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P31

  ..续本文上一页帝?

  回答:堪布给了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很好。如果他是我们的话,第二个答案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跟他辩论下去的题目。实际上并不是说诸法由空性而生,诸法并不是由空性生起。实际上堪布讲的是对的,因为这句话,比如诸法由空性而生,这句话实际上是《金刚乘》用的词句,大乘不用。我们现在是大乘班,所以不用。可以说古典的答案,诸法是缘起,所以诸法皆空,这是一个典型的古典答案,这个答案几乎是没有办法驳斥它的。

  第二个答案,实际上诸法一切的现象并不是神所创造的,这些现象是由我们的善恶业所创造出来的,这个答案里有很多的曲折在里面,这个其实可以跟他辩论。

  提问:业从哪里来?

  回答:这个答案堪布给的很好,但是这个答案里还是有东西可以抓住他的。业是来自于执著自我,因为执著自我,所以产生烦恼,烦恼产生了业。

  提问:自我是怎么来的?

  回答:堪布这边讲的是标准的大乘的答案。堪布的答案,如果你去追寻所谓的执著自我的开始,开始没有一个开始,它是无始的,其实这个答案是一个很弱的答案,如果钻进去,可以好好跟他辩论了。

  提问:“无私”是堪布说出来,是证明还是假说,如果是假说的话,我怎么相信?

  回答:我们知道有以前生,因为有以前生,最后产生了无始的概念。我反问一个问题,就算无始,为什么说无始是常?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诡计。这个也是一个标准的大乘答案。这一生的第一念,一定要有一个因。我们目前的这一念,是由前面的前一念,就是过去的前一念所产生的,这个是标准的大乘相信因缘果的道理。

  提问:我们可以说,第三念是由第二念产生的,第二念是由第一念产生的等等。这样推,什么是第一念?

  回答:如果这个问题问堪布,堪布肯定说是无始,无始肯定是第一个。

  提问:要搞清楚无始的定义是什么,因为无始好象是一个相对的,怎么给无始定义?

  回答:这个答案非常好,他的回答是说,所谓的无始实际上是想象出来的现象,并没有实际上的这个东西。如果谈到转世,里面可能还有一些别的。

  提问:既然是想象来的,想象的内容是?一念是前年一念来的,这应该是错的。半夜的时候你突然被冷醒的时候,很冷,那一念是从哪里来的?

  回答:我帮你第二个问题出一点小主意。我问堪布,刚才你说第二念来自于第一念,第一念实际上是想象的现象,其实没有第一念。无始是一种想象的现象,内容是什么呢?我想喀布的答案是,想象的,当然是没有内容的。只要你一开始去分析这些东西,你就开始等于说是在分析胜义谛。我们所相信的第二念是由第一念而来,第一念由前面一念来,这些是在世俗地里,我们这样相信。这种讲法,实际没有什么逻辑,只不过我们生活的状态是这样的,在我们的生活里是这样的。如果你一定要去找出来,什么叫做开始,或者你想指出来什么叫无始,如果你要这样尝试的话,整个开始或者是无始的现象会被破坏掉,最后你找到的是剩余。

  提问:无始的定义?我想在《般若经》里讲到无始的时候,意思并不是说无始是另外一个形式的开始,无始的意思是根本不能问开始,因为每一件事的开始是有因有缘,就有开始,所以不能离开因缘去谈另外一个开始。你用追溯的方式,这个东西有一念再有前一念,这样推下去,那个无始是另外一个无明,你把另外一个无知的开始当成开始。佛经里讲到无始的时候,真正的意思是你不能作用于那个开始。

  第二,我们在探讨有始和无始的时候,避免一个宇宙发生论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宇宙当作一个整体,追究这个宇宙的开始是什么?因为你没有这个模式,仅仅就是一个有开始没开始。第二,你根本不能用宇宙发生论的方式去问开始的问题。你把宇宙当作一个整体,去问开始,最后不是有开始,就是没开始,即使你说有开始,也是另外一个形式的开始。

  第三,如果半夜冷得醒过来,冷的念头从哪里来?实际这就是缘起,只要有缘起就有开始了。佛法是针对个别的事是开始,是个别的因,而不是所有的事加在一起找一个抽象的因果。

  回答:在前面,我们讲的时候,有一个讲到转世,其实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大家如果从那个漏洞讲下去,可以好好跟他们辩论。

