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当我们说他生,请您定义什么是“他”?为什么这让月称觉得那么不舒服?
回答:离于自的就是“他”。
A:这个答案不太具有说服力,有没有人有别的答案。
回答:实存。
A:对,实存当然是一个大的问题,但是实存和我们刚才说的他联系到一起。
回答:因为有自己,然后才会有他。
A:对,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在实存上,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问题。第六章是破他生的部分,“他”生的定义是什么?
回答:“他”是实存的,因为自是实存的。
A: 我要换一个方式问大家。为什么月称菩萨把唯识宗归类于他生派的?如果说你能够回答这个答案,真正是有所收获。因为月称菩萨在他的书里,把印度教,比如数论派归类为自生,为什么把唯识宗归类为他生?
回答:一切唯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外心都是不存在的,内心是存在的,所以是他生。
A:你的答案再加一个字就对了,你再加一个字,就可以把唯心识宗真正推到他生的深渊里面去了。
回答:心生出来的时候,心并没有消灭,外经又存在,两个都有,所以是他生。外境的时候,心还存在,心跟外境都存在,时间上不是同时,不过是一个先一个后。所以认为是他生。因为唯识宗认为一切唯心,外境是不存在的,心是存在,一切都是由心所生,所以认为是他生。
A:要加的是你的心实存,这个实存是关键的字眼。因为阿赖耶的概念,实际上月称菩萨也接受了。
回答:他们是站在哪一边,他们是以月称的论点来辩论,还是以唯识宗的论点,我们需要知道。
A:各位想站在哪一边?各位是要站在唯识那边还是不要?我想每一个人,有的人也许站在唯识的观点,有的人可以站在月称菩萨一边。如果有科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在,你基本上是反佛教的立场,你也可以用这个立场辩论。我跟各位提提,哪些是非常难的问题。各位问他一个问题,你怎么证明轮世这个问题,如果你问这个问题,他连座位都坐不住了。
在《入中论》经里,也有一个例子,佛说就好象一个珍宝,被块脏的布包裹着一样,在所有众生之内也都有佛性,佛性充满了光明,32相80虽好,但是这么好的佛性,就像珠宝被破布包着一样,被我们的烦恼遮盖着。当唯识师引佛经里面的话来证明或者是支持自己的论点的时候,中观师说你所引的经典是《不了义经》,这样讲有点不太公平。
所以唯识师这样讲,心当然是存在,因为是《华严经—十地品》讲的,但是中观师对这个就有争论,他们的逻辑是,这些经典是讲给那些没有办法接受空性的人听的,这是一个理由。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说可能有一些人以前是像别的印度教徒,现在想进佛教里面来,这些人那么久相信有一个神在,现在来佛教,马上跟他们讲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包括你以前相信的神在内,这些人变得非常害怕。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佛才是唯心、佛性。月称讲,佛是为了这个理由,才在《不了义经》里讲这个道理。
下面是第95个记颂。佛说“此是不了义,此非了义理亦成”。类似这种经等等的儒家经典,实际上是属于《不了义经》,需要去解释的经典。同时,这一点也在用逻辑证实了是《不了义》。同时,不只是《不了义经》,另外一部经也是一样属于《不了义经》。这个道理连续到下一个记中,佛说“有所若无有,事不佛心皆所知”。佛说,如果没有客体,当然很容易就能说没有主体。在某一方面来说,当你去驳斥客体的时候,同时你也驳斥了主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先驳斥客体。
下一个记颂,“如是了知教规已,凡经所说非真义”。所以,你应该要能够分辨什么是《了义经》什么是《不了义经》,也就是什么经需要解释,什么经不需要。任何的经里如果不谈空性,就是《不了义经》。在佛经里面,有讲到空性的,这种经典是属于《了义经》。这里有四个对学佛的弟子的建议:
第一,依义不依语。第二,依法不依人。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第四,依智不依识。到这个记颂为止,我们完成了驳斥他生。
下一个记颂,“计从共生亦非理,各生未生况共生”。这个记颂很简单,是驳斥共生。在胜义谛,我们自他生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如果你说自他生,前面所驳斥的自生和他生的错误,都会发生在你上头。就算在世俗谛,也没有说所谓自生、他生这种共生的状况。这个记颂是驳斥自他生,也就是共生,只有这一个记颂就驳斥了。
下一个记诵,“若计无因而有生,一切应从一切生,不应多门收集种”。前面这个记颂应该加一个,持自他生共生的主要是“释纳教”。最后念的这个记颂,是开始驳斥无因生。我自己有一种感觉,我一直觉得佛教徒并没有真正的驳斥掉无因生。因为在古代的印度,他们当时已经发展出一套非常精细的哲学体系。当时在印度的宗教,几乎没有一个宗教不相信因果的,比如我们说数论派,他们实际上几乎跟佛教徒一样相信因果。当然,我不敢说古代的大菩萨,比如像这个书的作者,这一类的大菩萨有智慧,看不到在未来这个主题会变成大问题,但是至少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很主要的事。因为在印度当时,大家都相信这种因果,少数的不相信因果的学派,几乎都被大家瞧不起,大家看不起这种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当时有一种贪欲。在古代的印度,婆罗门对很多戒律方面非常非常严谨,你不要谈一个人跟女人有不正常的关系,就算到了今天,如果说你到一个因为严谨的婆罗门,还是不让西藏人进门。并不是因为西藏人吃肉,而是因为你穿的鞋是皮革做的,所以他们是非常小心因果的。所谓“断见外道”,在当时是非常非常少数的。
