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帝?
回答:堪布給了兩個答案,第一個答案很好。如果他是我們的話,第二個答案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跟他辯論下去的題目。實際上並不是說諸法由空性而生,諸法並不是由空性生起。實際上堪布講的是對的,因爲這句話,比如諸法由空性而生,這句話實際上是《金剛乘》用的詞句,大乘不用。我們現在是大乘班,所以不用。可以說古典的答案,諸法是緣起,所以諸法皆空,這是一個典型的古典答案,這個答案幾乎是沒有辦法駁斥它的。
第二個答案,實際上諸法一切的現象並不是神所創造的,這些現象是由我們的善惡業所創造出來的,這個答案裏有很多的曲折在裏面,這個其實可以跟他辯論。
提問:業從哪裏來?
回答:這個答案堪布給的很好,但是這個答案裏還是有東西可以抓住他的。業是來自于執著自我,因爲執著自我,所以産生煩惱,煩惱産生了業。
提問:自我是怎麼來的?
回答:堪布這邊講的是標准的大乘的答案。堪布的答案,如果你去追尋所謂的執著自我的開始,開始沒有一個開始,它是無始的,其實這個答案是一個很弱的答案,如果鑽進去,可以好好跟他辯論了。
提問:“無私”是堪布說出來,是證明還是假說,如果是假說的話,我怎麼相信?
回答:我們知道有以前生,因爲有以前生,最後産生了無始的概念。我反問一個問題,就算無始,爲什麼說無始是常?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詭計。這個也是一個標准的大乘答案。這一生的第一念,一定要有一個因。我們目前的這一念,是由前面的前一念,就是過去的前一念所産生的,這個是標准的大乘相信因緣果的道理。
提問:我們可以說,第叁念是由第二念産生的,第二念是由第一念産生的等等。這樣推,什麼是第一念?
回答:如果這個問題問堪布,堪布肯定說是無始,無始肯定是第一個。
提問:要搞清楚無始的定義是什麼,因爲無始好象是一個相對的,怎麼給無始定義?
回答:這個答案非常好,他的回答是說,所謂的無始實際上是想象出來的現象,並沒有實際上的這個東西。如果談到轉世,裏面可能還有一些別的。
提問:既然是想象來的,想象的內容是?一念是前年一念來的,這應該是錯的。半夜的時候你突然被冷醒的時候,很冷,那一念是從哪裏來的?
回答:我幫你第二個問題出一點小主意。我問堪布,剛才你說第二念來自于第一念,第一念實際上是想象的現象,其實沒有第一念。無始是一種想象的現象,內容是什麼呢?我想喀布的答案是,想象的,當然是沒有內容的。只要你一開始去分析這些東西,你就開始等于說是在分析勝義谛。我們所相信的第二念是由第一念而來,第一念由前面一念來,這些是在世俗地裏,我們這樣相信。這種講法,實際沒有什麼邏輯,只不過我們生活的狀態是這樣的,在我們的生活裏是這樣的。如果你一定要去找出來,什麼叫做開始,或者你想指出來什麼叫無始,如果你要這樣嘗試的話,整個開始或者是無始的現象會被破壞掉,最後你找到的是剩余。
提問:無始的定義?我想在《般若經》裏講到無始的時候,意思並不是說無始是另外一個形式的開始,無始的意思是根本不能問開始,因爲每一件事的開始是有因有緣,就有開始,所以不能離開因緣去談另外一個開始。你用追溯的方式,這個東西有一念再有前一念,這樣推下去,那個無始是另外一個無明,你把另外一個無知的開始當成開始。佛經裏講到無始的時候,真正的意思是你不能作用于那個開始。
第二,我們在探討有始和無始的時候,避免一個宇宙發生論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宇宙當作一個整體,追究這個宇宙的開始是什麼?因爲你沒有這個模式,僅僅就是一個有開始沒開始。第二,你根本不能用宇宙發生論的方式去問開始的問題。你把宇宙當作一個整體,去問開始,最後不是有開始,就是沒開始,即使你說有開始,也是另外一個形式的開始。
第叁,如果半夜冷得醒過來,冷的念頭從哪裏來?實際這就是緣起,只要有緣起就有開始了。佛法是針對個別的事是開始,是個別的因,而不是所有的事加在一起找一個抽象的因果。
回答:在前面,我們講的時候,有一個講到轉世,其實裏面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大家如果從那個漏洞講下去,可以好好跟他們辯論。
提問:有關相續的問題,時間、空間的相續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正能證明是對的話,就能證明不只是月稱就連佛,都是一個大騙子。月稱爲了駁斥存在和不存在,錯誤的把相續分開,分成很多不同的部分。我們有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季都有不同的天氣,熱、冷、下雪等等,這個當然說一般的農夫都知道不同季節的差別。所以,如果我們在這邊談四季的話,就把年給破壞掉了。如果我們把一年當作一年來看,那裏就沒有季了。兩方面從一開頭就是錯誤的。同樣,如果我們站在年的立場上看,我們沒有十年、百年、千年,這些又不成立了。如果我們考慮一下時間更大,比如節的話,千年都消失掉,這也可以說是一個錯誤的、人造出來的概念。所以同樣如果我們講,月、日,這樣的話,有沒有所謂的節、十年、四季,我們又不提它了。如果我們說一條線話,是由無數的點所構成的,所以當談它是線的時候,點就忽略了。同樣,如果談裏面無數的點,就沒有談線。一個很重要的論點,小的離不開大的,大的離不開小的,一點一點離不開不條線,一條線離不開一點點。
