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當我們說他生,請您定義什麼是“他”?爲什麼這讓月稱覺得那麼不舒服?
回答:離于自的就是“他”。
A:這個答案不太具有說服力,有沒有人有別的答案。
回答:實存。
A:對,實存當然是一個大的問題,但是實存和我們剛才說的他聯系到一起。
回答:因爲有自己,然後才會有他。
A:對,但是最大的問題是在實存上,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問題。第六章是破他生的部分,“他”生的定義是什麼?
回答:“他”是實存的,因爲自是實存的。
A: 我要換一個方式問大家。爲什麼月稱菩薩把唯識宗歸類于他生派的?如果說你能夠回答這個答案,真正是有所收獲。因爲月稱菩薩在他的書裏,把印度教,比如數論派歸類爲自生,爲什麼把唯識宗歸類爲他生?
回答:一切唯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外心都是不存在的,內心是存在的,所以是他生。
A:你的答案再加一個字就對了,你再加一個字,就可以把唯心識宗真正推到他生的深淵裏面去了。
回答:心生出來的時候,心並沒有消滅,外經又存在,兩個都有,所以是他生。外境的時候,心還存在,心跟外境都存在,時間上不是同時,不過是一個先一個後。所以認爲是他生。因爲唯識宗認爲一切唯心,外境是不存在的,心是存在,一切都是由心所生,所以認爲是他生。
A:要加的是你的心實存,這個實存是關鍵的字眼。因爲阿賴耶的概念,實際上月稱菩薩也接受了。
回答:他們是站在哪一邊,他們是以月稱的論點來辯論,還是以唯識宗的論點,我們需要知道。
A:各位想站在哪一邊?各位是要站在唯識那邊還是不要?我想每一個人,有的人也許站在唯識的觀點,有的人可以站在月稱菩薩一邊。如果有科學家或者是物理學家在,你基本上是反佛教的立場,你也可以用這個立場辯論。我跟各位提提,哪些是非常難的問題。各位問他一個問題,你怎麼證明輪世這個問題,如果你問這個問題,他連座位都坐不住了。
在《入中論》經裏,也有一個例子,佛說就好象一個珍寶,被塊髒的布包裹著一樣,在所有衆生之內也都有佛性,佛性充滿了光明,32相80雖好,但是這麼好的佛性,就像珠寶被破布包著一樣,被我們的煩惱遮蓋著。當唯識師引佛經裏面的話來證明或者是支持自己的論點的時候,中觀師說你所引的經典是《不了義經》,這樣講有點不太公平。
所以唯識師這樣講,心當然是存在,因爲是《華嚴經—十地品》講的,但是中觀師對這個就有爭論,他們的邏輯是,這些經典是講給那些沒有辦法接受空性的人聽的,這是一個理由。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說可能有一些人以前是像別的印度教徒,現在想進佛教裏面來,這些人那麼久相信有一個神在,現在來佛教,馬上跟他們講所有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包括你以前相信的神在內,這些人變得非常害怕。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佛才是唯心、佛性。月稱講,佛是爲了這個理由,才在《不了義經》裏講這個道理。
下面是第95個記頌。佛說“此是不了義,此非了義理亦成”。類似這種經等等的儒家經典,實際上是屬于《不了義經》,需要去解釋的經典。同時,這一點也在用邏輯證實了是《不了義》。同時,不只是《不了義經》,另外一部經也是一樣屬于《不了義經》。這個道理連續到下一個記中,佛說“有所若無有,事不佛心皆所知”。佛說,如果沒有客體,當然很容易就能說沒有主體。在某一方面來說,當你去駁斥客體的時候,同時你也駁斥了主體。所以,這就是爲什麼佛先駁斥客體。
下一個記頌,“如是了知教規已,凡經所說非真義”。所以,你應該要能夠分辨什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也就是什麼經需要解釋,什麼經不需要。任何的經裏如果不談空性,就是《不了義經》。在佛經裏面,有講到空性的,這種經典是屬于《了義經》。這裏有四個對學佛的弟子的建議:
第一,依義不依語。第二,依法不依人。第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到這個記頌爲止,我們完成了駁斥他生。
下一個記頌,“計從共生亦非理,各生未生況共生”。這個記頌很簡單,是駁斥共生。在勝義谛,我們自他生根本不能成立,因爲如果你說自他生,前面所駁斥的自生和他生的錯誤,都會發生在你上頭。就算在世俗谛,也沒有說所謂自生、他生這種共生的狀況。這個記頌是駁斥自他生,也就是共生,只有這一個記頌就駁斥了。
下一個記誦,“若計無因而有生,一切應從一切生,不應多門收集種”。前面這個記頌應該加一個,持自他生共生的主要是“釋納教”。最後念的這個記頌,是開始駁斥無因生。我自己有一種感覺,我一直覺得佛教徒並沒有真正的駁斥掉無因生。因爲在古代的印度,他們當時已經發展出一套非常精細的哲學體系。當時在印度的宗教,幾乎沒有一個宗教不相信因果的,比如我們說數論派,他們實際上幾乎跟佛教徒一樣相信因果。當然,我不敢說古代的大菩薩,比如像這個書的作者,這一類的大菩薩有智慧,看不到在未來這個主題會變成大問題,但是至少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很主要的事。因爲在印度當時,大家都相信這種因果,少數的不相信因果的學派,幾乎都被大家瞧不起,大家看不起這種學派。這個學派的創始人,當時有一種貪欲。在古代的印度,婆羅門對很多戒律方面非常非常嚴謹,你不要談一個人跟女人有不正常的關系,就算到了今天,如果說你到一個因爲嚴謹的婆羅門,還是不讓西藏人進門。並不是因爲西藏人吃肉,而是因爲你穿的鞋是皮革做的,所以他們是非常小心因果的。所謂“斷見外道”,在當時是非常非常少數的。