所谓“断见外道”的创始人,主要是他想和他的女儿怎么样,所以创造了这么一个理论,其实没有什么前生后世、因果、业的东西。他写的书其实很好,也是像诗文体的,讲的也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我们现代,变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且还不只前面讲的,因为我以前的教授讲过好多次,我们用的这本书,月称菩萨表面是印度的哲学家在辩论,实际上他的对手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各种各样的习惯,把我们的习惯跟他相类似的印度的哲学家来代表,这本书在驳斥这些。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一部分不相信因果。
我们现在有很多的问题,不管是性的问题,或者是烦恼的问题,甚至于很多的自我认知的问题,我觉得实际上都是起因于我们并不相信因果。当然,我知道身为一个佛教徒,我们每天都相信如果今天点了一盏灯,照了三夜,以后就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在日常的生活里,我们很多的时候像“断见外道”。我仔细想了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胆子都很大,因为我们生活在顾面子的社会里,当然没有一个人愿意讲我愿意和我的儿子、女儿发生什么关系,但是大家仔细想想我们内心很多的妄想,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妄想里都是胆大妄为的。
其实还不只是这样的,我并不愿意把下面讲的认为是西方式的思想,其实东方也是一样的。现代,有我们所谓现代的科学知识,我们认为科学发现的东西是客观的。这里面,实际上有很多的时候,你并不相信因果。像昨天讲的一样,我们不相信转世,当然如果现在问在座的各位,你相不相信转世,每个人都会说我相信,但是,我们实际上没有一个好的理由这样说。所以,当我讲我们实际上没有一个好的理由来相信,这实际上也证实,我自己实际上就是“断见外道”中的一个。所以,这个破无因生,在我们目前来说,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若计无因而有生,一切恒从一切生,世间为求果实故,不应多门收集种”。第一个,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逻辑,如果事情或者是现象是无因就会产生的,应该一直都有各种的现象产生。问题主要还是实存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对手,他们是相信有真实存在的“生起”。当我们的对手说无因的时候,他绝对指的不是空性,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断见外道”说无因就是没有原因,但是中观师从来没有讲无因。当然,中观师也从来没有想说有因。但是,我们的对手在这边做了一个决定,就是“无因但是有生”。如果你相信无因,但是你又相信有生的话,他就变成那所生的那个实际上不是因果而生的,这种情况月称菩萨讲,这样所有的现象都会随时不停地生。 这一句当然从世俗方面讲,如果你要说是无因的话,一般的世俗的人都不必去收集种子、耕田。
“众生无因应无取,犹如空花色与香,繁华世间有可取,知世有因如自心。如果是无因的话,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变成空中的花,根本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可以被认知的,但是,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在我们面前所显现的各种现象,我们不断地觉知,我给对方一个建议,各位“断见外道”的信徒,你们要知道,当你看到蓝色的时候,是你的心觉知到蓝色,你的心是蓝色的因,这个你要知道。
提问:我想请问两位堪布,为什么一个人的修行世俗谛能够正到胜义谛?
回答:世俗谛实际上是胜义谛的一个方便,因为只有在世俗谛里,才可以谈种子和芽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当我们把种和芽讲出来之后,我们就很容易能够谈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当我们讲了这个之后,我们就可以让弟子了解到缘起的关系,经由缘起,这个弟子就可以证得胜义谛。
提问:为什么不能光只借着了解到缘起,而能够证得胜义谛,为什么一定要去修行?
回答:只有这种知识性的了解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只有知识性的了解,没有办法带里我们能够一直安住,或者在我们认知的真理上,不能带来这种结果。你要变得安住于你所认知的真理,知识性的了解就只是理智性的了解,就只是这样的。比如这是一个杯子,就只是这样的。为了要知道它,你要提醒自己,这是一个杯子,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修持。
提问:如何能够证明诸法由空性而生,但是不是来自于神或者是上…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