另外一方面,他們也不能離于對方而獨自存在。佛等于是錯誤的建立起東西有生、住、滅。業的概念破壞了我們生命,爲什麼這樣說呢?當你談到一個漸漸單獨的現象的時候,這樣實際上你沒有看到整個生命的線與這個相續。如果你看到生命像一條線一樣,我想單獨的現象,又消失或者不被你注意到。事件和生命的相續就像點和線一樣,兩個既不能依靠對方而存在,但是正因爲有了對方,他們又不能存在。今天的主題不是談電腦。
我們聽聞或者是教授中觀,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從各種各樣的煩惱中解放出來。爲了幫助我們解脫這些煩惱,過往的菩薩們修的道或者建立了道。這個道包含了叁個要點:第一,就是見地。第二,修,就是去思考你說知道的見地。第叁,行,行爲,可以令我們的見地堅固。因爲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所有的見地沒有辦法帶給我們就近的快樂。所以我們現在具有的見地,可能不是一個很完美的見地。因爲我們的見地不完全、完美,所以我們從見地所衍生出來的修行,以及這個見地所衍生出來的行爲都是不健全的,這個不健全導致我們後來的失望、痛苦。
第一,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正確的見地,這個很困難。之所以困難,並不是因爲究竟的見地在技術上,或者在其他的某一個層次上非常非常難,原因並不是這樣的,並不像科學那樣一個複雜的東西。見地,比如空性,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東西,至少我的上師是這樣跟我講的。爲什麼那麼困難的去了解它呢?因爲我們非常非常習慣于錯誤的見解,所以對我們而言,就算是面對真正正確的見地的意願都沒有。所以,即便我們希望去了解空性,或者我們對空性稍稍有一點好奇,都需要非常大的功德。就算我們有一些好奇心或者是興趣,去了解正確的見解,但是正確的見解似乎仍然非常困難,主要的原因是因爲正確的見解往往被我們自己很多的想法染汙了。
我們現在所研討的這本《入中論》,就是用各種方法來建立正確的見地。以前我也講過,我們只是這樣來學或者是讀《入中論》,實際上我們如果只這樣做的話,並不會真正讓我們了解正確的見解,但是至少我們會對于什麼叫正確的見解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真正的了解,必須要經過我們自己的修持,必須經過我們的虔誠心和足夠的功德。我們現在做的,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至少會讓我們覺得,這個講的很有道理。因爲我們有這種感覺,所以也許我們會比較有熱誠的心,希望能夠面對或者了解正見,希望是這樣的。我自己認爲,如果你有足夠的虔誠心或者足夠的功德的話,我們現在做的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你有前面講的這些,你可以到一個上師面前,上師會問你一個非常荒誕不經的問題,比如問你的手拍出來的聲音是什麼,你就可以當地說出自己的見解。但是要我們什麼事都不做,等待像剛才講的狀況發生,稍微有點冒險。現在我們開始研讀這本書,在研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前面講的情況可能會發生。
我們想要去除的,想要清淨的,就是我們錯誤的見解,我們想要建立的就是正確的見解。非常一般地來說,什麼叫錯誤的見解?我們有一個成見,我們認爲某一個東西是真實存在的。比如我們在沙漠裏非常渴的時候,你看到海市蜃樓,你以爲裏面真的有水。像前面我們念心經的時候,裏面講耳鼻等這些東西要告訴我們,並不是要否定在沙漠裏我們所看到的海市蜃樓,只是要讓你知道,海市蜃樓並不是真的水。這個其實是非常難做的,因爲剛才跟大家講,你在沙漠裏已經渴得要死,你看到前面似乎有非常甘美的泉水,突然有人告訴你那不是水,那是海市蜃樓,我們根本沒有接受。這就跟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空性一樣,這是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的。
月稱菩薩這麼努力地講,唯一就想建立一件事,他跟你講你所看到的不是水。如果我們用更學院派的講法,這邊月稱菩薩根本不會討論你看到的是不是海市蜃樓,他根本管都不管。他講的只是說那個不是真的水,這是他唯一要說的事。但是,我們許多人認爲,那個是真正的實存的水。一般來說,我們認爲我們的身體是真的,臺北這個城市現在的房子都是真的,是真實存在的。如果我們只認爲這個東西是真的,如果我們只這樣想,這也沒關系,但是問題是我們的心又往前進一步,當我們認爲這個東西是真的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執著,月稱菩薩覺得我們這麼執著一個不是真實的東西,這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一旦你知道海市蜃樓並不是真的…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