般相对世界的东西的秩序,完完全全被月称程菩萨搞乱了,整个消灭掉了,并不是这样的。月称菩萨反而指着他的对手,你们这些人消灭了相对世界的秩序。我们说这个是车的零件,所谓车的零件是怎么来的?因为我们有一个车的概念,由这个车的概念衍生出来,所以才有所谓车的零件。就好象我们说树和树枝,因为有树这个概念,才有东西叫树枝,但是因为有树枝才有树的概念,所以两者是互因、源起的。所以,当一个人要坐车的时候,他坐在车上舒舒服服,因为他不必分析车是如何组成的。你们这些人说组成东西的离子,或者说组成一个车子的零件是物质性的,实存的,但是这个车子不是物质性的,实存的,这个让众生很艰苦。因为众生坐车的时候,只有车子,零件不能跟他在一起。
第160个记诵,“七相都无复何有,此有行者无所得……故如是许彼成立”。月称菩萨说,如果你想要证得究竟的真理,如果你的目的是这样的话,用前面的七种的分析方法,这七种分析方法,能够帮你趋近或者是证得究竟的空性。一个瑜珈师,如果用上述七种方法分析什么叫车子的话,他找不到什么叫车子。所以这个瑜珈师,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证得究竟的真理。但是,在相对的层次上,瑜珈师毫不分析相对层次上的东西。因为这个原因,仍然能很轻而易举地坐在车上。
第161个记诵,“若时其车且非有……慧烧有支更无支”。当我们用七种分析的方法去寻找什么叫车的时候,我们找不到一个什么东西叫车。不只我们找不到什么东西叫车,连车子的零件都找不到。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对我而言,如果你把车子一把火烧掉了,车轮也一样烧掉了,可是对你来说,如果把车子烧掉了,车轮还好好在那边。这就是智慧之火如何烧掉,比如我们对于车子的零件所给的一切的标识。
第162个记诵,“如是世间所共许,依止蕴界及六处,……所取为业此作者”。所以,在相对的世界里,我们接受五蕴,接受18界,接受六处,接受我,接受除我以外有其他人,不经过分析有这些。但是如果你分析的话,会变成什么状况呢?
第163个记诵,“非有性故此非坚,亦非不坚非生灭,一性异性均非有”。如果你分析的话,自我不是一个实存的东西。所以,它也不是恒常的。但是,它也不是不恒常的,同时它也从来没有生起过,因为它从来无生,所以也没有办法终止它,也无灭。所以我既不是和蕴为一,但是也不是不异。这也就是说,如果你去分析的话,没有一个所谓叫做我去成佛的,也同时没有一个我到轮回里面去。最后我们的对手忍不住,问月称菩萨,你讲了这么多,到底我的感觉,我是怎么来的?
第164个记诵,“众生恒缘起我执,于彼所上起我所……不观世许而成立”。这个记诵谈了很多的串习、习性。很久以来,众生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什么呢?认为这个是我。由毫无基础的我出发,于是,开始产生了对于我的执著。这个…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