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P45

  ..續本文上一頁標識或者是標簽,這個我是怎麼來的?這一個我,月稱菩薩仍然是以完全不分析的方式才接受它,因爲你一去分析它,它根本就不見了,根本沒有了。

  提問:我在這裏聽您講無我,我聽、想,但是心裏在想我在反映你所講的。你怎麼說明我在想的這個我是一個無我呢?

  回答: 這又是一樣的,你把兩個東西混到一起了,就是建立見地和實際的修持,你把這兩個混到一起去了。這個問題問起來,好象有點情緒在裏頭,我們明明坐在這兒,你怎麼說沒有我們。月稱菩薩的答案,就是說正因爲你認爲你在這邊,你認爲就是一個很強的串習,正因爲有一個很強的串習,所以你會覺得你在那邊。這個實際上並不是這位小姐單獨有的問題,實際上多半很多的人都有同樣的問題,就是說把建立見地和實際的修持兩件事混到一起了。當我們在講建立見地的時候,沒有一個東西是存在的。從自我到成佛中間,沒有一個東西是存在的。所有的這一切,我們說怎麼樣修持,怎麼樣打坐,如何去除煩惱,怎麼樣證得正果,這一切完完全全是相對的。這一點實際上是佛教跟其他的宗教最大的不一樣。

  因爲別的宗教當談到究竟的時候,要留神或者是天堂其中的一個作爲紀念品。在佛教裏面,在究竟的立場上什麼都沒有。而這個見地,就是我們要試圖了解的一個見地。因爲一直到我們真正能了解見地,我們永遠受害于希望和懼怕。只要你認爲有一個東西你要去得到,有一個什麼東西要去抛棄掉,就會有這種狀況。你下一個問題就會是,如果是這樣的話,爲什麼我的上師叫我去做大禮拜,這實際上是一個漸道,就是逐漸修行的道路。因爲只有從這條路,我們才能了解到前面講的道理。所以,在建立見地上來說,實際上是非常直截了當的,沒有迂回的地方。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講,就算是千佛來了,千佛講的是自己的道理,並不需要等西達多王子來講才是這樣的,原來就是這樣的。

  所以,當我們講佛最後證得了空性,這實際上是一個修道的語音,但是沒有辦法,除了這樣,我們講不出這件事。實際上我們經常一直講究竟真理,實際上它是相對的真理。如果這邊有兩個人,都成了佛,當然他們的狀況很難講,對他們兩個人而言,沒有叫做這個是相對的真理還是究竟的真理,這一類的問題對他們根本是不存在的。舉一個例子,當然他們知道,爲了衆生好的話,他們知道什麼是所謂的究竟真理,什麼是相對的真理,這個他們是知道的,他們知道這些不存在。但是,他們也知道,用某一個方式告訴你,是唯一你能夠了解的辦法。他知道,所修的道實際上是假的,是虛幻的,但是他仍然把這個東西,爲了你好,把這個道教給你,讓你做,這就是所謂的慈悲,這實際上有非常大的智慧。

  第165個記誦,“由無作者則無業,若見我我所見空……諸瑜珈師得解脫”。因爲無我,所以他不可能有我的行爲。同時,你也沒有所謂我所,就是說這個是我的感覺,這是我, 的什麼,這種, 我所也沒有。, 當一個瑜珈行者證得無我也無我所的時候,得到了解脫。

  第166個記誦,“瓶衣帳軍林鬘樹……由佛不與世诤故”。月稱菩薩說,一切的東西,或者一切的現象都是緣起而生,並不是只有現象界的某幾個現象是這樣的,而是所有的現象都是如此的。瓶子、衣服、網子、軍隊、樹林、念珠、樹、房子、小車子、旅社,也不知道爲什麼要舉這些例子,可能是當時月稱菩薩想的這些。最後結束的兩句講的非常美,以上這些東西,只要你不去分析它,它都是存在的,爲什麼存在呢?因爲佛永遠不去和任何的人有沖突、爭論的。

  第167個記誦,“功德支貪相薪等,有德支貪所相火……由余世間共許有”。前面這兩句應該是並排擺著,他們其實是相對的。比如功德和擁有功德的人或者是對象,和貪心的人,這兩個是相對的。比如我們說茶杯和組成茶杯的離子,說我和蘊,以上這些東西,如果你以前面講的“七支”的方法分析,就找不到一個實存的東西,但是如果在相對的層次上不去分析,他們都是存在的。

  第168個記誦,“因能生果乃爲因,若不生果則非因,果若有因乃得生,當說何先誰從誰”。如果某一個東西能夠産生結果的話,這個東西我們就給它一個標識叫因。如果某些東西不能産生因,我們就不叫這些東西爲因。結果之所以會産生,只有當它有因的時候才會有果。如果我們說因果是互相依存的,是緣起的,那什麼能夠叫做最原始的因呢?所以,這些理論家經過了很大的辛苦,去創造出所謂的創造者。但對月稱來說,因果可以說這種形式非常好,因和果是互相依存的,是緣起而生的。