所謂“斷見外道”的創始人,主要是他想和他的女兒怎麼樣,所以創造了這麼一個理論,其實沒有什麼前生後世、因果、業的東西。他寫的書其實很好,也是像詩文體的,講的也很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在我們現代,變成一個非常大的問題。而且還不只前面講的,因爲我以前的教授講過好多次,我們用的這本書,月稱菩薩表面是印度的哲學家在辯論,實際上他的對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各種各樣的習慣,把我們的習慣跟他相類似的印度的哲學家來代表,這本書在駁斥這些。我們每一個人自己想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大一部分不相信因果。
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問題,不管是性的問題,或者是煩惱的問題,甚至于很多的自我認知的問題,我覺得實際上都是起因于我們並不相信因果。當然,我知道身爲一個佛教徒,我們每天都相信如果今天點了一盞燈,照了叁夜,以後就會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在日常的生活裏,我們很多的時候像“斷見外道”。我仔細想了想,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膽子都很大,因爲我們生活在顧面子的社會裏,當然沒有一個人願意講我願意和我的兒子、女兒發生什麼關系,但是大家仔細想想我們內心很多的妄想,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妄想裏都是膽大妄爲的。
其實還不只是這樣的,我並不願意把下面講的認爲是西方式的思想,其實東方也是一樣的。現代,有我們所謂現代的科學知識,我們認爲科學發現的東西是客觀的。這裏面,實際上有很多的時候,你並不相信因果。像昨天講的一樣,我們不相信轉世,當然如果現在問在座的各位,你相不相信轉世,每個人都會說我相信,但是,我們實際上沒有一個好的理由這樣說。所以,當我講我們實際上沒有一個好的理由來相信,這實際上也證實,我自己實際上就是“斷見外道”中的一個。所以,這個破無因生,在我們目前來說,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若計無因而有生,一切恒從一切生,世間爲求果實故,不應多門收集種”。第一個,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邏輯,如果事情或者是現象是無因就會産生的,應該一直都有各種的現象産生。問題主要還是實存的問題。因爲我們的對手,他們是相信有真實存在的“生起”。當我們的對手說無因的時候,他絕對指的不是空性,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斷見外道”說無因就是沒有原因,但是中觀師從來沒有講無因。當然,中觀師也從來沒有想說有因。但是,我們的對手在這邊做了一個決定,就是“無因但是有生”。如果你相信無因,但是你又相信有生的話,他就變成那所生的那個實際上不是因果而生的,這種情況月稱菩薩講,這樣所有的現象都會隨時不停地生。 這一句當然從世俗方面講,如果你要說是無因的話,一般的世俗的人都不必去收集種子、耕田。
“衆生無因應無取,猶如空花色與香,繁華世間有可取,知世有因如自心。如果是無因的話,所有的事情都應該變成空中的花,根本是不存在的。沒有一個東西是可以被認知的,但是,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在我們面前所顯現的各種現象,我們不斷地覺知,我給對方一個建議,各位“斷見外道”的信徒,你們要知道,當你看到藍色的時候,是你的心覺知到藍色,你的心是藍色的因,這個你要知道。
提問:我想請問兩位堪布,爲什麼一個人的修行世俗谛能夠正到勝義谛?
回答:世俗谛實際上是勝義谛的一個方便,因爲只有在世俗谛裏,才可以談種子和芽之間的因果關系。而當我們把種和芽講出來之後,我們就很容易能夠談兩者之間的關系了。當我們講了這個之後,我們就可以讓弟子了解到緣起的關系,經由緣起,這個弟子就可以證得勝義谛。
提問:爲什麼不能光只借著了解到緣起,而能夠證得勝義谛,爲什麼一定要去修行?
回答:只有這種知識性的了解是不夠的,爲什麼呢?因爲如果我們只有知識性的了解,沒有辦法帶裏我們能夠一直安住,或者在我們認知的真理上,不能帶來這種結果。你要變得安住于你所認知的真理,知識性的了解就只是理智性的了解,就只是這樣的。比如這是一個杯子,就只是這樣的。爲了要知道它,你要提醒自己,這是一個杯子,這個就是我們說的修持。
提問:如何能夠證明諸法由空性而生,但是不是來自于神或者是上…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