  提问:有关相续的问题,时间、空间的相续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正能证明是对的话,就能证明不只是月称就连佛,都是一个大骗子。月称为了驳斥存在和不存在,错误的把相续分开,分成很多不同的部分。我们有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季都有不同的天气,热、冷、下雪等等,这个当然说一般的农夫都知道不同季节的差别。所以,如果我们在这边谈四季的话,就把年给破坏掉了。如果我们把一年当作一年来看,那里就没有季了。两方面从一开头就是错误的。同样,如果我们站在年的立场上看,我们没有十年、百年、千年,这些又不成立了。如果我们考虑一下时间更大,比如节的话,千年都消失掉,这也可以说是一个错误的、人造出来的概念。所以同样如果我们讲,月、日,这样的话,有没有所谓的节、十年、四季,我们又不提它了。如果我们说一条线话,是由无数的点所构成的,所以当谈它是线的时候,点就忽略了。同样,如果谈里面无数的点,就没有谈线。一个很重要的论点,小的离不开大的,大的离不开小的,一点一点离不开不条线,一条线离不开一点点。

  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不能离于对方而独自存在。佛等于是错误的建立起东西有生、住、灭。业的概念破坏了我们生命,为什么这样说呢?当你谈到一个渐渐单独的现象的时候,这样实际上你没有看到整个生命的线与这个相续。如果你看到生命像一条线一样,我想单独的现象,又消失或者不被你注意到。事件和生命的相续就像点和线一样,两个既不能依靠对方而存在,但是正因为有了对方,他们又不能存在。今天的主题不是谈电脑。

  我们听闻或者是教授中观,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从各种各样的烦恼中解放出来。为了帮助我们解脱这些烦恼,过往的菩萨们修的道或者建立了道。这个道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就是见地。第二,修,就是去思考你说知道的见地。第三,行,行为,可以令我们的见地坚固。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所有的见地没有办法带给我们就近的快乐。所以我们现在具有的见地,可能不是一个很完美的见地。因为我们的见地不完全、完美,所以我们从见地所衍生出来的修行,以及这个见地所衍生出来的行为都是不健全的,这个不健全导致我们后来的失望、痛苦。

  第一,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见地,这个很困难。之所以困难,并不是因为究竟的见地在技术上,或者在其他的某一个层次上非常非常难,原因并不是这样的,并不像科学那样一个复杂的东西。见地,比如空性,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东西,至少我的上师是这样跟我讲的。为什么那么困难的去了解它呢?因为我们非常非常习惯于错误的见解,所以对我们而言,就算是面对真正正确的见地的意愿都没有。所以,即便我们希望去了解空性,或者我们对空性稍稍有一点好奇,都需要非常大的功德。就算我们有一些好奇心或者是兴趣,去了解正确的见解,但是正确的见解似乎仍然非常困难,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正确的见解往往被我们自己很多的想法染污了。

  我们现在所研讨的这本《入中论》,就是用各种方法来建立正确的见地。以前我也讲过,我们只是这样来学或者是读《入中论》,实际上我们如果只这样做的话,并不会真正让我们了解正确的见解,但是至少我们会对于什么叫正确的见解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真正的了解,必须要经过我们自己的修持,必须经过我们的虔诚心和足够的功德。我们现在做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至少会让我们觉得,这个讲的很有道理。因为我们有这种感觉,所以也许我们会比较有热诚的心,希望能够面对或者了解正见,希望是这样的。我自己认为,如果你有足够的虔诚心或者足够的功德的话,我们现在做的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有前面讲的这些,你可以到一个上师面前,上师会问你一个非常荒诞不经的问题,比如问你的手拍出来的声音是什么,你就可以当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但是要我们什么事都不做,等待像刚才讲的状况发生,稍微有点冒险。现在我们开始研读这本书,在研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前面讲的情况可能会发生。

  我们想要去除的,想要清净的,就是我们错误的见解,我们想要建立的就是正确的见解。非常一般地来说,什么叫错误的见解?我们有一个成见,我们认为某一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我们在沙漠里非常渴的时候,你看到海市蜃楼,你以为里面真的有水。像前面我们念心经的时候,里面讲耳鼻等这些东西要告诉我们,并不是要否定在沙漠里我们所看到的海市蜃楼,只是要让你知道,海市蜃楼并不是真的水。这个其实是非常难做的,因为刚才跟大家讲,你在沙漠里已经渴得要死,你看到前面似乎有非常甘美的泉水,突然有人告诉你那不是水,那是海市蜃楼,我们根本没有接受。这就跟我们没有办法接受空性一样,这是我们没有办法接受的。

  月称菩萨这么努力地讲,唯一就想建立一件事,他跟你讲你所看到的不是水。如果我们用更学院派的讲法,这边月称菩萨根本不会讨论你看到的是不是海市蜃楼,他根本管都不管。他讲的只是说那个不是真的水,这是他唯一要说的事。但是,我们许多人认为,那个是真正的实存的水。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我们的身体是真的,台北这个城市现在的房子都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我们只认为这个东西是真的,如果我们只这样想,这也没关系,但是问题是我们的心又往前进一步,当我们认为这个东西是真的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执著,月称菩萨觉得我们这么执著一个不是真实的东西,这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一旦你知道海市蜃楼并不是真的…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广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