  第169和170兩個記誦,“若因果合而生果,一故因果應無異,不合因非因無別,離二亦無余可計”,“因不生果則無果,離果則因應無因,此二如幻我無失,世間諸法亦得有”。如果一個理論家認爲因果兩個是獨立的,當我們說那些相信因和果都是獨立存在的時候,幾乎包括了一切,也包括了那些相信神的人,因爲他們認爲神創造了一切的,所以兩個因果是獨立存在的。現在月稱菩薩分析,當因産生果的時候,因和果有沒有真正的接觸呢?如果接觸,就是他們兩個碰到的話,如果因果沒有接觸,就是合一的話,兩個就是一樣,何必要有結果呢?一個獨立的因去碰到一個獨立的果,就是已經存在的,這兩個碰到一起的時候,何必要前面的那個呢?我們如果說因果不接觸的話,就像一個創造者創造被他創造的這些東西,這兩個他們並不接觸,這種情況之下,任何一個東西,就算那個東西跟結果毫不相關,也可以創造。這就好象說,只要種下針,就可以長出果。第170個記誦是繼續的。

  現在,又有人問,如果這樣,怎麼樣建立所謂的因果觀念呢?對月稱來說,因兩個都是幻想,都是虛幻的。而前面同樣的問題,因果兩個會不會相遇,這一類的問題對我來說不能成立。因爲對我來說,我的因和果兩個都是虛幻的,都是緣起所生的,所以沒有所謂因果碰不碰到一起的問題。

  第171個記誦,“能破所破合不合,此過于汝甯非有……故汝不能破所破”。對手講,現在你自稱月稱的人來駁斥我們的理論,你駁斥的理論和我們被你駁斥的理論,兩個是接觸還是不接觸呢?這個問題就可以破除掉你破除的方法。

  第172個記誦,“自語同犯似能破,無理而謗一切法……汝是無宗破法人”。月稱說你是一個根本沒有見地的人,你只不過是一直駁斥其他人,人家有一個理論,你就駁斥他。所以這就表示,你根本不入聖者之流,聖人根本不認爲你跟他們一樣的。你這種做法是不好,不對的。

  第173個記誦,“前說能破于所破……誰定有宗乃有過,我無此宗故無失”。月稱說,你所問的就是一個駁斥者和被他所駁斥的理論,兩個接觸不接觸,這種問題只有對一個建立起自己理論的人,才有這種問題存在,我從來沒有建立自己的理論,我也沒有這樣的過失。

  第174個記誦,“如日輪有蝕等別,于影像上亦能見……然是名言依緣生”。舉例來說,當有日食的時候,你已經直接看太陽,你看到一面鏡子,你看到鏡子的時候,你就知道太陽被食掉多少了,你可以講出這個。那個時候,我們不必擔心說天上的太陽經過日食,還有鏡子裏面太陽的影子有日食,這個時候我們不必擔心天上的太陽跟鏡子裏的太陽的影子兩個到底有沒有接觸,這個不用擔心。但是,鏡子裏的太陽還是有這樣的功效在。月稱菩薩非常特別的一點,他甚至說我所駁斥的東西,連我的駁斥本身在內,也是相對層次的,請不要去分析它。我對你的駁斥實際上跟剛才舉的例子一樣,像太陽的日食和鏡子裏日食的影子一樣,就是這樣在運作的,這樣還是很有效的,還是能做很多的事。

  第175個記誦,“如爲修飾面容故,……如是此因雖非實,能淨慧面亦達宗。”在鏡子裏面有你的像,這個像當然不是你真的臉,但是你用這個像可以在自己的臉上,可以把自己弄的漂亮。這個時候不用擔心你的臉和鏡子裏的像,兩個是不是接觸。這個時候,月稱菩薩說他的對手,你智慧的臉被你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所遮住了。爲要除去遮住你的理論,所以,我給你一些虛幻一樣駁斥的分析。所以,我的駁斥,我的分析,不但可以駁斥別人錯誤的見解,同時也能讓你了解到智慧。

  第176個記誦,“若能了因是實有,……則可配此合等理,非爾故汝唐劬勞”。

  月稱菩薩講,我們中觀師從來不認爲有一個實存的分析,我們也不認爲有一個實存的被分析的對象,所以你要試圖拿我們的方法來攻擊、反擊我們,這只會讓你覺得非常疲憊。

  第177個記誦,“易達諸法無自性,難使他知有自性,汝複以惡分別網,何爲于此惱世間”。對于月稱來說,要讓這樣一個理論師了解到一切東西都不是實存的,其實很簡單,因爲我有各種各樣的例子比喻給你聽,比如我可以說這是幻影,這是海市蜃樓,我可以用這些例子跟你講。但是,對于你這樣的理論師來說,如果你想要向月稱證實有什麼東西是真實存在的,你舉不出例子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爲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力氣去編織一個錯誤的見解的網,何必這樣做呢?

  第178個記誦,“了知上說余破已,重破外答合等難,雲何而是破法人,由此當知余能破”。前面我們所用的不自生、不他生等等的方法,還可以繼續用。這個時候,月稱菩薩對對手講,你要了解到這一點,因爲你是相信有什麼東西實際上存在的,而我從來沒有相信什麼東西是實際存在的,所以你用我的辯證方法來反擊我,這是毫無一點效果的。也就是說中觀應成派用對手的邏輯來反擊打倒對方。這是因爲你有一個理論建立起來,所以我可以駁斥你,對我而言,我從來沒有建立任何的理論,你如何拿我的東西來駁斥我。

  前面講的無我,無我如何說無我能夠成佛,也許我們出生,我們就像一條船一樣,那裏有很多的惡業,我們可以用…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廣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